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太平洋战争(第七期)

提尼安岛登陆战
(一)1944年9月15日鲁珀特斯将军指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在有日军1万人守卫的、面积仅有30平方千米的佩莱利乌岛西南角登陆,9月17日米勒将军指挥的美军第81步兵师在面积更小、仅有1400名日军驻守的昂奥尔岛登陆。9月17日米勒占领该岛,9月24日米勒所部增援佩莱利乌岛美军。尽管该岛遭到美军的海空轰炸和炮击,但日本守军仍寸土必争,双方一直打到11月25日才结束战斗。美军从1944年初起采用“蛙跃”战术,逐次攻占有重要基地的岛屿作为依托,7月在菲律宾海重创日海军。9月依靠巨大海空优势,美军先后攻占西加罗林群岛中的一些重要岛屿,击毁日军飞机千余架,击沉大型船只55艘,为夺占菲律宾创造条件。提尼安岛位于塞班岛西南约五公里,美军觉得提尼安岛虽然面积较小,但距离塞班岛太近,对塞班岛威胁较大,而且该岛建有设施完备的大型机场,只要稍加改建,就可成为B—29轰炸日本本土的出发基地,所以决定北部登陆编队在攻取塞班岛之后尽早夺取该岛。提尼安岛上日军兵力是海军第五十六警备队、第八十二、第八十三防空队以及第一航空舰队的空勤、地勤和司令部机关人员,共4100人,配置有140毫米岸炮10门、75毫米高平两用炮9门。陆军为步兵第二十九师团之第五十联队、步兵第一三五联队第一大队和一个坦克中队,共4000人,配属75毫米山炮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6门、坦克12辆。
(二)第五十联队原是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岛上防御的中坚力量。岛上军衔最高的是第一航空舰队司令角田觉治海军中将,但他所属的部队是岸基航空兵,而且已在战斗中几乎损失殆尽,所以实际指挥地面战斗的是五十联队联队长绪方敬志大佐。美军在6月11日进攻塞班岛开始后始终分派部分飞机、军舰对提尼安岛进行火力压制,并吸取塞班岛登陆的经验教训大力加强炮火准备。6月20日起美军就将第二十四野战炮兵军的200门155毫米火炮部署在塞班岛西南海岸,对提尼安岛北部地区进行炮击,在十五天中发射的炮弹多达2,4536发,平均每分钟就落弹一发。与此同时美军侦察机和水下爆破队对提尼安岛进行周密系统的侦察,发现提尼安岛地形不像塞班岛那么复杂,比较平坦。但其海滩多是由珊瑚礁组成的悬崖峭壁,适合登陆的滩头只有西南部的桑哈隆湾和东部的阿西加湾。然而日军在这两处滩头布设有大量水雷,海滩上密布铁丝网,防御工事比较坚固。除了上述两处滩头外美军还发现在西北部有两处适合登陆的地点,缺点就是滩头宽度太窄,美军代号“白一滩”的滩头宽度仅30余米,代号“白二滩”的滩头也不过50米宽。 (三)日军在此的防御非常薄弱,近乎是不设防的。特纳与史密斯商议后认为这里可以得到塞班岛地面炮兵的有力支援,而且出乎日军的意料,能够出其不意。最终决定在这两个滩头实施登陆,以达成进攻的突然性。但如何在这样狭窄的滩头将两个师的人员、车辆、物资运上岸还从来没有过,好在美军已经通过几年来的战争逐步学会战争,能够在复杂情况下应付自如。7月22日美军首次出动P—47战斗攻击机使用凝固汽油弹攻击提尼安岛,7月23日美军将提尼安岛划分为五个区域,投入舰载机、岸基航空兵、舰炮和地面炮火,进行全面火力准备,使日军火炮阵地和防御工事遭到了严重破坏。美军在炮火准备中故意对桑哈隆湾和阿西加湾进行猛烈轰击,而对预定登陆的西北部地区轰击很轻微,以迷惑日军。绪方将其主力调到上述两个滩头,但他还是留了一手,命令各地部队必须将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机动兵力,随时准备调往其他地区,以应付突发情况。当天夜间美军陆战二师两个团在桑哈隆湾和阿西加湾实施佯动登陆,当日军开始还击后就重新登上运输舰,前往真正的登陆地点。 (四)陆战四师则由37艘坦克登陆舰运载,在西北海滩实施登陆。美军乘坐履带登陆车分为15个波次,以很小间隔向滩头冲击。7时50分第一波抢滩登陆中履带登陆车卸下登陆兵立即调头,运载后续部队,尽管每一波只相距四分钟,但美军没有一点混乱且秩序井然,日军抵抗极其轻微。8时20分已有三个营上岸,10时30分推土机上岸,迅速拓宽滩头,改善滩头狭窄的不利局面。11时30分第一批M—4坦克上岸,13时15分75毫米榴弹炮运上岸,随即在预定位置就位,开始以炮火支援登陆部队的推进。黄昏时分塞班岛运来的两个浮桥码头开始架设,于次日早晨开始发挥作用,满载人员和物资的车辆可以从浮桥码头直接开上岸,大大提高卸载的速度和效率。17时45分陆战四师全部上岸,18时50分75毫米半履带式自行火炮也开始上岸,20时佯动登陆的陆战二师先头营也已登上滩头。日终时美军已有1,5614人上岸,并形成巩固的登陆场。7月25日凌晨绪方投入2个步兵大队和12辆坦克发动反击,总共向美军发起三次冲锋,在美军猛烈炮火下阵亡达到1200人,但日军的进攻一直持续到天亮才告平息。这次反击伤亡的都是提尼安岛上最具战斗力的第五十联队的精锐部队,惨重伤亡使日军的防御力量遭到极大削弱,此后日军就再也没有实施有组织的反击。
(五)7月25日美军采取白天进攻、夜间防御的战法在当天猛攻马加山和拉索山,双方发生激烈的战斗。而美国海军第五十八特混编队出动三个特混大队,从25日至28日对加罗林群岛日军机场和军港进行空袭,以使上述地区的日军无法增援提尼安岛。7月26日美军陆战二师全部上岸并投入战斗,陆战四师则占领北机场,并于7月29日起修复使用(1945年8月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就是从这个机场起飞的)。下午美军的105毫米榴弹炮也被运上岛,开始猛烈轰击岛上日军,日军在美军猛烈炮火轰击下通信联系全部中断,失去统一的指挥,只能各自为战,凭借着防御工事负隅顽抗。7月27日美军两个师并肩突击、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由北向南逐步推进。日军由于失去统一指挥,而且岛上多是开阔的甘蔗田,没有险峻地形可供日军利用,因此节节败退。7月28日美军攻占格关角,7月30日美军占领提尼安城。美军已经控制提尼安岛五分之四的地区,日军被压缩到岛的南部,仍在拼死顽抗。8月1日美军先后占领东南角的马波角和最南端的拉娄角,当晚史密斯将军宣布全部占领提尼安岛,但在此后的数天时间里还有小股日军残部进行自杀性的冲锋,已经无力回天。 (六)绪方等日军指挥官下落不明,估计多半已经按照日军的传统剖腹自杀。提尼安岛登陆战中美军亡389人、伤1816人,日军守岛部队大部被歼,仅美军掩埋的日军尸体就有5000具。日军还有252人被俘,其余守军有的隐藏在丛林或岩洞中,有的乘小艇逃往其他岛屿,直到战争结束后还有61人从丛林中走出来投降。美军在此次登陆战中付出极小的伤亡,仅用九天时间就攻下提尼安岛,堪称岛屿登陆战的经典。这主要是美军充分吸取塞班岛的经验,炮火准备和支援比较得力。计划周密,指挥得当,选择登陆地点出其不意。美军攻占提尼安,并基本全歼守备部队,导致日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防御态势严重恶化,大本营规定的“绝对国防圈”由于核心地区的丧失而面临崩溃。日本本土将遭到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美军B—29轰炸机的直接空袭,并使美军获得在中太平洋上继续进军的前进基地。战后日本最后一任战时内阁首相近卫文麿在接受美军审讯时承认当战役失败后他就确信日本已经在战争中失败了,许多人也从战役的胜败中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最后失败已经无可避免,这就是这次战役的重大意义。 帕劳群岛战役
