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服装设计|戏服设计如何更好的帮助影视作品讲好故事、反映时代?

2023-09-18 20:34 作者:冷芸时尚圈  | 我要投稿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一、关于年代影视“服化道”的基本介绍及作用


1.影视作品的“服化道”是指什么?

影视作品中所使用的服装、化妆和道具我们统称为“服化道”,这些元素是构建一部影视剧的核心元素。当我们观赏某一部影视作品时,会不自觉地对其“服化道”产生审美评价,甚至可能因为“服化道”的不足而决定是否继续观看。随着观众对于电视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了解,“服化道”已经成为评价一部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2.好的年代影视“服化道”应该满足哪些要求?

既然“服化道”影响着一部作品的评价,那么好的年代影视中的“服化道”应满足哪些要求呢?首先,服装、道具和化妆应当与所描述的年代背景相符,准确呈现出故事内容及角色形象。以电视剧作品《觉醒年代》为例,剧中对男性角色的服装把握得较为准确,与中山装、长衫和西装的历史记录相符,但女性角色的服装则与1910年代着装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缺少了细节,像是淘宝上直接购买的服装,这也导致部分观众对其产生了质疑。在这一质疑背后也随之引发了另一个问题,部分影视作品在“服化道”的设计是否会受到主创团队的性别比例等其他因素影响。


观众和网友的“火眼金睛”其实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想要做好一部影视剧作品的“服化道”,就需要查找当时的文献、图片等资料进行对比。例如,1910年代国内流行的“洋装”实际上是爱德华时期的连衣裙,参考宋美龄和孙中山的合影就是很好的参考。


“服化道”也许不能作为评判一部剧内容好坏的唯一标准,但的确说明了我国影视剧制作行业仍有上升空间。我们能看到有很多制作精良的剧在细节上也能找到一些瑕疵。比如《甄嬛传》中的“大拉翅”发型实际上是晚清时代的流行,而雍正和乾隆时期的嫔妃便服通常是两把头的发型。也许这其中有对于造型是否好看的考究,但真实的年代特色和人物设定已经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服化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现在的观众对于这些细节的考究和“挑刺”也在倒逼影视剧制作行业的自我提升,那么好的“服化道”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1)服装的形制、纹样、布料的使用、裁剪的工艺都要尽量符合剧中设定时代的真实样貌,包括和生产力水平、时代流行风尚等。
(2)服装的设定应该为角色而服务。比如故事情节发生时的季节、衣着的场合、角色的身份、品质、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等。
(3)还原时代特色、符合人物设定的服化道,能够大大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观众的带入感。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3.影视的戏服和造型设计是否承担着提升大众美学修养的责任?

影视剧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中年代影视剧的戏服和造型设计是否承担着提升大众美学修养的责任呢?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古装戏服确实有了更多的期待。这种期待包含着对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向内探求的渴望。作为一种文化传达的渠道,影视作品有责任也有能力提升公众的审美水平。但这也是对制作团队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在这个文化时代,还是有许多有理想和抱负的导演和设计师。他们期待能够为观众呈现出更真实、更深入的故事情境,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方面的讨论,我们稍后会进一步深入。



二、华语年代影视发展简史与现状


1.朴素与考据相结合的八九十年代(李建群、史延亲、赵庆霞、朴若木等优秀设计师作品分析)


在八九十年代,华语影视界呈现了一种朴素与考据相结合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优秀设计师如李建群、史延芹、赵庆霞、朴若木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影视史上的经典。


在那个时代,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优秀作品,比如《西游记》和《红楼梦》。此外,电影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像《茶馆》和《城南旧事》等作品,凭借精湛的“服化道”设计和场景布置,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城南旧事》,它完美还原了20年代老北京的风貌,人物的心理表现与当时的风俗风貌展现得十分自然,给整个故事一个非常大的加成。这个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影视剧的起步阶段,作品中的古装设计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戏曲舞台的影子,但已经有许多考据用心的优秀作品问世。这些作品在形制、细节上尽量做到严谨考据、符合时代特征,同时保持美感,符合观众对剧中设定时代的想象。


李建群老师的作品,如《唐明皇》和《武则天》,基本构筑了一代人对盛唐的印象。她的作品设计在发型和服饰上都有明显盛唐壁画的影子,如佛教主题的佛像、飞天、供养人、九色鹿等。为了让角色的造型更加逼真,她甚至专门考察了敦煌等各大佛窟里的造像和壁画,大量临摹其中的人物形象。芸友周一帆感叹“这种考究精神在今天太难得了。”确实,那个时候的艺术家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是值得怀念的。


