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声”意难做的喜马拉雅 能否借上市枯木逢春

2021-09-16 11:19 作者:应旺  | 我要投稿

“声”意一如既往难做 陷入摆脱困境囧途

从美股撤回上市申请四天后,国内最大音频平台喜马拉雅正式启动香港上市程序。9月13日晚,港交所官网披露喜马拉雅招股书,显示上半年收入25.14亿元,同比增长55.5%,除去股份支付等因素之外,亏损3.24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3.08亿元略微扩大。


这是喜马拉雅第二次递交招股书。4月30日,喜马拉雅曾在美国递交招股书,计划在纽约交易所上市,但旋即停滞。7月,滴滴上市事件引发国家收紧互联网独角兽境外上市监管,喜马拉雅也中止了赴美IPO的计划。“喜马拉雅已经基本放弃赴美上市,可能转道香港,”一位接近喜马拉雅IPO人士在7月告诉财新记者。9月9日,喜马拉雅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出,撤回上市申请。

三年连续的亏损 只赚名声不赚钱

正如网友所说的一样:这是一个讲了9年多的关于声音、注意力和钱的故事。故事的讲法一直在打磨更迭,奈何直到今天,你都很难说,这个故事有着多么激动人心的力量。从用户规模看,喜马拉雅确是国内最大的在线音频平台,但是根据资料显示的招股书披露,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教育服务、其他创新产品及服务是其主要营收来源,而付费订阅在其营收中仍占比近半,2018、2019、2020年分别为43.6%、46.3%、43.3%,2021年第一季度44.6%;与此同时,亏损仍在持续,2018、2019、2020年亏损额分别为7.737亿元、7.773亿元、6.051亿元,2021年第一季度亏损2.672亿元。此处可以总结为:用户规模最大,业内名头最响,但就是不赚钱。

守不住品牌初心 广告击碎用户体验

曾几何时,已经记不起是多久前,听着喜马拉雅就可以静静的入睡,而时至今日听着喜马拉雅却总是无法入眠,以前悦耳的声音不知道何时开始慢慢的不再动听,夹杂着商业和营销的私活越来越多,那种纯粹的知识和精神的力量越来越感受不到“声”音的唯美,是我们耳朵的审美蜕化了?还是我们耳朵的品位提升了?随着社交平台营销和广告的变现能力增强,对于拥有相对优质用户和流量的喜马拉雅来说,羡慕嫉妒是不可以避免的。

基于无法商业化和变现的诱因,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在喜马拉雅平台用户里80%的电台主播,也即传统做广播的人,都没有在喜马拉雅活下来。这其实已充分说明,喜马拉雅并非原先设想的那样,是广播时代的延续,当时说是它进入的是个全新的市场,是希望重塑供需两端,吸引增量用户使用,这样的逻辑看上去好像是对的,但也是平台的持续亏损,迫使喜马拉雅走向远离初心这条不归路的核心原因。

知识付费的后半场 宽窄之间制约前路

回看当年的红火市场:在喜马拉雅走红的人物,有的去了其他平台,有的自建平台发展。2015年时《罗辑思维》最早是在优酷做,后来入驻了喜马拉雅,很快便有了四五百万粉丝,但也就是在开讲3年半后,罗辑思维推出了专门的知识付费产品“得到”APP,樊登读书APP也于2015年上线。可以说,依靠庞大自有流量,这些产品都做起了知识付费的生意,且定位明确,和喜马拉雅也产生了直接竞争。


在知识付费的分水岭2018年,从千聊到小鹅通再到各大网络流量的巨头们,都已经收割完毕一波知识付费的财富,一些不知名的小人物经过镜头下的包装也开始了所谓的“知识分享”走上了知识付费的“致富之路”,华丽转身后开始出现在各大机场和线下的读书会和分享会,成为了一位名不副实的知识分享官……或许就是这样的氛围和所谓的“知识”付费赛道,让市场一夜之间出现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享官,其实平台也深知用“知识”和“学问”来描述他们不是很恰当和科学,慢慢的就美其名誉“生活类”知识分享和“泛知识”领域来包装、营销所谓的“知识官”,手忙脚乱之后后知后觉:知识付费已经划入了行业的深谷。

总的来说“声”意难做的喜马拉雅,能否借上市枯木逢春?这或许是一位网民滑动屏幕间一闪而过的新闻资讯,但对于喜马拉雅来说确实是未来生死攸关的一次抉择,也是在知识付费的后半场希望奋力一搏,游上岸的一颗救命稻草。

“声”意难做的喜马拉雅 能否借上市枯木逢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