(一)帕劳群岛西距菲律宾棉兰老岛490余海里,有大小岛屿200余个,主要有巴伯尔图阿普岛、科罗尔岛、佩莱利乌岛和昂奥尔岛。1944年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突破日军“绝对防御圈”后该群岛成为日军阻止美军进攻菲律宾和日本本土的前哨基地,守岛日军为第14师及第4、第9派遣队和海上第1机动旅,共3.5万人、170余飞机,由井上贞卫中将统一指挥。主力部署在巴伯尔图阿普岛和科罗尔岛,佩莱利乌岛守军为第2步兵团,连同加强部队和海军警备队约1万人,昂奥尔岛只有1个加强营1500人防守,海空支援主要由驻菲律宾的海军负责。日军在便于登陆的地段设置障碍物并配置部分兵力,企图以火力迟滞美军登陆。在纵深山地重点设防,并利用岩洞构筑纵横交错的坑道和地下工事,企图长期坚守。美军则企图在海空火力支援下由舰到岸突击上陆,首先夺占佩莱利乌岛和昂奥尔岛,利用岛上机场控制通往菲律宾的航道,并对其余各岛进行封锁。
(二)战役开始前美国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西加罗林群岛和菲律宾群岛日军基地实施猛烈突击,并对佩莱利乌岛和昂奥尔岛实施航空和舰炮火力准备,彻底摧毁水际滩头各种障碍物和岛上的表面阵地。9月15日8时30分美军第1陆战师各团先遣分队搭乘两栖装甲车在佩莱利乌岛西岸突击上陆,至日终前夺占宽2.7公里、纵深0.4~1.3公里的登陆场。守岛日军先后进行三次反冲击,并利用夜暗派出小分队对美军滩头阵地进行袭扰,因兵力有限且无海军协同而收效甚微,遂撤往核心阵地据险固守。美军巩固登陆场后经激战于19日夺取机场,22日日军实施反突击未果。美军以部分兵力肃清该岛南部日军残余,主力分两路沿东西海岸向北迂回,月底占领岛上平坦地区,随后集中兵力围攻日军核心阵地。9月17日8时30分美军第81步兵师2个团在昂奥尔岛东、西海岸登陆,守岛日军奋力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守西北一小高地。美军以1个加强团的兵力实施攻击,于10月21日结束战斗。在佩莱利乌岛方面日军利用伪装巧妙、战藏两宜的岩洞顽强阻击、昼伏夜袭,使美军遭受重大伤亡。美军使用火箭筒、炸药包和喷火器清剿藏于洞中的日军,至11月27日以伤亡9800人的代价占领全岛。 (三)美军伤亡1.1万余人,毙敌1.1万余人。日军改变歼敌于水际滩头的传统打法,在孤立无援情况下依托坑道工事,以劣势兵力坚守两个多月。美军运用越岛进攻战术夺取帕劳群岛部分岛屿,此战美军旨在为进攻菲律宾创造条件。在战役还在进行时麦克阿瑟已率军登陆菲律宾,实际意义已经不重要,伤亡如此之大而放弃计划实在无法交待,只能继续攻击。此战陆战一师伤亡极大,没有参加之后的硫磺岛战役,并一直休整到冲绳战役开始为止。1710年帕劳被西班牙探险家发现,1885年帕劳被西班牙占领,1898年帕劳被西班牙卖给德国。一战期间帕劳被日本占领,二战期间帕劳被美国攻占。1947年联合国将帕劳交美国托管,与马绍尔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构成太平洋岛屿托管地的四个政治实体。1969年帕劳开始就未来政治地位同美国谈判,1982年8月帕劳与美国签订《自由联系条约》,该条约在帕劳1993年11月举行的公民投票中获得通过。根据该条约帕劳于1994年10月1日结束其托管地位,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仍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同年12月帕劳加入联合国。 贝里琉岛战役
(一)1944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西南和中部取得连续胜利也让战争步步进逼日本本土,当时的美军轰炸机已经可以直接轰炸日本。此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提出两种不同的方案来打击日本:一是麦克阿瑟上将提出的先重占菲律宾再占冲绳,并用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跳板;海军上将尼米兹认为应绕过菲律宾,直接攻占冲绳和台湾并用作集合点,同时可成为以后攻击日本南端岛屿的跳板。 双方最后吵到联席会议马歇尔那里,麦克阿瑟向马歇尔陈述意见并指出:“绕过菲律宾直接进攻台湾是不可取的,台湾不同于菲律宾,已经在日本统治下将近半个世纪,当地人未必会像菲律宾人那样支持美军,而且美国在道义上有义务解放1700万亲西方的菲律宾人民和关押在巴丹半岛的数万名美军俘虏。如果绕过菲律宾就等于承认‘日本散布的关于美国已经抛弃菲律宾,不愿牺牲美国士兵的生命来解救菲律宾人民’的谣言,这对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声望和影响将是极其不利的。”马歇尔认为麦克阿瑟这么强烈要求进攻菲律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实现他在1942年撤离菲律宾时所许下“一定要重新夺回菲律宾”的誓言,因此提醒他不要让个人感情超越早日结束战争的战略目标,并表示绕过菲律宾并不是抛弃菲律宾,早日打败日本同样可以使菲律宾早日获得解放。
(二)虽然路线有所不同,但两种方案里都不约而同的出现贝里琉岛的名字,而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业已被任命为进攻部队。为了平息分歧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亲自飞赴珍珠港与两位指挥官见面,一同探讨进军方案。罗斯福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日益临近的大选前夕笼络被很多美国人认为是英雄的麦克阿瑟,为大选赢取得分。经过与麦克阿瑟上将和尼米兹上将的磋商,最终确定在进攻台湾之前先占领整个菲律宾。罗斯福返回美国之后发表简短的讲话,宣称与麦克阿瑟将军的意见完全一致。这个信号再明白不过,菲律宾战役为时不远。但就在麦克阿瑟准备重占菲律宾之前为了确保右翼的安全,美军决定把帕劳群岛(特别是贝里琉岛和昂奥尔岛)定为必须攻克的战略要点。这种想法在发动贝里琉岛战役之前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而后来的一些人甚至认为攻占贝里琉岛完全没有必要。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失败的消息传来后日本大本营里一片焦虑,参谋本部里的海军与陆军将领更是互相指责乱、成一团。