另一位值得我们记住的设计师是史延芹老师,她是经典作品《红楼梦》(八七版)的服装设计师。在这一版本的《红楼梦》中,不同于许多影视作品中造型的不合理与做作,剧中服装未出现夸张繁复的画面,而是富有生活气息,这与人物活动自如相符。《红楼梦》的服装描写也非常符合原著,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着装转换,恰当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心境变化。白夜也表示认同这一观点, 《红楼梦》中的服装设计给人一种真实感,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


燕妮进一步指出, 《红楼梦》中不仅服装,妆容和场景布置也表现细腻,服、妆、景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塑造出人物形象。这种细致入微,同时又逻辑自洽的描写更贴近真实生活,加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具体到服装的搭配上,不仅角色们的日常服饰与身份地位相匹配,在不同场合也会有不同的着装。如赵姨娘等仆从穿着朴素简单,而薛宝钗、王熙凤等主家夫人则衣饰华贵。巧姐、秋纹等妓女穿着则喜用艳丽耀眼的颜色。这种场景与着装的高度一致性,更增加了小说逼真的细节感。


《红楼梦》虽未明确具体年代,但一般认为故事发生在明末清初到雍正时期。与此对应,女性发型参考了雍正年间普遍的汉族妇女发式。例如无刘海的抹额发型常见于已婚妇女,有刘海的发型则常见于少女。这也基本符合古代女子笄年后将头发梳起的习俗。还有如花钿、趟子鞋等装饰,也采用了当时汉族女子服装中的流行元素。


这种参考历史著录和绘画的设计方法,使得《红楼梦》的服装不仅美观大方,也符合了当时的审美与习惯,增加了戏剧的逼真感。同时,不同地位的女性发型与装饰的差异,也凸显了封建规范中的服饰等级制度,借服装细节加深了观众对那个时代阶级观念的认识。


在塑造不同性格的方法上,《红楼梦》的服装设计也显现出巧思匠心。典型的如林黛玉和薛宝钗,前者常梳偏发,点缀鲜花饰品,与其灵秀多才的少女性格吻合;后者发式端正中规中矩,佩戴贵重的金饰,穿着也较为庄重,与其稳重端庄的性格一致。再如王熙凤爱穿艳色暴露的服饰,直截了当地体现了其开放个性;香菱则偏爱淡雅素净的衣着,与其温婉大方的性格相匹配。刘姥姥、邢夫人等老年女性的着装保守朴实,襟领高处的褶皱有严谨稳重之意,与其地位和阅历相称。


男性方面,贾琏穿着干净整洁的青色直裰和黑色圆领,与其谨慎稳重的个性相称。薛蟠与贾环的着装则更为张扬桀骜,体现他们的散漫任性。每位主要人物都通过服装的细微差异来体现个性,这种“以服传神”的设计手法,为人物的心理刻画提供了视觉支撑,是红楼梦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楼梦》在服装设计上既考究历史,又巧妙地运用细节塑造人物,为后世的影视制作提供了值得学习的典范。许多优秀作品都受到了《红楼梦》的启发,如近年来的作品《延禧攻略》等,都是同时运用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来突出人物个性的案例。


赵庆霞老师是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服装设计。这部目前仍是中国影史上角色最多、动用的群众演员也最多的电视剧,对服装设计的考验非常大。但是赵老师和设计团队依然非常高质量地呈现了作品。曹操、诸葛亮、刘备、周瑜等角色几乎人均四五十套造型。都遵循了作品古朴厚重的基调。所有角色主要都穿着东汉末年的曲裾深衣袍,具体的颜色和图案也都和角色们的年龄、性格、身份和心境相吻合。特别是男子头冠的丰富性与还原度,很好地契合了古代男子成年后穿首服或者带冠等对头部服饰的注重。


如果有喜欢民国服饰或者旗袍的姐妹,有一个设计师的作品一定不要错过,那就是朴若木,国内民国服化道的第一人,这位老师的作品主要有《色戒》《阮玲玉》《胭脂扣》《红玫瑰与白玫瑰》,相信都是大家听过的佳作了。



2.现代风格强烈的千禧年间年代影视戏服设计

以上这些图片资料来自于很多人熟悉的影视剧古装作品,这些主要是千禧年间的古装作品。剧中的“服化道”在这个阶段强调个性,和还原历史没什么关系,出现了比较大的颠覆。在这些影视剧中的“服化道”大量使用了现代元素,我们可以从这些图片中看到各种塑料花花、星星、羽毛、链子配饰等细节。虽然在形制上脱离了时代特点,但是每个角色的“服化道”设计还比较贴合角色形象。


