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烙印有声》——2021上海卷高考作文

2021-06-07 23:55 作者:云中月小  | 我要投稿

上海卷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烙印有声

      历史是沿路故事的沉淀,时间再将沉淀洗去铅华,抛去糟粕,最后看到的是我们所见的模样。鲜花和痛苦在年轮上刻上隽永的烙印,再在漫漫长路中辘辘有声。

      我欣喜于能在今日读到千年前的《赤壁赋》,行字之间,与苏子共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又有憾于古代音乐难以留声,《霓裳羽衣曲》不能为后世传唱。诗词也好,乐舞也好,或者镜头拉近到科技发明也好,人类的智慧结晶诞生之时就是要为人们创造价值的。苏轼的诗文与朋友自乐共适,玄宗的乐曲在开元演奏于宫廷,这是事物最初的价值。

      但最初的价值并不能长久,子瞻随风而去,盛唐随安史之乱而覆。事物的普适价值是由时间和后人赋予的。时间不吝啬将每件故事烙在时间的车轮上,但后人的选择决定了这些烙印最后是被磨平还是描深。最能被后人利用的,也就是所谓“最有价值”的事物,最终被沉淀下来了。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说:“伟大见胜于时间,是韵味。”最终给《赤壁赋》带来韵味的,不是一粒一粒平素的文字,而是清风明月的景致无论何年何朝都会给人们带来“造物主之无尽藏”,由此产生的与斯人的共鸣;最终让人们还在惦记着那首《霓裳羽衣曲》的,是源于名篇《长恨歌》《琵琶行》中反复出场的桥段和那段被后人传诵的那段盛唐式微的悲歌。后人不断的深刻,令事物的价值发酵出更甚的韵味。如王国维三境界说借三句诗词以摹三重境界,是赋予新意也。

      在赋予新意、扩大价值的路上,不免要探究到“忒修斯之船”的思考。事物的烙印,在重刻、雕花的过程中,如果丢失其原本所在,带来的价值是否还具有意义呢?特德·姜在一篇科幻小说《双面真相》中,假设了当没有确凿的原始记录,人们会根据自己有利的一面来修改、美化自己过去的记忆的可能。但毕竟,每个人都不愿意依赖着虚构的记忆生活,我们也不愿意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魂被篡改。如今现代音乐人对于《霓裳羽衣曲》的重现,或是《人间词话》对于诗词新意的赋予,都是对已有价值的扩大而非重排。因此,让有价值之物在时间长河中应当酿出的是“韵味”,而不是“变味”。

      无论如何,思维依然是由记忆的刻痕拼凑而成,我们的判断和认知,常常有赖于历经的往事;人类的旅途也背负着着历史的印记不断向前,又常常坠入周期性的轮回。事物的价值在时间的酝酿中愈行愈远。烙印反复碾轧,勾勒出深深浅浅的车辙。


写后注:

今天尝试重新模仿高考的制式写了命题作文,才发现原来自己手已经这么生了。离开高考很长时间,似乎确实是找不回那时的感觉了。以后有机会的话,会再尝试写一写的。

《烙印有声》——2021上海卷高考作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