海陆互相指责一通后总算又坐了下来,开始研究下一步的行动部署,一致认定1944年情况下稳定太平洋战线的任务是日本的作战重点。日本的作战已经完全指望不上别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 (三)因此陆军要立即结束关东军特别演习,抽出兵力加强本土与太平洋地区作战力量,预防美军在南洋地区的全面反扑以及对本土的袭击。日军决定从满洲关东军抽回足够22个会战的弹药量加强本土防御,并抽出一些精锐部队回防,加强本土的新部队编成能力。对太平洋战场时日军决定在1943年底至1944年下旬以前向太平洋战场增兵100万,并提供太平洋战场足够的弹药、兵器以及其他作战物资。由于日本陆军兵力实际并不足够抽出那样多的精锐部队去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也没有足够的护航力量护送那样多的运输船只满载部队弹药南下,日军只得采取分批分重点运输方式向太平洋战场派兵。日军把太平洋战场战区分成3个防卫圈,外环防御圈是重点防御圈,尤其以特鲁克岛、拉包尔、荷属东印度群岛东部为重点中的重点,向该地区派遣的部队为齐装满员携带重型武器的精锐部队。至于中环防御圈,派遣轻型部队给予加强,部队的重型武器以及兵力都给予精简。至于内环地区主要派遣只有象征性重武器和由新兵与若干老兵骨干组成的架子部队去加强,这样派遣太平洋的大部分日军部队由于并不需要重型装备与大量作战物资就大大节约船只的需求量,减轻海军的护航压力以及海运能力的压力。例如日军输送到外环的精锐部队,1个师团连同装备物资至少需要45艘运输舰输送,而输送到中环的1个轻装师团只要12-16艘运输舰就够了,至于输送到内环的1个架子师团时连人带装备居然只要6艘运输舰就可以完成。 (四)日军的如意算盘是用外环精锐部队重创美军,并使美军在印度尼西亚以及拉包尔陷入长期大战,使海军与后方的陆军获得充分休整的机会。日军确信在1947年以前美军都无法完全攻陷外环中的重点区域,这样日军就有充分的时间加强中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由中环派遣强力部队增援外环作战,也可以使外环部队收缩到中环建立军更强的防御线。而内环的部队经过这些时间让缺乏训练的新兵也成了老兵,架子部队也成了充实部队,可以作为预备决战部队,给予经过外环重大消耗的美军致命一击。自然在本土上日军利用留在本土的精锐部队以及大量重型武器做骨干,有一定时间就可以武装出成群的新精锐师团。而海军的舰队经过充分的休整就有了再次决战决胜的把握,这样日本就可在很难被击败的地位,美国将会动摇继续战争的决心,从而让日本得到一个有利的战争结局。到了1944年初日军向印度尼西亚以及拉包尔派遣强力部队的部署已经完成,开始向中环内环派兵。此时日军因感觉精锐兵力备份不足,加上认为美军会首先攻打印尼东部,依托澳大利亚为基地,从东部推进逐步占领爪哇控制那里的油田。而印度尼西亚东部已有足够的强力部队,外环防御已经坚固,所以加强中环并不急迫。派往中环的部队也大部分都成了架子部队,而不是原来计划的比较精锐的轻装部队。
(五)派往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西部岛屿的部队基本都是由缺乏训练的新兵组成,与派往菲律宾的没什么区别,更无什么重装备。不过在中环与内环间有2个重要岛屿(帕劳群岛,马里亚纳群岛)需要派遣比较强力部队防御,但日军因要发动大陆打通作战,所以一时抽调不出2支精锐部队。精锐部队中只有第14师团可以抽出,所以第14师团派驻哪里就成了问题。日军由于正在帕劳群岛修筑一个大型机场,此外联合舰队已经收缩到菲律宾,在塞班的基地已经空了,所以最后决定把第14师团抽调到帕劳群岛。帕劳群岛在一战以后就为日军取得,有一个良好的深水港,可以停泊大型舰队。此外该群岛日军还在修筑一个太平洋最大的机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联系塞班与菲律宾的重要枢纽,所以日军决定派遣第14师团驻守帕劳也在情理之中。日军第14师团是常设师团,在满洲接到移防帕劳的命令并进行轻装化准备,将大量重型装备转运回本土。按照海洋机动师团编制重新编成,与同样转为海洋师团的第29师团以及打发到菲律宾的那些所谓常设师团不同,第14师团出击太平洋的序列并非由少数骨干士兵加上大量的新动员兵组成,全部还是由原本的士兵与军官组成。 (六)步兵单位毫无变化,是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不是真实主力已经抽出且只能吓唬人的空架子师团。当然转为海洋师团后第14师团的火力部队被抽回本土不少,对战斗力是有一定影响的。1944年4月转为海洋师团的第14师团1.3万多官兵乘坐16艘运输舰在驱逐舰严密保护下全部平安抵达帕劳群岛,第14师团登陆帕劳后伙同当时已在帕劳群岛布防的海军与陆军部队汇合,接管帕劳群岛的防御指挥权开始备战布防。当时帕劳群岛除了第14师团外陆军还部署有1个海上机动旅团,该旅团为海上机动第1旅团,此外海军也部署有1个设营队、2个航空队、1个基地警备特别陆战队,还有1万多名韩国民工组成的工程队用于构筑工事。第14师团接管帕劳群岛防御后将师团主力以及海上机动第1旅团部署于主岛,将第14师团的步兵第2联队与海军的第45基地警备特别陆战队部署于距离主岛50多公里的贝里硫岛,此外还有1个步兵大队部署昂格尔岛。日军只布防3个岛屿,其他岛屿太小,没有什么价值就懒得管了。帕劳群岛日军真正的防御重点是主岛巴伯尔土阿普岛与贝里硫岛,因为这2个岛都有机场,至于昂格尔岛也有修筑机场的条件,所以日军也部署1个大队。 (七)精锐的第14师团布防帕劳后开始积极进行备战训练,日夜不停地在各岛屿全面进行测量与攻防演习,熟悉地形环境,并利用韩国民工组成的工程队大量构筑防御工事。在昂格尔岛日军派驻700多名韩国民工修筑工事,在贝里琉岛部署3000多名韩国民工修筑工事,在巴伯尔土阿普岛有8000多韩国民工修筑工事。日军在帕劳虽然是积极备战,但并无真的会在帕劳群岛与美军干一仗的想法,普遍认为战争遥远的很,不过是训练外加熟悉太平洋战场作战环境而已。日军第14师团的官兵认为日后很可能是会去增援外环日军,并在外环对美军展开激战。1944年6月美军蛙跳过日军外环,直取塞班。由于塞班日军缺乏准备,弹药与部队不足,加上在战斗初期盲目轻敌,最后失败。随后关岛的架子货日军也被打垮,美军登陆部队虽然也遭到严重损失。但由于在短时间就打下马里亚纳群岛,获取直接攻打日本本土以及破坏日本内防御圈的重要基地,并重创由于塞班危急而仓促出击的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日军战前制定的由外而内逐层抗击并消耗美军的计划彻底落空,至此太平洋战局急剧恶化,帕劳群岛已在美军兵锋之下。