3.2014年后古装设计的同质化

不同于最初的考究历史,有一些影视剧作品在这一时期开始一味追求个性,不顾历史真实,过于随心所欲,不仅失真还混淆视听。如被网友批评在“服化道”中含过多日本元素的《武媚娘传奇》、完全按现代审美改编的《新白娘子传奇》等。这些作品只图新奇,在细节上不仅考据不足,也难以让观众形成历史的真实感。


4.近几年年代影视作品考据的回归

随着质疑声越来越多,影视剧制作行业也在不断提升,所以从2018年开始我们看到很多电影、电视剧作品开始在“服化道”的还原上下功夫了,比如《如懿传》和《延禧宫略》,都受到了好评。我认为近几年唐代服饰做得最好的影视剧是《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中的每个人物造型都特别还原。虽然故事剧情是架空的,比较夸张,但“服化道”上值得肯定,以下图为例,开元天宝年间的女童形象基本就是这样。



三、西方优秀的古装戏服设计师的风格和对我们的启示


在讨论了中国古装戏服的发展历程后,我们来看一下西方在这方面的成就。其中,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皮埃罗·托西的作品可圈可点。皮埃罗·托西擅长设计华丽场景,如电影《路德维希》、《豹》中极富美感的克里诺林裙和巴斯尔裙,完美复刻了维多利亚时期的版型与细节。如果想一睹维多利亚时期场景的精美绝伦,托西的作品是绝佳选择。


与国内古装相比,托西等西方设计师的作品更加华丽夸张、体量宏大,色彩组合也更加大胆鲜明,每件服装都如艺术品般精致。


为什么西方的古装戏服设计能够取得这样高的成就?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几百年来一直重视贵重服装的保存和修复文物,可以参考的历史服装很多,保存完好。
(2)各类艺术院校都有影视设计和服饰史等专业。
(3)各大影视节都设置了最佳服装设计奖,行业内鼓励这一艺术的发展。
(4)国民审美能力强。愿意选择优秀作品。此外,西方服饰更强调一个时代的整体审美,而中国古装中的着装细节透露出更多阶级身份信息。周一帆、燕妮等芸友分析,西方服饰设计有更系统的学科发展、文物保护和设计传承,也更看重对历史的尊重与还原。同时,制作方也愿意投入更多资源。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他们的戏服细节做工更完美。


结合这些西方作品的成功经验,回看我们国内年代剧“服化道”要发展,也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研究,提高整体审美品位,并在投入资源上重视服装的制作,打造让观众认可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期待未来国产古装剧服装设计能达到新的高度。



庄主总结


一、关于年代影视服化道的基本介绍及作用

1.影视作品的“服化道”是什么?

“服化道”指的是影视剧中的“服装、化妆和道具”。“服化道”的设计和运用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作品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逐渐成为评价一部作品优劣的核心要素之一。

2.好的年代影视服化道应该满足哪些要求?
1)服装的形制、纹样、布料的使用、裁剪的工艺都要尽量符合剧中设定时代的真实样貌,包括和生产力水平、时代流行风尚等。
2)服装的设定应该为角色而服务。比如故事情节发生时的季节、衣着的场合、角色的身份、品质、兴趣爱好和心理状态等。
3)还原时代特色、符合人物设定的服化道,能够大大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观众的带入感。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华语年代影视发展简史与现状

1.朴素与考据相结合的八九十年代
这个时代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影视剧的起步阶段。古装设计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戏曲舞台的影子。这一阶段的作品在形制、细节都在当时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严谨考据、符合时代特征,同时保持美感,符合观众对剧中设定时代的想象。

李建群:代表作《武则天》《唐明皇》。奠定了当时观众对盛唐的想象。史延芹:代表作八七版《红楼梦》。通过服装鲜明地凸显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赵庆霞:代表作央视版《三国演义》的服装设计。朴若木:代表作有《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2.现代风格强烈的千禧年间年代影视戏服设
代表作:《东游记》,《小李飞刀》《刁蛮公主》,历史还原度低,但人物性格还原度高。


3.2014年后古装设计的粗制滥造和同质化
《武媚娘传奇》中强烈的日本风格。


三、西方优秀的古装戏服设计师的风格和对我们的启示

以意大利大师皮埃罗托西以及其弟子们的经典作品为例,其中《路德维西》、《豹》是大师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两部都绝美呈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的皇室加冕、贵族舞会等场景。

西方服饰更强调一个时代的整体审美,并且对传统服装的良好保存以及对影视剧“服化道”的重视,培养了观众的审美高度,也进一步促生了更多的优秀作品。这是值得我们国内的影视剧制作所学习的。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服装设计|戏服设计如何更好的帮助影视作品讲好故事、反映时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