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观《中国》纪录片有感

2022-08-25 09:51 作者:白羊孤独  | 我要投稿

“一个彬彬有礼的时代结束了,后人用‘春秋’二字为这个时代命名。几乎在同一时期,人类迎来了一次非凡的思想大爆发,伟大的思想家集中涌现。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他们提出的思想命题与伦理原则缔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人将其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在那个伟大时代,在亚洲东部的中国,老子和孔子双星闪耀,他们站在中国思想的原点,成为后来者仰望的高山。”

这段是纪录片《中国》第一集“双星闪耀”的结语,周涛主持人庄重而悠远的配音将我拉到了那个礼乐残存,战乱四起的纷飞年代。穿过历史,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乱世洪流中踽踽独行却又熠熠生辉的背影。孔子,中国历史星河中最永恒不朽的一颗璀璨之星……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对“圣人”孔子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那冗长的一大段介绍之上,对其只能说是敬爱不足,敬重有余,并没有从内心底里真正认识到“圣人”二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因此,当我在看到《中国》这部纪录片所展现出的那个时代中真实的孔子时,心灵上的触动,不可谓不深啊!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在那个时代里孔子所处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以及他那段被后世简洁概括为“周游列国”的人生经历。家国破碎,烽火狼烟,礼崩乐坏,道义难存。这个难以为继,疮伤累累的社会深深地刺痛了孔子的内心。看着他心中的这座理想大楼逐渐崩塌,我知道,他即将做出的是什么选择,即便这个选择,最后带他走向的是无尽的深渊,他也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

国家大义,个人小利,在他身上体现得如此泾渭分明,他所肩负起的那份重如泰山的责任以及那颗一往无前的勇者之心深深地震撼到了我,一时间,热泪盈眶!

他首先做的是打破了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官学传统,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向平民敞开知识的大门。他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鼓励平民前来求学。他开设的“礼,乐,射,艺,书,术”六门课程被后世称为“六艺”,一直到现在,也可我们的教育内容中窥得其中的一点影子。由此可见,当时孔子教育思想之先进。就这样,过了十数载,在孔子51岁那年,鲁国国公鲁定公请孔子出仕担任中都地方官中都宰,5年后,孔子以大司寇一职代理鲁国国相。然而好景不长,眼看着鲁国在孔子的主政下逐渐强盛,邻国深感不安。最后,在齐国的阴谋离间下,孔子深感失望,再次离开鲁国,开始游走各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以祈求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这,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初始。

孔子的旅途并不顺利,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游山玩水,吃喝玩乐,有的只是在各个国家不断积累的失望和挫败。长期的跋涉让孔子的身体日益衰败,但更加衰落下去的是孔子心中的那团理想火光。尤其是在经历“七日之围”的时候,吴国攻击陈国,楚国发兵相救,楚昭王听说,此时孔子正在陈蔡两国的交界之地,就派人去请他,陈蔡两国担心孔子的政见被楚昭王所采纳,便派人将孔子一行人围堵在荒野之中,整整七天。七天里,由于粮食水源的逐渐耗尽,孔子看着身边弟子的不断请辞离去,心中大痛。一一召来弟子问了同一个问题:“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一遍一遍,反复询问,像是在问弟子,却更像是在拷问自己,我的主张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为什么我会落到如此地步?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头难忍酸涩,在那样一个诸侯混战的时代,孔子承受着与现实的对立,带着心中最崇高的理想,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在经历了“七日之围”之后,孔子被楚国国君赐予封地,然而最后楚国国君却在臣子的游说之下,将此事作罢,孔子的期望再一次落空。之后的旅途,孔子拒绝了在卫国做官的子路的执政请求,在游历各国14年后,再次回到鲁国,回到了这个承载了他人生中最快乐的那段时光的地方,继续开课讲学。之后的人生里,他再也没有出仕,一个人翻阅诗书,编撰书籍,为后世留下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著作。同时,儒家学派就此开启,其后的发展,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两千年的历史。

我们常说“伟人”“圣人”的成就如何之大,品行如何之高,但其实这个观念大多都是从教科书中和旁人的言语中而形成的,并没有真正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精神。直到今天,在终于真正看到了孔子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色彩时,才能明白为什么后世会有那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中国历史上最孤独的理想主义者,真正的“圣人”,一个永远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发扬他的榜样者!

观《中国》纪录片有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