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考语文阅读,选择,古文,作文常用答题技巧(江苏)(我之前就是用的这些去中考的)

2023-05-13 14:25 作者:翱翔的雄鹰小翔  | 我要投稿

题型知识

1、语病:前后不一致(是否、成败、能否)②搭配不当(主宾、动宾)

③语序不当(事物发展顺序)④成分残缺(缺主语或宾语)⑤否定词多用

⑥语义重复⑦句式杂糅⑧前后矛盾

2、成语:感情色彩②固定搭配③望文生义(词义演变)④大词小用⑤语义重复

3、句子的排列顺序:先圈出句中有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关键词

找两句联系最明确、最紧密的(参考选项反复比较)

4、阅读题基本技巧:审题:圈划出关键字词

答题:①积累:A基本概念B题型思路②查找:循着出题关键词附近查找相应段落、句子、词语,剪裁借用或概括提炼出答案  基本原则:由表及里、由因到果

5、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字:

①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慎重选择适当的意义项(积累词汇)。②组词法或换词法

③注意词类活用的情况     ④放入语境检验

6、虚词用法的选择题: 

①看清选“相同”还是“不同”的一项②虚词以积累资料为本③结合语境仔细比较

㈠“而”的用法:①连词,表承接(有明确的做事程序上先后关系)

②连词,表修饰(有明确主次关系且始终伴随)③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转折,却

以:⑴连词,用来⑵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⑶连词,以致⑷介词,因为

⑸介词,把⑹介词,用⑺介词,凭借⑻动词,认为⑼介词,按照

㈢其:⑴表示选择⑵代词,它,代大鹏⑶表示推测语气,大概⑷代词,自己的 

⑸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⑹那 

㈣之:①宾语前置的标志词②动词,去,往③助词,的;④音节助词,无实义

⑤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⑥这,这样

⑦代词,他(他们、他们的)代词,她(她们、她们的)代词,它(它们、它们的)

7、句子翻译:①字字落实(人名、官名)②补出省略③调整语序

④注意语气词与标点⑤根据上下文推测不懂的词

8、课外古文文意的理解题:①看清题意②查找原句③字字落实④不添加主观想象

9、景物特征的概括:查找句中关键词:如萧萧组词:如萧索

10、诗歌中写景的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 

①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一语双关、象征、虚实结合、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对比、想象、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衬托(正衬、反衬)、以小见大、情景交融、借物喻人、寓理于物、卒章显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作铺垫(层层推进)、埋伏笔(前因后果)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排比、引用、设问、反问、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双关

11、诗歌中作者情感分析的答题格式:分析(对象或原因)+情感(表层+深层)

1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3、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4、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1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并叙、补叙)

16、句子(词语)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17、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

首先要理解句子(词语)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其次是理解句子(词语)的含义,即在一定语境中句子(词语)的临时意义;

理解句子(词语)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

18、某句(段)中人物描写作用。

①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②写出了什么内容

③表现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如苍老、瘦弱、憔悴) 

④表现出主人公(人物)的什么心理(品质、精神)

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情(喜欢、赞美、热爱、感激、崇敬、思念或怀念、愧疚)

19、体会某个词的妙处。

①是动词(叠词,琅琅上口,有音韵美)②有“……”的意思

③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什么内容④表现出人物的怎么样的心情

20、用诗句的妙处。

①是引用②增加文采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内容④表现出人物的怎么样的心理

21、某句(段)中修辞的作用。①比喻(拟人、对比、排比)

②把(本体)比作(喻体);使……人格化;把…………对比

③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地表现出人(事)物的什么特点(如苍老、瘦弱、憔悴)增强语势      ④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情(喜欢、赞美 、肯定、热爱、感激、崇敬、思念或怀念、愧疚

22、某句话(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内容上;结构上;有时也有主题或情感上)

①写了什么内容

②文首:点题、暗示(点明或深化)……的主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内容的叙述)、设置悬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文中: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作铺垫、丰富人物形象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点题;升华情感

23、文中某段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属于环境(景物)描写②描写了……的环境③渲染……的气氛

④烘托……的心情。⑤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

⑥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时令)。

24、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①本义(浅层义字面义)保持短语结构一致②引申义(写法、情感)③象征义 