(八)美军夺取塞班后就可以选择直接攻打日本本土或冲绳,也可以选择攻打菲律宾或台湾。根据日军的判断时美军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或冲绳的可能性不大,美军最可能的是首先攻打菲律宾与台湾,然后直接攻击日本本土。同时日军大本营也对菲律宾与台湾的防御做了判断,日军认为菲律宾驻防的日军大多是架子部队,短时间内没有什么战斗力,根本无法确保菲律宾。如果美军攻打菲律宾,当地日军没有丝毫可能抵抗美军的进攻。至于台湾的防御力量则较为充足,如果美军攻击台湾,那么台湾驻军是有把握使美军遭到重创并陷入长期血战。日军同时判断美军在塞班作战中地面兵力也受到严重损失,需要休整与增援补充。如果美军发动对菲律宾或台湾的登陆战役,最早将在9月发动,而菲律宾的驻军缺乏训练与装备,要具备足够的战斗力起码要等到1945年3月以后。因此如果美军在1944年发动菲律宾战役,那么日军必败。第14师团对自身的防御也做了评估,第14师团经过测算推演认为美军要真登陆帕劳群岛以师团现有战斗能力,在孤立无援情况下虽然没有确保帕劳的把握,但与美军干上2-3个月是不成问题的。 (九)日军第14师团在帕劳群岛的弹药不是很充足,只有半个会战份,但主岛粮食供应不成问题,足够6个月使用。日军第14师团的参谋部门认为师团的官兵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枪法精湛,精锐无比。只要注意节约使用弹药的话用半个会战份的弹药打3个月是可以的,认为主岛至少可以与美军干3个月。贝里硫岛因为是荒岛而粮食不多,而且水源稀少,战斗打响后难以确保水源,所以坚持不了太长时间,但最少也能与美军干上1个月。日军第14师团上下确信只要美军敢来帕劳登陆必然撞个鼻青脸肿,即使师团最终覆灭也会让美军遭到难以承受的重创。日军从所罗门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的失败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全新的反两栖作战岛屿防御方案,他们放弃早期的海滩周边防御和鲁莽的“万岁冲锋”,采取将岛屿地势复杂化的蜂巢式系统建构内岛防御链,将一味的猛打猛冲变成对美军的持续消耗战,中川州男更是利用崎岖的地形建筑一套由加强掩体、山洞和地道等方法共同组合而成的复合式防御系统。日军的主要防守工事设在贝里琉岛的制高点——五姑娘山,是一座完全由丘陵和悬崖峭壁构成的小山。在五姑娘山的山顶可以看到岛上大部分区域,也包括小岛南边的机场。
(十)在五姑娘山的山顶可以看到岛上大部分区域,也包括小岛南边的机场。五姑娘山上有500多个石灰石山洞,彼此之间还有通道相连。这些山洞多为矿洞,继而被日军利用并修筑成防御工事,工兵在洞口安装滑动式装甲铁门,用于架设大炮和机枪。同时日军还在山上的其他工事处安放迫击炮、0.2米双联装高射机枪,并配备反坦克和防空小分队。为了防御火焰喷射器,日军驻守的山洞入口通道都是向上的斜坡。这些山洞和碉堡组成一套巨大的、遍布整个贝里琉中央地区的防御系统,很有利于日军战术撤退和重占这些区域,并很好地巩固日军的防线。日军在滩头也不忘把地形优势利用殆尽,贝里琉岛北部尽头有个9.1米高的海岬,正好俯览下面的登陆滩头,这里在后来被美军称作“点”。就在这块小小的海岬上日军架设一门0.47米反坦克炮和6门0.2米双联装高射机枪,并堵上入口,仅留一条作为机枪口的狭小缝隙。日军还在3千米外的另一处类似地形上建造同样的工事,同时日军还在整个滩头上埋下数千枚地雷和重型炮弹,这些修改过引信的爆炸物只要有人或装甲车辆在上面走过就会爆炸。 最后日军在滩头上留下一个大队抵抗登陆的美军,但实际上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延缓美军的登陆速度,并把他们引到岛内日军的防御工事前。 (十一)美军对帕劳群岛的登陆计划是1944年9月15日动用陆战1师与陆军第81师(共42000人),首先登陆贝里硫岛与昂格尔岛,计划用2天时间彻底占领这2个岛,并在10月登陆帕劳主岛巴伯尔土阿普岛,在10月15日以前完全控制整个帕劳群岛。这是个非常乐观的计划,美军认为日军部队就那么一点,而且是轻装部队火力有限,不会对美军构成大的阻碍。误以为帕劳的第14师团与他们在关岛碰到的架子师团是同样类型的部队,结果战斗打响后美军这个乐观的计划变成个笑话,最终攻打帕劳主岛的计划也不了了之。不过美军的登陆帕劳计划却险些流产,在9月初期美军出动陆军重型轰炸机以塞班为基地并配合海军的舰载机对菲律宾及帕劳进行狂轰滥炸,海军的哈尔西将军通过轰炸以及空中侦察报告得出一个结论:菲律宾地区日军的兵力及防备都十分虚弱,根本就没有必要去登陆帕劳,直接攻击菲律宾就能成功。因此他提出1个方案直接攻打菲律宾跳过帕劳,而海军的尼米兹上将则坚决反对哈尔西将军的方案,他认为:“帕劳地理位置重要,夺取帕劳为基地向西可以攻击台湾,向北可以攻击日本本土,向南可以攻击菲律宾。而且帕劳群岛有设施完善的良港,不夺下来的话在日后可能会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残余来逃避打击藏匿的避风港。”
(十二)这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参谋联席会议下最后决定,不攻击帕劳,直接攻打菲律宾。但不攻打帕劳的电报晚到了48小时,美军登陆帕劳群岛的航空准备已经发动,美军的舰队已经开始炮击帕劳群岛的昂格而岛与贝里硫岛。美军登陆部队早就已经登船并已经航行到帕劳群岛附近,麦克阿瑟也来不及取消登陆命令,因此尼米兹上将决定按原计划登陆帕劳群岛。1944年9月12日美军11艘航空母舰起飞400架舰载机,伙同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的陆军重型轰炸机一道,开始对贝里琉岛进行狂轰滥炸,猛烈的轰炸持续3天。在贝里琉岛的海面上美军3艘战列舰、25艘巡洋舰、30艘驱逐舰对贝里琉岛实施猛烈炮击,3天的持续炮击后美军舰艇对贝里琉岛发射大口径炮弹17万发,美军海军的扫雷艇在炮火轰击的掩护下开到距离贝里琉岛岸不到1千米的地方进行扫雷等作业。9月15日上午6时15分美军海军陆战1师的登陆部队在舰炮猛烈轰击的掩护下乘坐水陆两栖战车与登陆艇向贝里琉岛西海岸滩头冲来,美军陆战1师预定在西岸登陆,用2—3天时间控制该岛。美军认为自己的炮火早把岛上的日军炸光,但美军的炮击没起任何作用,贝里琉岛的日军挖了500多个地洞,构筑大量难以发现并有壕沟或坑道连接的暗堡。
(十三)当美军炮火向岛纵深延伸时日军第14师团步兵第2联队的士兵立即通过壕沟与坑道进入滩头阵地与暗堡,准备迎接美军的登陆大军。日军这些训练有素的士兵非常沉的住气,在没有接到开火命令时无一人擅自开枪射击。当美军登陆艇与两栖装甲车以密集队形开到距离沙滩不到300米距离时几艘登陆艇与两栖装甲车触响日军布在浅水里的飘雷,当场人艇粉碎。美军登陆艇立即散开停下,并用机枪向海面可疑漂浮物扫射,并成功射爆几个水雷。随后美军登陆艇与两栖装甲车继续前进,日军仍然一枪不放,这使得美军更加确信日军早死光。美军登上沙滩后又在沙滩上前进20米,一直冲到距离日军防波堤30米距离时防波堤上的日军暗藏火力点才突然同时开火。当时美军毫无防范,立即就被击倒一大片,随后日军的掷弹筒、直瞄炮、迫击炮,手榴弹就铺天盖地打过来。美军在如此近的距离遭到突然射击时顿时乱作一团,完全成了活靶子。在这样近的距离遭到突然袭击任何躲闪都是无效的,走在前面的几百名美军当场被日军全部杀伤在沙滩上。后续登上沙滩的美军也毫无思想准备,被日军杀死在滩头,上陆的两栖装甲车也被日军直瞄炮一辆辆的击毁在岸边。日军隐藏在岸边的火力点距离海岸仅仅50米远,这样近的距离日军命中率很高。 (十四)沙滩上的美军很快被日军射杀完毕,而搭乘登陆艇的后续部队因前方布满登陆艇与两栖装甲车的残骸根本无法靠岸,只好在海上另找登陆地点。由于距离日军过近,登陆艇上的美军士兵遭到日军准确枪击伤亡严重,一批美军登陆艇在原登陆地点以西300米靠岸,所载陆战队员还未上岸就有大半已经阵亡和受伤。而美军负担登陆掩护的舰艇对这个没办法,无法开炮压制日军火力点,因为日军与美军距离太近了,这次登陆完全成了屠杀。日军在非常隐蔽的火力点里从容不迫的瞄准每一个还能动的美军进行点射,美军连还击都不知道朝什么地方射击。美军第一波登陆的2个营有接近一半的士兵没能登上滩头,登上滩头的士兵大部分被日军打死或负伤,最后只得下令撤退。美军第1波登陆就这样以失败结束,参加登陆的部队有超过50%的人员负伤或阵亡,超过1000名美军陆战队士兵阵亡、失踪或负伤,60艘登陆艇、26辆两栖装甲车、3辆坦克被击毁。美军第一波登陆部队竟然被打下海,美国海军的水兵与军官非常震惊:贝里琉岛的日军遭到那么大强度的轰击竟还活着,而且还这么凶悍。
