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学杂谈】从“大家一起想”说开去——浅谈潮学发展中的个人与群体
一、前言: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前几天群里发生了一件不小的小事,有位兄因为过于孤芳自赏以及操作略显恶俗而被全面批斗,这件事让我略有感慨:潮汕本身就是个比较包容的环境,现在又闹出这等事来,潮学文化的真谛——“大家一起想”,又体现在哪里呢?再加上这两天编辑潮学维基的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团队的力量”——我们这些人可以把这个网站搞得有模有样,可以说,没有大家的力量,潮学几乎不会发展到现在这种地步。
因此,怀着这种心情,我打出来了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字,希望这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更希望潮学家们团结一致到永远。
二、创作的个人性(本文的创作专指基于本篇研究的,饮马之类的暂时不包含其中)
潮学创作可以分为两方面,一种叫做评判,一种叫做研究。
《潮汕英豪传》是影视作品,我们对它的评判就要从影视角度入手,这个作品的人物刻画、演员演技、剧情走向、环境设置、表达的感情,这些都是评价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你需要对“视频”和“影片”做个界定。这种界定是必要的,并且区别也是致命的。视频只需要搞笑就大差不差,艺术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影片就不行了,你一定要表达某种感情,而且三要素要齐全且高质,这样才能算是高水准。当年有一部分人正是拿着影片的标准去批评《一不小心爱上你》,后来直接演变为全面批判,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哪怕界定已经完成,我们自己对他们的评价也不一样。因为除了大标准之外,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小标准,这也直接导致了角色在个人评判中的差异。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角色,一个在作品里,一个在评价者心中,这就导致了评判的差异性。就拿伟哥来说,同样是跳槽,有人说这叫审时度势,有先主气概;有人说这叫八面玲珑,有冯道遗风。反映到这个角色上就是有人褒有人贬,两拨意见不同的人碰到一块就会开始吵,到最后很容易变成意气相攻,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万一再损伤了元气,后果不堪设想,大家要尽量避免这种事的发生。
现在咱们喘口气,目光跳转到第二个方面:研究。潮学研究的方向可谓是五花八门,选择众多:将它们看作个体,你能一帧帧的看,挖出一些有趣的宝藏;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你又能搞二创时间线,尝试填补其中的空白,用细线串起这些珍珠;又或者你可以考据,从圣地巡礼到翻拍本篇。总之,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不同的领域。
但是研究和研究还不一样,一是领域的差异,二是领域内部个体间的差异。第一条已经在上面讲过了,现在我着重说说第二条。
说起第二条来,笔者其实很有发言权;当年笔者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猜想特工组织是鸡兄创办的“里敢死班”。在给桥姬看后,第二天中午十二点,桥姬针对我的观点发表了另一篇文章,从公认的事实与个人观点入手,对我这篇文章做了一个全面的评价,对本人予以肯定,也指出了我的不足。总之这件事从头到尾是在一个安宁祥和的氛围下进行的。但是反过来想想,万一这事儿由两个暴脾气来干,那就闹大了,并且完蛋了。由此可见,个人研究引起的差异以及对差异的讨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促进潮学发展,但是稍有不慎就可能全面崩盘。
三、创作的公共性
好了,假设你看完了本篇,那么你现在肯定有一整套对人物的评判,甚至还有不少新想法,现在你正在和一群人研究潮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得十分投机,甚至夜半虚前席,最后恋恋不舍的起身约好明天再来。你们不知道的是,大家都在场上留了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潮汕本地方言叫“大家一起想”,学名叫做“公共阐释”。
说实话,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发笑:创作本来就是面向公众的,抛开群体去搞创作绝对是能想到的最神经的事情。不过,正如开头所说,问题是有人学问做高了逐渐忘记了集体的力量,因此我这里也多费点口舌说一说,觉得需要的可以看一下,不需要的权当听相声了,您一乐今晚多吃两口饭那也算是我的荣幸了。
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创作的公共性有个基础,那就是个人创作。几个人凑在一块扯扯皮就叫创作间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的一般结果是大家瓜子儿嗑不少,一句实质性的话没说,拍拍屁股回家该干嘛干嘛,这是无效交流;而确实有些时候你们谈着谈着就达成了共识,这个共识就是集体交流的结果,这种交流也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稀有产物了。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得到这种“集体创作”呢?在这里笔者不想说什么抽象的名词,举个简单的例子就OK了。比如说甜咸豆腐脑之战,设想你有一个朋友是甜党,而你偏偏是个咸党,你对于你兄弟如此之高尚的一个人却不吃咸豆腐脑这件事痛心疾首,于是就想劝劝他(什么杨诺劝教),那问题来了,你应该注意什么呢?又该如何做呢?
