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涵蕴与培育

2023-07-06 12:00 作者:小红枣老师  | 我要投稿

刘来兵,刘 杰,鄢志勇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生活·实践”教育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提出了以“六力”为核心的学生素养观。明晰“生活·实践”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与价值意蕴利于推进当下课程内容联系生活、促进教学方式贴近实践、驱动教育评价维度多元。为具体落实“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发挥“生活·实践”教育作用,应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融合教育政策做好顶层设计;确立知行合一教法,贴近学生生活构建实践平台;拓展教育评价维度,围绕学生素养展开评价活动。践行“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可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供理论引导,为落实劳动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人的全面发展

2022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基础教育应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1]。新课标表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结合生活、实践,提升课程的育人性,该观念恰与“生活·实践”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不谋而合。“生活·实践”教育的学生核心素养观根源于陶行知“生活教育”中的“三力论”,即陶行知立足当时中国学生所缺乏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学习意识以及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而提倡教育应培养学生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此外,“生活·实践”教育的学生素养观亦吸收并整合了以下学生素养观的内容: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四条学生需具备的素养。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项目,建构了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内容覆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进入21世纪后,美国21世纪技能学习联盟P21(UnitedStates-based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发布《21世纪学习框架》,提出以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协作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为主的四项学生核心素养。2016年教育部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提高、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立足陶行知“三力论”、综合考量前述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生活·实践”教育提出以“六力”为培养目标,即生活力、实践力、学习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应对21世纪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挑战[2]。

一、“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

(一)以学会生存为指向的生活力和实践力

生活力是“生活·实践”教育的第一因素,是生活实践教育的基础和前提[3]。生活力指主要通过劳动与实践培养的能够适应生活,进而能改造生活的能力。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育的结果不仅要落脚于社会发展,最终仍需复归到人本身上来。人在生活中成长、生存,生活力是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如果缺失生活能力,创造“朝向美好生活”的目标就绝不可能实现。这是因为,生活力匮乏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也表现出自理能力弱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事务中难以体会到劳动的愉悦性,而人的美好生活由生活物质满足、思想精神满足构成,两者缺一不可。同时,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需要的、热爱生活且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发展学生“五育”,所以教育需跳出唯智论的怪圈,洞察学生生活所需,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改变生活的生活力。

实践力是“六力”的核心,也是人将理论转为技能的关键因素。实践力代表着将想法在现实中落实的一种能力,其是改造社会、变革发展方式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同时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4]5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类思想不断提出、发展、改进,得以愈来愈接近真理,也正是有了实践,人类才摆脱了理想国的空想性并建立起多样化的社会结构。那么,教育培养的人就不应是理论上的空想主义者,而是能在理论学习中充实头脑,并在实践中践行思想的行动者。

培养生活力、实践力的主张是针对教育过分强调智育而进行的有力调整,是改变学生高分低能、提升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学生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必要路径。面对教育脱离生活力、远离实践的弊端,“生活·实践”教育高扬培养生活、实践力的大旗,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二)以终身学习为导向的学习力与自主力

学习力是“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力的强弱关系到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学习力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倡导核心素养中的认知能力,包括好奇心、想象力、语言运算、批判性思维等[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包括“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力、学会学习比学习本身更重要,信息技术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仅凭学校学习即能满足终身所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学习型社会将满足对公民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要求,其过程需要个体主动地、持续地和顽强地学习,需要个体懂得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否运用各种媒介随时随地进行学习[5]。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力是为学生未来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赋能,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增值的有效措施。

自主力是“六力”中最基础的能力,自主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五力的形成与提升。自主力包含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发性和主动性。目前,迫于升学压力,我国教育偏向应试,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储备一定量的知识,使得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都是由教师精筛后直接传授给学生,这种教育闭环无疑缺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部分,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懒惰思维或过度依赖教师的心理,这无益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甚至危及学生的全人生的发展。

人的素养具有内在性,教育活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养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参与。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6]81。这就要求教育不应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自主力和学习力培养之上,着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力、教会学生提高学习力,为培养终身学习的学习者、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三)以创新共赢为导向的合作力与创造力

合作力是“六力”的重要内容,其指向在完成某一共同目标时,积极与他人配合、协调的态度和品质。阿尔波特在接触论中指出,只有接触尚不能真正有效地增进学习的效果,必须使此等接触发展为合作的关系[7]45。面对知识与信息纷繁复杂、个人能力有限的境遇,闭门造车的学习方式难免碰壁,毕竟“独脚难行,孤掌难鸣”。相反,“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在合作中学生可集思广益、查缺补漏、相互学习,不仅能提出博采众长的想法,也能提高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互助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才是解决困境的良计。习近平亦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8]。故教育应当为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会合作,为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精神和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力。