(十五)美军瞬间明白这个岛根本不是什么防御能力低下且可以轻易拿下的小岛,上面部署有日军凶悍的精锐部队,2天时间拿下贝里琉岛根本就是做梦,士兵们纷纷议论拿下这个岛恐怕需要10天甚至15天的血战。上午8点美军经过猛烈炮击与轰炸后再度登陆贝里硫岛,这次美军更换登陆地点,并且不再对整个岛屿进行漫山遍野的炮击与轰炸,而是重点炮击美军登陆地段的滩头,彻底轰平美军的预定登陆地点以及滩头阵地,使美军登陆部队获得一片安全的滩头。美军这次登陆未在滩头遇到抵抗,这倒不是日军被打死,而是美军这次登陆的地点正好就是日军防御最弱的区域,这里一马平川周围被高地丘陵包围,日军的阵地在丘陵地里,在开阔地上并无布防。日军步兵第2联队认为美军不大可能会在这个地形上登陆,因为这里太开阔,在这里很容易遭到周围高地上的火力夹射,很容易被反冲击打下海,但美军偏偏就在这实施第二次登陆。这次登陆中美军小心翼翼的推进,并很快将8辆M4A2坦克输送上滩头。美军也同样担心日军发动反冲击,所以第一时间就把M4A2坦克运了上去,预防日军的反击并为步兵充当移动火力点。而这决定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事实上如果不是及时运这8辆M4A2坦克上去,美军第二次登陆还是被日军打下海。 (十六)美军第二次登陆后日军很长时间不见动静,美军陆战1师得以将部队与装备一波波送上贝里琉岛。日军步兵第2联队的中川州男指挥官认为日军弹药不多,没有条件与美军进行持续火力交战,索性让美军大部队上来,一次就给美军个决定性重创,让美军从此胆寒。当美军选择新地点登陆后日军得意地笑了起来,美军的登陆地面3面被丘陵与高地围着,而且日军就在丘陵与高地上。美军向岛屿纵深推进并不容易,而且这片空地并不大,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团的部队拥挤在这里密度太大,容易被火力毁伤。日军一如果发动反冲击,美军一有闪失整个海军陆战队第1师都要报销。此外美军海军陆战队登陆后美军的舰队不停的炮击美军场地周围的高地,以掩护海军陆战队第1师的安全,日军也不能冒险把部队拉到地面上对美军展开反冲击。中川州男大佐命令日军对登陆美军进行监视,同时又下令抽出1支1000人的反击部队。中川州男认为美军的舰炮掩护虽然厉害,但这样高强度的炮击必然会导致弹药消耗过大而停止。美军虽然有弹药船跟随,但补充弹药需要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炮击后美军的舰炮就必然有个间歇过程,这时就是日军把部队拉到地面并打美军下海的最佳时机。 (十七)日军步兵第2联队最后决定在15日当天就给美军决定性攻击,但步兵第2联队总兵力只有3200多人,除了步兵第2联队以外岛上还有海军第45警备队、陆军海上机动第1旅团独立步兵第346大队以及第14师团的坦克搜索队,总兵力也不过区区5000人。要确保万一反击失败还具有足够的守卫兵力,最多只能抽出1000步兵进行反冲击。而美军登陆部队根据观察高达1.5万人,仅靠1000名步兵反冲击1.5万美军成功的把握并不大,所以统领全岛日军作战的步兵第2联队联队长中川州男大佐决定发动反冲击时第14师团坦克队部(16辆95式轻型坦克)出战,反冲击发动时坦克队的95式轻型坦克从侧翼高地全速冲入美军营地,沿海岸方向猛冲美军后方,摧毁美军滩头物资,大量射杀美军士兵制造混乱。两翼高地发射火力打击混乱中的美军,随后日军1000步兵正面冲击美军营地,确保一举击溃美军。下午美军的舰炮轰击停息了,而美军海军陆战队1师向周围高地突破的企图也失败。日军在高地上修筑有大量难以观察到的隐蔽火力点,而且构筑大量坑道,美军的炮击不起作用。美军数次推进都败了下来,美军发现日军枪法奇准,日军稀稀落落的枪声带来的却是不小的伤亡。
(十八)愤怒的美军只得在战壕里架起枪向四周高地胡射泄愤,已经上陆的美军炮兵也架起榴弹炮漫无目标的乱轰。日军见美军威力强大的舰炮熄火后感觉机会来了,于是步兵狞笑着从坑道里钻出来,炮兵也从隐蔽巧妙的工事里把大炮摇了起来。至于日军坦克早就进入出击阵地,日军摩拳擦掌只等令下。随着中村州男大佐一声令下,日军的火炮同时打响。由于美军阵地拥挤,日军的炮击给予美军极大震撼。炮声一响后日军的16辆95式轻型坦克呼的一下就从高地后面窜了上来,随即从高地上猛冲下来。日军战车开最高速度冲入美军阵地并枪炮齐发,在美军阵地上横冲直撞。美军没想到到小小贝里琉岛里居然有日军坦克在战壕里规避,而日军95式轻型坦克呼啸而过,直插美军后方海滩,很快日军95式轻型坦克就冲到海滩。海滩上的美军看到日军95式轻型坦克冲过来后发生混乱并纷纷逃避,海滩上堆满的作战物资被丢弃,而美军在架起的大炮也根本来不及转动炮口射击从侧面开来的日军95式轻型坦克。滩头上美军也发生混乱,美军的炮兵全部丢下火炮撤退,而日军从正面高地冲来的步兵也已经撕开美军前沿。眼看美军就要遇到大灾难,海滩上突然出现8辆美军M4A2坦克,日军95式轻型坦克对M4A2进行射击。然而95式轻型坦克的炮弹打在M4A2上根本无效,海滩上原本慌乱分散的美军看到自己的坦克后也就稳定下来。 (十九)美军的抵抗兵力越来越多,火力也越来越猛,继续向前突破非常困难,立即请示中村州男大佐要求撤退。中村州男大佐见不对后立即下令停止反击,训练有素的日军在火炮掩护下迅速撤回,伤亡并不大。日军反击失败,按照以往的经验时美军很快就能打开局面,因此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上上下下都松了口气。然而在贝里硫这个经验并不灵验,实际上美军还要在贝里琉岛恶战5个多月才能掌握岛上局势。日军反冲击失败后稳住阵脚的美军开始对贝里琉岛的纵深猛烈攻击,然而美军发现这座岛的日军实在厉害,冷枪手无处不在。美军的冲击根本没办法,海军的战舰补足炮弹并全力配合后冲击效率也不大,2天海军陆战队1师只推进200码。美军改变策略,不再进攻正面高地改为进攻侧翼高地,很快发挥作用,美军逐步取得些进展。9月18日美军打到岛上的机场,然而日军抵抗越来越激烈,美军前进一步都困难。美军抵达后立即进驻机场,然而这个机场美军并没有完全控制,只完全控制几百米的跑道,美军飞机起飞降落都遭到日军的枪击。美军飞机起飞时就开始用机枪扫射,刚离开跑道就扔凝固汽油弹。
