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意义通胀”的时代,你还是会觉得无聊和匮乏?

在现代所产生的无聊和无意义感来源
祛魅:祛除神秘感(祛除仪式感)
来源于太过轻易的得到某样事物,从而无法产生对这样事物的满足感或者是缺失在获取途中的经历,变成只是简单的得到一个物品或者轻易的达到某一种目的(而没有因此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祛魅”通过让“灵晕”消失,而带来了无意义感
(以文字举例吧,电脑上的隶书体,总是比不上手写的隶书体,特别是当我自己亲手写出来的时候,可能因为这种人人都能得到的东西却往往缺少“灵晕”,往往没有我自己写出来的那一篇而感到漂亮,满意,心满意足,人人都能用出来的机械式隶书体,比不上我自己长年累月的,自己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一篇隶书,因为在某一刻,我就已经得到了它的“灵晕”)
灵晕的特殊:源于它的专属性,唯一性
什么是灵晕?源于时间空间上的唯一和专属性,源于一个经历跋山涉水后达到的目的,源于通过那精心准备的仪式感之后的神圣时刻
灵晕是怎么消失的?
当一切的事情都是可以复制的时候,当一切的赞美或者鄙视都是可以不断批量化生产的时候,那它的意义其实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它的“可替代性”
如何找回意义
警惕——消费社会构建的意义(这里不说是资本构建,我更倾向于认为“消费社会”这一词代表的一种普遍化,大众化,资本为了钱而向人们构建和兜售无需努力便可得到的意义,而这种意义的存在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社会,使得它也变为“可替代”)
人,具有构建意义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人类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因为人就是追逐着意义而存活的)
但一旦有了一个无需努力就能得到的,现成的意义时,人就会关闭自己的这种能力,转而投入这种“现成的”之中,但反复如此,意义也就变成了消费的一个符号,变成可批量生产化的东西,意义也就失去了“意义”(灵晕)的价值。
对抗无意义感
找回附近——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意义的构建,其实是找回那些你真正在意的人。
通过和自己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互动,感受迷茫,喜悦,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从而甄别出你想要靠近和远离的人,因此找到你真正的爱,也真正爱你的那群人,再去以更为特殊的方式对待他们,去更为深刻的在意,了解他们,以此建立对于你更满足,也更有价值的社交关系
(这种价值来自于灵魂的情感需求,存在于一种没有目的性,只是为了回应想要爱自己所爱的人 )
以此举动,来突破消费社会所带来所定义的那种意义贬值的“无意义”的无价值感,以寻找的唯一性,来对抗批量的复制性,得到属于自己的“灵晕”
所以,所谓无效社交,就是为了把时间留给自己在乎的人(这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无效社交,就是因为有效社交的存在,而使它变成了一种标准和断舍离的利器)
现代社会所带来的选择,有时也会是一种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