创造力是“六力”中最高层面的素养,是对其余“五力”的升华。创造力指突破已有思想或现存物质形态,产生新思想或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能力对个人而言有助于发挥自身才能与价值,对国家来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能源。因而,教育不应仅承担传递知识的任务,更应关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合作力与创造力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培养,离开生活合作力的培育将缺少平台,离开实践创造力的培养将缺乏来源。陶行知指出脱离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这种教育往往只能提供死的知识,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的是活的知识[9]。正是意识到了教育脱离生活与实践的弊端,且认知到素养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发展和显现,人的素养与人的活动具有内在的关联性[10]。“生活·实践”教育才一直坚持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实践为方式,以生活为内容、实践为路径,在生活和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六力”核心素养发展。

二、“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

(一)推进课程内容联系生活

生活是人生存发展的必需场域,学生获得新知识总是需要与原有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为此教育内容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生活·实践”教育表明,教育源自生活,教育课程内容中应体现出生活的意味。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11]142。所以,教育和生活不是两个割裂的部分,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结合体。这种结合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则是以学校的课程内容贴合学生生活为焦点。

“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提倡的“六力”素养,无一不是需要在生活中培育的,抛弃生活谈教育,“六力”培育将成为无源之水。因此,“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要求学校的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教育课程也不应只着重高深却不落地于生活实际。事实证明,学生知识获得的水平与学生自身的能动性相关。当教育课程一味追求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情感态度时,学生的能动性难以调动起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能有机地与新知识产生融合,教育课程所传递的内容和理念自然无法被学生充分吸收。“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以“六力”为核心,以教育源于生活为指导,强调“融合式”教育课程,科学地要求教育回归到人本身发展的正轨之上,为教育课程向联系生活的方向改革提供了理论引导。

(二)促使教学方法结合实践

实践是人存在的方式,人创新生活、改变世界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此外,在素养形成过程中,经由大量、长期的活动过程或生活实践形成丰富、深刻的经验,这些经验在文化知识的中介下,逐渐得以概括化、抽象化、简约化,最终凝练为素养[12]。学生将学校知识与精神内化为自身品格和素质经由实践而形成,表明“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中的“六力”素养也须以实践为途径进行培育。所以,实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责,学校应革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还存在“唯分数”“唯文凭”的问题,理论课程挤压实践课程成为常态,教学方式采用灌输式方法已然固化,导致学生实践力的培养举步维艰,其后果是学校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国家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难培养出会创新、能实践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教育困境,“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呼吁教育应通过实践、利用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人的自由,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萌生新观念、创造性解决问题。这种观点将倒逼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求学校教学应以发展学生“六力”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在教学中采用讲授加实践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机会,为学生“六力”发展提供条件。

(三)驱动教育评价维度多元

突破固有教育评价的壁垒,促进以发展性为目标的教育评价形成是“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对当下教育改革最具借鉴意义的思想。评价标准是对教育活动数量或质量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有效价值判断的尺度和依据[13]。教育评价作为反映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的标准,一定程度上能凸显教育培养的重点,教育评价的维度更是体现教育培养目标内容的尺度。所以,教育目标的多样化以及学生素养培养的多面性是推动教育内容丰富化和教育评价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我国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兼备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但现实生活中,基础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发展的同时,缺少除智育外其他素质培养的监管和评价,导致多种教育素质难以切实培养、教育评价的维度趋于单一化。对此,“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明确表明,培养学生的“六力”是能够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会学习和生存、真善美全面发展的科学教育观,每一力的发展对学生而言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六力”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且缺一不可。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培养学生的“六力”,并更新教育评价的维度和标准,在教育评价中体现“六力”培养的内容。因此,“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有助于突破单一的教育评价维度,为教育评价提供多元评价标准,有利于推进教育评价覆盖多元。教育评价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监督、调控的作用,教育评价兼顾以“六力”为核心的学生素养培养,又为“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在教学中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三、“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融合教育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落实需要学校深度理解其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在此基础上提供学校制度给予保障,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理念。“生活·实践”教育认为,实践本身是一种教育,教育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目的[14]。此外,建立实践育人的主体协同机制,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主体的优势与能动性,从整体性、系统性视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实现全员育人[15]。故而学校应坚持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为“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的实施调动多方积极性制定培养制度和设计教学活动。

首先,学校应根据“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内涵和教育政策搭建相应的培养制度。“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有条不紊的践行需要学校利用教育制度进行规范和指导。学校可在教育制度中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要求各科课程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六力”培养的精神,且制定“六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其次,学校应结合“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创设实践育人的学校氛围,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学校氛围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隐形课程,创设实践育人的学校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进而能驱动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发展“六力”。再次,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的理念,促进教师“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培育能力的提升;教师理念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呈现和教学活动的质量,要想教师在教学中贯彻“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思想,学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素养的培训,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