(二十)美军海军陆战队1师在第1个星期的战斗中伤亡就达到4000人,不过日军的弹药并不充分,所以陆战1师仍然能够坚持。到了9月20日美军海军陆战队1师仍然在机场与日军对峙,美军上下都感到没办法。9月22日在帕劳主岛的日军第14师团决定向贝里琉岛派发援军,当天下午10时30分第14师团步兵第15联队第3大队的1个中队(250人)从主岛搭乘海上机动第1旅团输送队第1中队的6艘舟艇先行出发,23日上午5时奇迹般地冲过美军封锁线在贝里琉岛登陆成功,只伤亡14人。9月23日晚8时30分第14师团步兵第15联队第3大队主力以及500名搬运工(共计1200人)携带大量补给物资前往贝里琉岛登陆,但中途被美军发现,日军携带的补给品全数被毁,只有几百步兵携带少量弹药与贝里琉岛日军汇合。此后由于美军加强巡逻,帕劳主岛日军再也无法给予贝里琉岛任何支援,但美军在贝里琉岛仍长期无进展。由于贝里琉岛战役持续无进展,美军又在9月23日把陆军第81师321团也投入贝里琉岛,也就在这一天美军总算是占领整个机场。但机场旁边的高地仍然被日军控制,美军飞机仍然是在枪林弹雨里起飞着陆,离开跑道就丢炸弹。 (二十一)由于美军在登陆贝里琉岛之前已经下达放弃登陆帕劳的命令,尼米兹上将攻击帕劳群岛的作战等于是废弃了。美军最后执意夺取帕劳群岛,作战意图就变成支援菲律宾作战的战役,利用夺取的帕劳群岛航空基地为登陆莱特岛提供支援。但在贝里琉岛打成僵局,别说什么支援莱特岛登陆,这眼看这就要扯美军菲律宾战役的后腿。美军大量的战舰与弹药被牵制在佩里硫岛,成了个扯后腿的鸡肋。至于打帕劳主岛时美军更是彻底失去信心,有趣的是当初进攻帕劳的战役在美军就命名为僵持行动,在贝里琉岛真的打成僵持行动。美军占领机场后打到10月仍无明显进展,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组织一些攻势,取得有限的进展,但脱离舰炮支援后又僵持住了。虽然日军又组织大的反冲击,一度打的美军海军陆战第1师节节败退,但美军空前的海空火力支援加上陆军81师321团的援助,最后还是帮助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稳住防线。于是美军与日军进入拉锯状态,日军打不走美军,美军也奈何不日军,这时的贝里琉岛战役真的成了扯美军后腿的战役,已经打乱美军登陆莱特岛的计划。而到了10月中旬麦克阿瑟上将实在等不及了,决定不管贝里琉岛而把舰队撤了,并干脆宣布10月12日美军已经结束贝里琉战役,并于10月20日发动登陆莱特岛作战。 (二十二)这时美军内部又起了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贝里琉岛战役本来就是多余的,应该从贝里琉岛撤军,趁早结束这个早就被放弃的战斗。但大部分人认为贝里琉岛应该坚决打到底,因为为了这个岛美军已经付出太大的伤亡代价,就这样结束的话那么前面付出的所有牺牲与代价就全部浪费了。最后达成共识,这个战役或许根本就不应该去打,但既然已经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就不能白付,要用任何代价打到底是贝里琉岛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美军坚决要完全打下贝里琉岛的话依靠现有兵力已经做不到,所以美军决定将81师主力以及炮兵部队也投入贝里琉岛,这样美军完全拿下贝里琉岛就有了可能。美军依托巨大的兵力优势与物资优势,靠火焰喷射器、炸药、炮弹、炸弹以及大量的步兵一码一码的推进,一个洞一个洞的打、烧、炸,没日没夜的与日军拼命。而日军到了11月弹药耗尽,1944年11月8日中村州男大佐认为贝里琉岛守不住了,给14师团发出电报称:“弹药已经基本耗尽,多数士兵已经没子弹了,根本无法正常作战,决定组织万岁冲锋。”但遭14师团司令部的拒绝。11月22日美军冲到中村州男大佐步兵第2联队指挥部附近,当天上午7点40分中村州男大佐发电14师团司令部,中村州男大佐报告战况并指出电池已经快耗尽,这可能是最后的诀别。另外告知步兵第2联队的军旗已经妥善处置,机密文件已经销毁。
(二十三)11月22日当天美军对中村州男大佐的指挥所发动总攻击,动用大量的火焰喷射器。激战到11月24日下午指挥所的日军守备部队伤亡严重,弹药耗尽,已经无力阻止美军的攻击。下午16点中村州男大佐最后发电第14师团司令部表示将成为凋谢的樱花,烧掉军旗和机密文件后切腹自杀,并因此役于死后被连升两级,成为陆军中将。中村州男大佐在守备贝里琉岛的过程中获得日军守备总部的十一道慰问状以及全军通报陆海军最高指挥官的感谢状,当天晚上中村州男大佐命令还有行动力的日军逃离指挥所,随后中村州男大佐自杀,随同自杀的还有60名无法行动的伤兵,从此贝里硫岛上的日军失去有组织的抵抗。11月27日美军正式宣布完全占领贝里琉岛,实际大规模作战73天,并宣布日军贝里琉守备队全灭,仅160人被俘。但岛上扫荡残余日军的战斗仍在激烈进行,在12月底美军发动大规模的全岛扫荡,扫荡岛上展开游击战的日军小股士兵,一直持续到1945年2月才算是战事平息,但岛上仍然有日军零星出没。由于1945年1月以后贝里琉岛成为囤积美军供应菲律宾作战的物资囤积地,而新部署贝里琉的美军陆军部队缺乏战斗经验,日军零星残余士兵得以偷窃美军作战物资生存,并利用美军武器进行装备。 (二十四)小规模的游击破坏时有发生,美军因后续战事繁忙也无暇再派精锐部队来剿,而当地美军对此股日军展开过多次围剿,但始终效果不大,致使该岛一直有零星战斗。1945年8月战争结束后这些零星日军由于无法接到停战命令也不相信美军的喊话,仍然在岛上进行游击战,美军因战后大裁军实在难调集重兵围剿,而且部署岛上的部队也大大减少,导致长期存在日军的游击队破坏。1947年4月美国把原日军少将澄川请到贝里琉岛,澄川少将携带结束战斗命令进入贝里琉岛,最后找到仍然在该岛打游击的残余日军,并成功的说服这些日军出来投降。当月21日以山口永少尉为首的34名武装日军来到贝里琉岛美军营地,并运到帕劳主岛举行投降仪式,为长达3年的贝里琉战斗划上最后的句号。贝里琉岛战役实际是太平洋战场上最惨烈的战役,消耗时间、伤亡、物资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军在岛上消耗的弹药实际远超过硫磺岛,而人员伤亡也非常严重,仅到1944年10月12日美军宣布贝里琉岛战斗结束时美军海军陆战队第1师就伤亡1万多人,其中亡1950人、伤8500人(伤亡比例达这个师总兵力的60%)。而到了美军宣布1944年11月27日美军正式宣布完全占领贝里硫岛时连同81师等其他部队,美军总伤亡已经近1.3万人人,连同昂格尔岛的战斗(该岛日军为1个900人的步兵大队与700多韩国民工)后整个帕劳战斗据信美军地面兵力总伤亡接近1.5万人。