首先是尊重。你要知道站在你对面的和你一样是个人,他也有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豆腐脑的权利,因此哪怕你的这位兄弟是块铁板,你也别试着强行折弯他。
其次是理智。这一点很重要,试想一下,你们正在辩论的时候,你突然开始破口大骂,并且由思想上升到了人格,我们有这样一个词形容:意气用事。搞研究做学问,最忌说话不经大脑。再说了,哪怕人家就是不爱吃咸的,毕竟也没让你不吃,自个儿和小咸过日子不就行了?
然后是文明。这一点也是针对上一点说的。文明人之间的战斗要文明一点,比如说你劝人吃咸豆腐脑,一定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好是搬上两碗豆腐脑来让他自己评评,哪怕他真不喜欢,这一甜一咸的两碗豆腐脑也可以当做你们二位的早餐,出去之后他也会见人就夸你心善。但是你要给他一碗咸豆腐脑再雇个拳王在他身后站着,说句不好听的话就要把他胖揍一顿,那兄弟你这以后也没朋友了。
最后是乐观。相信上面三点已经可以做到让你心平气和了,但是有一点千万要记住,别太过于贬低自己了。比如说你和你兄弟谈了一天最后还被他驳得哑口无言,出头丧气的回家,仰天长叹一口气,之后再也不去吃咸豆腐脑了,那绝对不行。再怎么着那也是你热爱的东西,怎么可能说丢就丢,第二天早晨你家楼下早点铺的大妈还在等你这个小闸总来喝豆腐脑呢。
好了,注意事项说完了,具体的方法有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拉上你的朋友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最近的早点铺,然后你就可以等待你朋友做出的评价了。不过就像刚才说的那样,你的朋友也是有自己的喜好的,凭什么要听你的?不过试一下总是好的,万一就成了呢,而且失败了成本也不大。
第二种,你们决定自己研究一种配方来满足两人需求,经过一番磋商与研究之后,你们自主研发的黄豆1号终于满足了两个人,让你们不同的人都能接受这个口味。虽然难度很大,而且最后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但是你们都会很开心,尤其是你的朋友,在第一种方案里他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现在他是主动参与者,积极性与成就感总是高一些。
在理想状态下,你们都接受了同一个种类的豆腐脑,不管是原来已经存在的还是你们新创造的。总之,你们达成了共识。
有了这些个实例的打底,理解集体创作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改几个主语或者宾语,以上段落完全成立。当然这个事例还是有点不合适,在我们的交流之中很少出现谁说服谁的情况,有的只是友善的交流互鉴,因此在研究的进程之中第二种方式可以说占了主流的。
总之我们要看到,群体创作的目的是要达成一个共识,而这个共同认识也是潮学能发展到现在的基础。
四、个人创作于集体创作之间的关系
说起他们的联系来,我在这里要提及一个大家都快听烂了的名词:对立统一。对立的一面上面已经讲过,现在我来讲讲他们的统一。
每一个个体都不能完全脱离整体,因此个体研究就会带有集体研究的烙印,而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创作的具体型与交互性,所以在集体创作中又会有个体创作的痕迹。这就是一个微妙的循环:一方面,你提猜想免不了要翻人物志;另一方面,下一版的人物志说不定就把你写进去了。因此,说什么谁是基础、谁更重要之类的问题都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
那么,面对这个循环,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海德格尔说过:“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还要看到他人,不仅要融入个体还要融入整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世界、观众、作者、作品这四个要素有机结合,对潮英作出系统全面的研究。
此外,应该注意到,由个体到整体,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敢说他变成了“集体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大家一起想”,不迷信权威,敢于猜想、勇于实践、勤于创作;要拓宽信息渠道接受各方意见,但对一切恶俗言论要坚决驳斥批评;与人论战时要冷静适度,切不可穷抬杠或者打族谱保卫战;对于犯了错误的朋友要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尽可能的挽救他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从个体到群体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潮学的健康发展。
五、总结
总之,我们要看个人,又要看整体;要认识到集体创作可以保护我们不致分裂,而个体差异才能让潮汕多姿多彩。
因此,我们要改变,要以利他代替利己,以统一代替分裂;要以开放代替保守,要以多彩代替单一。要互相尊重、开放包容,反对闭关锁国、孤芳自赏;要理智冷静、忍耐克制,反对恶语相向、意气相攻;要文明有序、以理服人,反对乌烟瘴气、恶俗不堪;要自尊自信、自立自爱,反对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无论是评论家还是研究员都应做到这几点,坚持尊重、理智、文明、互信四大原则,使潮学创作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各司其职,“大家一起想”的真谛才算被真正被发掘、被了解、被利用,潮学家们才能打造更大更疯狂更搞笑,潮学研究也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