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上天,音乐剧演员的薪酬却那么低?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年末大戏...

笔者17年访英的时候,感觉到了音乐剧领域的天翻地覆——虽然只在伦敦西区看了四部,却部部精彩,更有一言不合把汽车开到乐池里的骚操作!

不过,回头一盘点,笔者发现最喜欢的还是四者当中最为传统的Dreamgirls:没有小萌孩,开挂舞美和中二热血,这部剧硬生生地凭借着动听歌曲和传奇故事,在笔者看到的替补场同样拿到了满堂彩!

可没想到两年之后,天翻地覆的反而是国内——当时看的四部剧,除了那个花样“开车”的,都已经陆续张罗起了来华的巡演!可遗憾的是,它们进来的姿势各异:有的是堪比原版的良心制作,有的却疑似特别打造,不知掺杂了多少水分...
即将来沪的Dreamgirls恐怕就是属于后者...虽然笔者很喜欢这部剧之前西区看到的版本和当年Beyonce领衔的电影版,对于来华版的制作水准实在没有信心,只能发出橙色警报,供小伙伴们参考~


打着“追梦”之名的这一版,到底会不会“毁梦”呢?笔者不敢断言,却并不看好...
白菜价的Non-Union水团?
直接上锤吧~笔者之所以如此担忧,是在了解这个版本的信息时偶然搜到了这样一则招募信息:

这发布于今年6月,虽然上海站的档期略有偏差(可能是后来有调整或者...打错了?),但从各项信息看,招的正是本次的Dreamgirls巡演的剧组~
顺便补充一下本次巡演的背景知识,它在华仅有上海一站(16场),在3个国家总共的演出也仅45场——除了前面在美国三线城市相当于预演的5场,基本上是为了上海和东京特供的...而且站与站之间的神奇空档也令人称奇:

言归正传,不知小伙伴们是否在招募信息中发现了华点——工资真的好低啊!演出之时普通群舞的周薪只有500美元,相当于每场辛苦下来不到500人民币,或许还比不上演出的平均票价呢!
再给大家划几个重点:巡演的类型是Non-union tour,暨演员并非来自于纽约的工会;制作方还是臭名昭著的Big League...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本次的卡司就是准业余,不过很难保证他们的水准究竟如何~

小科普: 什么是non-union tour
Non-union tour等价于non-equity tour,这里的union和equity指的就是演员工会,大致是加入有门槛,更有福利保障的机构~(官网:https://www.actorsequity.org/)
所以简单粗暴的来说non-union tour就类似拼夕夕——不一定真的有问题,但质量比较没有保障...(对资本家的)好处在于便宜,或许还能用“福报”忽悠体制外的遗珠><
而对观众来说,要知道它们并不是代表百老汇的真实实力,相当于是刮彩票~纽约时报就曾经如此报道过:

当然,惊喜还是可能会有的,正像彩票也偶尔能中奖...在Broadway World的讨论区,有位小哥就如此分享了这样一段“非工会,更走心”的A Chorus Line观剧体验:


港真,与非工会巡演相比,制作方Big League其实更令人担忧——它是中国市场的“老朋友”了,有过用三流演员和PPT舞美滥竽充数的黑历史...这一次好歹招募地够早,排练磨合地够长,但是前车之鉴和各项技术信息的缺失使得笔者不敢随便去碰这张彩票,也希望决定要去看的小伙伴千万调整好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广的宣传里,这部剧的形容词是“百老汇经典”而并未像另两部所谓的“年末大剧”那样称作“原版”——这也算是实事求是,毕竟这个版本不知会被怎样魔改...
如何衡量演员的贡献?
可能大家也像笔者一样有一个长期以来的疑问:演员对于音乐剧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这很难简单回答,因为一方面,是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价值——每一场的血与汗都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主创的才华,舞美呈现的设计编排,甚至是金主爸爸的投入和并不起眼的后勤保障,也都是很重要的...演员只是要素之一,在复杂的系统中很难单独衡量~
不过,本次Dreamgirls却透露了大量的信息,让我们可以粗略地算一下:付给演员的酬劳,到底占了票房的多少?如果说资本是合理分配的(先立个flag),这一定程度上应该能反应问题...