(二)确立知行合一教法,贴近学生生活构建实践平台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11]390,该观点表明教育应兼顾“知”与“行”两个方面。“生活·实践”教育在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并结合教育脱离生活和实践现状后,亦提出学生素养应指向将学生培养成为“劳力上劳心”“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由于学生素养需要学生在“知”“行”共同作用下,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品质。因此,“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要求学校教育在教学中应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多方资源打造贴合学生生活的实践平台。

首先,学校应创设“融合式”课程,革新讲授式的教法,打造知行合一的教学方式。“融合式”课程强调学科课程与生活课程,学校与社会、家庭、大自然等进行多种方式的融合,完成对人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17]。这种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合作学习的兴趣,便于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联系,进而促进学生“六力”的形成。由于“融合式”课程主张联系理论和实践,所以这种课程不能仅靠教师讲授知识,更需要教师在讲授中穿插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主动学习的自主力、整合资源的学习力、落实思想的实践力、与人配合的合作力等。其次,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六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校内,学校应在保证图书馆、实验室、交流角等实践空间充分使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在学校多处创设劳动实践学习空间,如植物种植区、动物养殖区、科学发明区等。校外,学校应联合社区打造社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贯式的教育理念和多样化的实践空间,使学生在校内和校外都拥有充足的实践机会。

(三)拓展教育评价维度,围绕学生素养展开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具有治理的功能,是治理的工具[18]。教育评价对教育内容具有导向性,教育评价的维度影响教育内容的结构。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将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分数进行划分,多呈现出智育的必要性,而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评价在教育评价中却难寻踪迹。“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认为教育应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未来的美好生活,科学地促进学生“六力”均衡化提升。那么,教育评价作为教育内容的调控指标应有效发挥其价值,帮助教育优化内容结构,形成以“六力”为发展目标的课程内容。

首先,学校需突破旧教育评价的限制,加入对学生“六力”评价的内容。学校应在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育评价中融入“六力”为核心的学生素养观念,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教育评价覆盖“六力”内容的多元评价方式,从多个层面给予学生全面化的反馈。学校应借助“六力”教育评价模式,驱动自身贯彻“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变革教育内容与模式,推动学生“六力”的培养。其次,学校教育评价应细化“六力”评价的准则,为教育评价提供依据。教育评价的有效性以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前提,发挥教育评价对“六力”培养的导向性价值则需要提供评价细则、规范评价标准。“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提倡的“六力”各有其特点和侧重,学校制定评价细则时应把握各力所涵盖的主要方面,结合教育目标提出各年级阶段学生“六力”应到达的水平,并对每个水平的外显行为做细致的界定,为“六力”评价提供参照依据。

“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是继承优秀学生素养观又立足于中国教育实际所提出的科学教育理念。其“六力”的培养目标涵盖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各项能力,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坚持学生素养多元的思想,有利于打破教育唯智的僵局,有助于教育内容的更新与优化,为“双减”政策、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促使教育朝着培养具备“六力”、满足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前进。为此,“生活·实践”教育学生素养观具有为当下教育改革提供思考方向和理论借鉴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EB/OL].(2022-04-08)[2023-03-29].https://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2] 赵婧,温昕.坚守与开拓:四十余年致力于建构“陶行知学”——访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周洪宇教授[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5):54-60.

[3] 周洪宇.继承与发展:从生活教育到“生活·实践”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3):2-9.

[4] 中华文化学院.新人文主义与中华文化复兴[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5] 贾绪计,王泉泉,林崇德.“学会学习”素养的内涵与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4-40.

[6]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8] 习近平.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EB/OL].(2022-06-25)[2023-03-29]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zhuanqu/2022-06/25/c_1128776326.htm.

[9] 孟建伟.教育与生活:关于“教育回归生活”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2012,33(3):12-17.

[10] 陈佑清.在与活动的关联中理解素养问题:一种把握学生素养问题的方法论[J].教育研究,2019,40(6):60-69.

[11]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9.

[12] 陈佑清,曹阳.能动参与文化性活动:学生素养发展的基本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12):80-87.

[13] 李森,郑岚.促进质量提升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2):56-62.

[14] 刘来兵,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内涵、目标与实践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61(4):156-164.

[15] 孔祥年.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8):86-88.

[16] 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7] 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创新性发展“生活教育学”[N].中国教师报,2021-12-01(6).

[18] 周作宇.论教育评价的治理功能及其自反性立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1-19.

The Impli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fe-practice" Education

LIU Laibing, LIU Jie, YAN Zhiyong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The "life-practice" education takes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accomplishment with "six forces" as the core. Clarifying the composition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life-practice" is conducive to connecting the current curriculum content with life, promoting teaching methods close to practice, and driving the diversity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imension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play the role of "life-practice",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 the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uild a practical platform close to students' life; expand the dimension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carry out evaluation activities centering on students' quality. Practic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life-practice"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people in China,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life-practice" education; student quality; human all-round development


“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的涵蕴与培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