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文化馆非遗活动走进第二高级中学校园
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2023年3月9日,许昌市建安区人民文化馆走进建安区第二高级中学,开展多彩非遗 薪火相传——建安区非遗进校园活动,旨在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同时开展了红色轻骑兵——“学习雷锋精神,绽放璀璨光芒”文化志愿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非遗的魅力和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下午三时,建安区人民文化馆馆长刘俐东参加了本次活动的开幕仪式并致辞发言,双方就非遗进校园、红色轻骑兵、校园社团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座谈。建安区人民文化馆馆长刘俐东与建安区第二高级中学校长陈卫社、副校长刘宪民就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及校园社团建设方面作了经验交流,为今后非遗传习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思路。教师代表及非遗传承人代表、文化志愿者代表纷纷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纷纷表示将提升“非遗传习基地”的品牌建设质量,努力探索非遗校园传习的新方法、新路径。





建安区人民文化馆在2014年开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目前,该馆注册在线的的文化志愿者团队16个,社区乡村文化志愿者576人。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非遗项目进行学习,文化馆定期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开展送学上门活动。这也是自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建安区各学校将非遗项目融入课堂,通过实践体验,让非遗“活”起来,让孩子“乐”起来,激发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留住了文化根脉,托起了民族未来。



活动现场,建安区市级非遗项目蚕丝绒球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郑红军给同学们展示并教授了蚕丝绒球的制作过程;市级谱牒创辑非遗传承人苏青龙为学生们演示传拓技艺;建安区人民文化馆副馆长从秋红辅导学校书法社团的学生们书法创作;文化专干张丽伟教授学生们该馆特色文创产品“盘纸”的制作;文化志愿者李小光对学校合唱社团以及舞蹈社团的成员们进行辅导。不但让同学们享受到了一场非遗饕餮盛宴,更让非遗文化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传承要从学生开始,因为师徒传承的面太窄,而通过学校传承非遗文化,就能将面扩大。”建安区人民文化馆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建安区人民文化馆副馆长从秋红这样认为。建安区越来越多像从秋红、张丽伟、李小光、郑红军、苏青龙一样的非遗传承人、艺人走进学校开设课程,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


建安区人民文化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时间恰逢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月,因此该馆的文化志愿者同时也开展了红色轻骑兵——“学习雷锋精神,绽放璀璨光芒”文化志愿进校园活动。


此次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建安区第二高级中学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既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验项目,让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种植在青少年心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小小“传承人”,继而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艺术之花在校园内不断绽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