让我们先来计算一下薪酬,如果笔者没有眼花的话,官网上一共是25个演员,其中特定角色不到10个...如果姑且在最低$700的基础上高估一下他们的收入,并按照演2周,美元对人民币7:1的信息计算,得出来的结果是这样的:

另外一方面,演员们在国内的每一天还享受300元的津贴(当然所谓早餐价值纯粹属于骗鬼,要算也应归入住宿的支出)...虽然演出只有13天,但我们暂且认为加上前面的装台排练和后续的放空,剧组能在国内待上30天,所得到的津贴支出就是:25*300*30=¥225,000~
也就是说,加起来的总酬劳也就40多万,或许还没一场的票房高呢!

说到票房,我们也来算一下...通过票区图我们能看的这次的票价没有太过分,400元的还算不少——已知演出16场,1949个座位去掉技术占座和置换票假设1900个可售卖,那么在平均票价500,上座率70%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的总票房=场次*出售位置*平均票价*上座率=16*1900*500*70%=¥10,640,000
那么,在一千多万的总票房内,付给演员的部分只有2.039%,令人细思觉恐啊!

毫无疑问,这次巡演是有着问题的——哪怕运气爆棚,来的演员都不错,对于他们待遇,笔者恐怕也只能想到“剥削”两个字...当然,虽然我们有意高估了支出,并给票房打了折扣,也必须注意在上面的计算中并未计入乐队与技术人员的薪酬,和各种管住行的福利,但这一比率哪怕翻上几番,也还是太少了啊!
事实上,有小伙伴指出:以本次dreamgirls的待遇,想招到国内的好演员也很困难;而且就算土澳的人力更贵,国内给演员的演出费一般也能接近10%的票房...不论考虑到哪里的国情,这种Non-union tour看起来都是血赚啊orz
锅该归谁?
那么,究竟哪一方是“万恶的资本家”?为什么这种项目会在国内上马呢?
根据笔者的了解,巡演剧目同时涉及到版权方、制作方、主办方的奶酪,而这种国外制作的模式一般是版权方拿个版税,然后由制作方和国内主办方分蛋糕——一种分法是主办方付固定的演出费,然后自己“承包”了票房收入(当然会涉及到给渠道的分成,给媒体的置换,但一般来说已经跟制作方关系不大);另一种是双方就票房进行分成...制作方往往挟版权自重,占尽上风,为了减少风险,以及不信任国内不怎么透明的票房系统,会选择前一种,来个旱涝保收~

而主办方除了“做中间商赚差价外”,还要搞定剧院档期,承担各种接待的职能,以及招募国内的劳工和翻译,尽可能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
所以一般来说:票价的锅主办要背好,而演出的硬伤十有八九归根于制作...但现在时代变了,好剧场好档期更是稀缺资源,主办方越来越能讨价还价了——所以本次具体是怎么合作的,笔者当真不敢乱下断言~

只能忍不住怀念起当时在伦敦的邂逅...港真,这样奇怪的巡演除了能在年末凑数外恐怕当真没有什么意义——想要共赢的话,找好演员,铺开场次,降低看戏的门槛恐怕才是长久之计~

而结合dreamgirls的剧情,恐怕会更加讽刺: 女郎们的成功,究竟是有多少取决于个人的奋斗,多少是搭了时代的便车呢?男主所代表的资本运作自然有自己的价值,但是忽略了身边劳动人民的心声,自然也难逃众叛亲离,楼阁坍塌的一天~
希望大家能够引以为戒吧!

TheatreBomb-剧燃:
特立独行的另类剧场,逗逼中的轰炸机
长按扫码↓载歌载舞步入歪门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