(二十五)而日军的贝里琉岛守备队(含1947年缴械的士兵)只有不到200人生还,在弹药消耗方面美军在11月27日以前仅美军陆战1师的步兵弹药就消耗2200吨,美军前后消耗弹药共达40000多吨,日军则为半个会战份量。此战也让美军见识到日军真正精锐部队的可怕,也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加上以后的硫磺岛战役,美军做出跳过台湾直接攻击冲绳的决定。贝里琉岛战役的争论焦点在于它是否有足够的战略价值,岛上的机场在美军攻打菲律宾的时候基本没排上什么用场,这个岛后来也没有作为集结地。帕劳群岛的北边有个加罗林群岛,其中的乌利西环礁被用作进攻冲绳的跳板。由于鲁佩图斯“4天占领”的预言,当时只有6名记者来到战场做随军报导,结果连相关新闻都很少,在麦克阿瑟重占菲律宾和盟军攻进德国这些大新闻的阴影下贝里琉岛战役变得默默无闻。有人说这场战役最有用的地方就在于让美军积累一些经验,如何有效地攻占复合防御工事与严密防守的日占岛屿。日军则在硫磺岛和冲绳战役中把这种复合工事防御战术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让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受到沉重打击。在哈尔西上将的建议下美军最后放弃攻占帕劳群岛的雅浦岛,实际上当初哈尔西上将的建议正是取消登陆贝里琉岛和昂奥尔岛,转而攻占莱特岛,但哈尔西上将的建议被尼米兹上将驳回。 安加尔战役
(一)安加尔是一个细小的火山岛,大约3英里(4.8公里)长,与佩莱利乌岛相隔6英里(9.7公里)的海峡。岛上人口非常少,居民从事农业、捕鱼及磷酸盐开采。到1944年中岛上共有驻军1400人,由帕劳地区司令部司令井上贞卫中将统一指挥。帕劳群岛的脆弱防守,群岛可作为兴建机场的潜力,令这些岛屿成为美军在攻占马绍尔群岛后的另一个目标。但由于缺乏登陆艇,令进攻帕劳群岛的行动必须要在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才能展开。炮轰安加尔的行动由田纳西号战列舰、数艘巡洋舰及由黄蜂号航空母舰起飞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于1944年9月11日实施,9月17日由保罗·梅拿指挥的美军第81步兵师在安加尔岛的东北及东南海岸登陆,沿岸大量水雷及登陆滩头的挤塞状况比日军的反攻带来更大的麻烦,但当美军前进到盆地后抵抗便变得顽强。
(二)日军计划利用岛上西北部玉石湖附近的一座山头作为最后的抵抗据,从9月20日起第322营反复进攻盆地,但为数750名的守军在火炮、迫击炮及机关枪的支援下坚强抵抗,最终由于食物、弹药短缺以及美军持续不断的轰炸给日军敲响丧钟。9月25日美军攻占盆地,战斗中美军使用推土机封闭洞穴入口以减少伤亡,到9月30日该岛完全为美军占领。10月19日井上贞卫在战斗中死亡,最后一战发生于10月22日。岛上的机场在战斗未停止前已经在建造中,但延迟实施帕劳行动即表示岛上的机场到1944年10月时进攻菲律宾群岛的行动时还未能使用。小威廉·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海军上将曾争论入侵帕劳的军事行动是不必要的,而很多军事历史学家均同意其观点,唯一的好处是使第81步兵师获得一些战斗经验。第81步兵师立即转而参加贝里琉岛战役以支援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当时海军陆战队在岛中央高地遭遇顽强抵抗。 莱特岛战役
(一)1944年夏美军占领马里亚纳群岛和新几内亚后决定首先夺取莱特岛,尔后占领整个菲律宾,以切断日本本土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和英属缅甸的海上交通线,建立进军日本本土的海空基地。日军大本营为固守这一战略基地决定实施捷1号作战,与美军决一死战。为此日军在菲律宾成立陆军第14方面军,由山下奉文大将出任司令,下辖第35军,由铃木宗作中将指挥。共8个师团、1个装甲师团、4个独立混成旅团,共35万余人,日本联合舰队的第3、第2、第5舰队(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9艘、巡洋舰21艘、驱逐舰35艘、潜艇17艘)和陆军第4航空军及海军航空兵提供支援。美军由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统一指挥,下辖由克鲁格指挥的美军第6军团、由艾奇伯格指挥的美军第8军团及特种兵部队共28万余人,由海军第3、第7舰队(司令分别为威廉·哈尔西海军上将和金凯德海军中将,共有航空母舰35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26艘、驱逐舰144艘、潜艇29艘、登陆舰和运输舰650艘)和陆军第5、第13航空队及澳大利亚航空队提供支援,共有飞机2500架。
(二)美军企图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并肩突破、钳形攻击,一举攻占莱特岛,为进攻菲律宾创造有利条件。战役拟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攻占莱特岛外围的霍蒙宏岛、苏禄安岛、迪纳加岛的北端;第二阶段以主力夺占莱特盆地,打通圣周安哥海峡与潘纳宏海峡;第三阶段占领莱特岛全部及三马岛的一部分,打通苏立加峨海峡。1944年10月17日在海、空军火力准备后美军攻占霍蒙宏岛、迪纳加岛的北端,在岛上设置灯塔,引导护航舰队进入莱特湾。早上美军登陆部队先后在3个地域实施登陆,北部突击兵团第10军的2个师、南部突击兵团第24军的2个师、第24步兵师第21团分别在莱特岛东岸的塔克洛班和杜拉格登陆,向守岛日军发起进攻。登陆部队由输送舰换乘登陆艇后在水陆坦克的引导下进至距海岸约4千米的出发线,并向海岸前进。当距海岸线约100米时坦克、炮艇开始压制日军纵深目标,掩护步兵抢滩,当日登陆部队在海岸建立纵深约2千米的登陆场。日军集中飞机几百架攻击美军登陆舰船,但收效不大。美军当日上陆逾10万人,占领宽20公里、纵深18公里的登陆场,随后将日军分割于卡里加拉、布拉文等地区。 (三)自10月21日开始登陆部队向纵深发展进攻,扩大与巩固登陆场。坦克分队分别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团,沿分路实施进攻,但遭日军的顽强抗击而进展迟缓。11月1日北部突击兵团占领刺匹兹、卡利盖拉地域,南部突击兵团占领达加咪、布鲁恩地域。1944年10月22日8时栗田舰队由文莱湾出发,经巴拉望西方海面北上,西村舰队则于22日下午3时驶离婆罗乃港。志摩舰队驶向台湾海峡,小泽舰队也在台湾东方偏北海面出现。各舰队都在按预定的计划开始行动,但是厄运首先笼罩在日军主力编队栗田舰队头上。10月22日夜美军“飞鱼”号侦察潜艇发现栗田舰队,并且马上向哈尔西作了报告。然后“飞鱼”号呼唤同伴“绦鱼”号,一同尾随栗田舰队并伺机攻击。 23日黎明栗田在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上下达规避潜艇曲折航行的命令,不久他在舰桥上感到脚下受到一阵强大的震撼,然后“飞鱼”号呼唤同伴“绦鱼”号,一同尾随栗田舰队并伺机攻击。 23日黎明栗田在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上下达规避潜艇曲折航行的命令,不久他在舰桥上感到脚下受到一阵强大的震撼。与此同时邻舰“摩耶”号重巡洋舰也尾部起火,两艘战舰顿时被浓烟和火焰所笼罩,不到几分钟就沉入海底。几艘驱逐舰迅速驶来营救,栗田和他的参谋们不得不在汹涌的海水中泅到救援舰上。 (四)18分钟后重巡洋舰“高雄”号也被两枚鱼雷击中而失去机动能力,栗田不得不派2艘驱逐舰护送撤离战区。恼怒的日军开始攻击美军潜艇,驱逐舰发射的深水炸弹密密麻麻覆盖在海面,在辽阔的海面上激起一层层巨大的水柱,美军“飞鱼”号潜艇在躲避中不小心触礁沉没。离莱特湾还有近两天的航程,日军不敢恋战,只好鸣锣收兵,调整队形继续前进。 整整一个晚上栗田舰队是在对潜防御的恐惧中度过的,天亮后栗田下令将指挥部移至“大和”号,坐在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上后栗田的心里才似乎有了一点平衡的安全感。夜幕降临时栗田默默地祷告并命令舰队全速航行,22日夜哈尔西从美军“飞鱼”号发回的电报中得知:不久将有一支大的日军舰艇编队从北面向美军莱特岛登陆部队发动攻击。他仔细地琢磨着“飞鱼”号发回的电报:“发现舰艇多艘,其中3艘属战列舰,在追踪中。”日军航母的位置是哈尔西最为关心的。24日晨哈尔西将他的第38特混舰队展开在圣贝纳迪诺海峡东部,并命令各大 队开始搜索日军舰队。8时10分38·2特混大队的一架侦察机发现正要进入锡布延海的栗田舰队,9时稍过38 ·4特混大队的侦察机在苏禄海又发现西村编队,随即召唤美机对其攻击。然而战果不大,仅1艘战列舰和1艘驱逐舰受了轻伤。