25、文章标题的作用: 

①线索②内容(人物及形象特征)③手法(修辞或写作手法)

④主题(点明、暗示或深化)⑤情感⑥效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6、记叙文事件的概括: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必要条件(时间、地点……

27、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列数字(具体准确) ②打比方(生动形象)③举例子 (具体真切)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 ⑤分类别 (条理清楚)⑥下定义(科学简明)

⑦作诠释(通俗易懂) ⑧摹状貌(生动形象)⑨画图表 (直观形象)

⑩作引用(增添文学色彩、增添神秘感、增加说服力)

28、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说明方法(列数字)②分析说明方法 

③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就近原则)或特点(如压力之大等结构)

29、说明文词语(副词)的准确性

①不能删去    ②“几乎”一词表示十分接近(表估计、表限制、表程度、表范围、表猜测……),有“差不多”的意思   ③原句的意思是“差不多,不排除有例外情况”        ④如果删去,意思就变成“……,无一例外”  ⑤这与事实不符,所以不能删去    ⑥“几乎”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0、说明文标题或开头的作用      ①概括内容  ②引出(点明)说明对象(内容) 

③运用了什么手法(分析)  ④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1、说明文筛选信息题  ①审题:圈划出关键字词

②查找:循着出题关键词附近查找相应段落、句子、词语。

③剪裁借用或概括提炼出答案 

3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3、说明文中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XX”一词(表估计、表限制、表程度、表范围、表猜测……), 

有“……”的意思       ②文中的意思是“……”

③生动地说明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就近原则)或特点(如压力之大等结构)

④“XX”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4、说明文中最后一段能否删去

①不能           ②最后一段补充说明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就近原则)或特点(如压力之大等结构) ③ 这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严谨 

35、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6、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7、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8、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9、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0、语言上的特点:严密性 

41、开头是一个故事、一个事件或诗句,有何作用? 

①由名人名言(何方式比喻、设问等)引出(点明)论点(论题) 

②增加文章说服力(生动性、文学色彩),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有时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判断标准是后文论证时是否引用到)

④点题               ⑤引出下文的论证

42、找出中心论点。标准:①明确的判断    ②完整的陈述      ③完整的句子

方式:①标题   ②开头    ③篇末  ④论证过程中 ⑤概括

43、文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论证:举了谁+怎么样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观点,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了谁的名言,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本段观点,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本段观点,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对比论证: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本段观点,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44、句子中的“这”、“此”指代什么?①找出目标文段②找出关键句、词③主要在出题点的前文查找④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5、句中的词语、文中的句子能否调换?为什么?①与上文或下文一一对应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事物的发展规律)③存在递进关系,环环相扣。 

46、划线句从反面进行论证,有何作用?①论证了本段论点(具体表述),②进而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③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47、理解某句子的含义。 

①抓住形象化的关键词进行解释,并串联解释全句。②结合上下文理解。 

48、审题与构思      ①审准题(圈划出关键词句)字字落实

②确定成长主题关键词      ③筛选有针对性的素材(我奋斗、我成长)

搭出基本提纲  开篇点题   矛盾预设A、现实原因B、心理原因

矛盾激化A、激化诱因B、冲突过程C、初步冷静

矛盾化解A、转变原因B、心理转变C、现实转变

结尾点题A、深远影响B、照应点题

加强文采A、修辞手法B、细致描写(景物、场景、人物)C、借鉴词句

基本技法:双线索并行、欲扬先抑、多次点题

49、考场作文目标:能够完整叙事   ①起因、经过、结果   ②欲扬先抑

③内心转变历程     ④学会画龙点睛

学会反复点题    ①五次以上(开头、起因、经过、结果、结尾)

②直接点题与间接点题结合   精心选择素材    围绕中心取舍

50、作文过程注意点:

时间安排:构思不超过20分钟(列提纲)   写作不少于40分钟(不涂改)

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书写要求:正楷字体(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文体要求:记叙文(写人记事,“我”的心理成长为中心)

写作要求:绝不偏题,叙事完整,反复点题,精心选材,学会取舍

评分标准:46分左右(符合上述要求)50分以上(构思巧妙、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中考语文阅读,选择,古文,作文常用答题技巧(江苏)(我之前就是用的这些去中考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