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
家是什么,每一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时期,对于家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家是藏在心底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
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时对家的理解是具体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深埋着一串笑声,每件玩物都印着一段故事,童年对家的眷恋而又是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个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
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它是客栈,是临时的一处居所.因为是青年了,就有了许多外面世界闯荡的理由,疲了,累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询的目光,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已人高马大了.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青年人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家里的是父母亲担心的叹息. 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声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流泪了.在家里流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吗就干吗,于是就盼着自己的个家.
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出一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的世界构筑起一个爱的小巢.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重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
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住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或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
游子的家又是中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多少年,他们的背后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后来又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梦也总是出奇地多,这些梦大都和家有关。年迈的双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反动派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焦渴地说一声:回家。
此时游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是故乡的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
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
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惦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于是,又心神不定的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看熟悉的一切,心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思念。于是又一番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
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