(五)虽然发现日军两个舰队,但始终不见航母的踪影,哈尔西决定抓住战机,先重点打击敌人的大型舰艇编队。哈尔西迅速将敌情转告给金凯德,让他留心莱特岛南侧的苏里高海峡。同时他又命令38·1特混大队立即返航,抓紧时间进行海上加油,尔后待命。从上午10时40分开始到下午15时10分哈尔西对栗田舰队连续发起5次空中袭击,共出动250架次飞机,其中60%的美机对准日军巨舰“武藏”号,有20条鱼雷和17枚重磅炸弹直接命中该舰,另有20枚近失弹对其造成伤害。这艘日本海军引以为自豪,拥有人类最大口径舰炮的战列舰,带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衰怨和未曾向美舰开一炮的遗恨,于19时35分沉入锡布延海。1100名海军官兵也“陪葬”于海底,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中有着“炮术国宝”的猪口少将也与舰同沉。此时栗田舰队的许多舰只都已伤痕累累,3 艘战列舰中弹受伤。栗田望着自己遭重伤的舰队后怒火从心头升起,他率领舰队继续向圣贝纳迪诺海峡挺进。当栗田到达锡布延海东端时他看到岛屿林立、水路狭窄的险象地形,恐惧和不安立即笼罩他的心头。若驶进海峡后舰艇就会失去灵活的机动能力,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 (六)前5次空袭的余悸仍在心中隐隐作痛,他担心发生第6次空袭,于是下达“全舰队返航 ”的命令。同时栗田也向日军大本营拍电,陈述撤退理由,时间是24日16时。 16时20分美军侦察机报告:“敌人舰队撤向西撤退了。” 18时15分锡布延海西撤的栗田中将看到美军的空袭已告一段落,舰队还有实力攻击莱特湾,便又下令掉转航向重新驶向圣贝纳迪诺海峡。经过这一反复后在25日黎明是到不了莱特湾,他命令迅速通知南路的西村舰队,吩咐他们放慢速度,将开始夹击莱特湾的行动再推迟几个小时。但是西村并没能收到这份电报,这已成为一个不解之谜。 栗田舰队东进两个小时后他接到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发出的电令:“仰仗神明庇佑,全军猛进突击。”日军实施捷1号作战,调集陆海空兵力与美军决战。10月23日-10月26日双方海军在莱特湾附近海域进行大规模海战,美军以较小代价取得重大胜利。日军由邻岛及日本本土抽调第1师团、第26师团及第68混成旅团(共4.5万余人)增援莱特岛,但在登陆过程中载运坦克的登陆舰被击沉,未发挥作用。美军在合围奥莫塔克的过程中遭日军抗击,战斗呈胶着状态。
(七)11月15日第6军团的第32步兵师团投入交战,西南太平洋战区也将美第11空降师、第112独立骑兵团加强给第6军团,但进展依然迟缓。美军拿不下一个小小的莱特岛让麦克阿瑟焦急万分,后来他急中生智,提出以两面夹击的方式占领奥莫塔克港,从背后分割已在莱特岛上挖沟筑垒的日军,这一计划果然奏效。12月7日美军第77步兵师在莱特岛西侧奥莫塔克湾登陆成功,对日军构成合围态势。12月10日美军攻占奥莫塔克港,并继续向前推进。山下奉文决定停止莱特岛之战,准许第35军残部撤到中南部菲律宾岛屿。12月25日日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12月30日美军宣布攻占整个莱特岛。由于日军在莱特湾的失利使美军掌握菲律宾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陆上日本第14方面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美军于1945年1月占领莱特岛,2月占领马尼拉。而日本海军的基本力量在战役中蒙受巨大损失,在以后的战争中再已无力发动大规模远洋作战。美军攻占整个莱特岛,以莱特岛为基地向吕宋岛发动进攻,为攻占菲律宾奠定基础。莱特岛战役之后南方总军第14军的第1师团中极少部分残兵遵循最后一道命令(在莱特岛上与敌人打持久战,不得投降),在莱特岛的密林中战斗20余天后被歼灭。 东京大轰炸
(一)早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曾派出16架B-25轰炸机袭击日本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和神户的油库、工厂和军事设施,但这次攻击主要是象征性的任务,而且在将近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军都没有条件组织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当美国成功制造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后美军开始有能力对日本进行有实质作用的战略轰炸,B-29轰炸机时速达563千米/小时,飞行高度超过1万米,续航里程为6430千米,打击距离达到2400千米,并能携带9000公斤的炸弹。当时轴心国的战斗机很少能达到此高度,即使达到也追不上它们的速度。美军首轮使用B-29进行袭击是在1944年6月15日68架B-29从中国成都起飞,轰炸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八幡钢铁厂,但这次攻击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68架飞机中只有47架命中目标,4架未能起飞,4架坠毁,6架因机器故障在途中弃置所带炸弹,1架被击落,其余的大多只轰炸次要目标。当时美军并未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硫磺岛等军事基地,轰炸机由中国出发会有补给问题,而且距离太远,所以从中国起飞的B-29必须减少载弹量以装载更多燃料,因而部署在中国的B-29只对日本发动有限的攻击。 (二)直到麦克阿瑟的跳岛战术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的岛屿以后美国第20航空队被编配到第21轰炸机司令部,并开始筹备使用B-29对日本本州岛的大规模轰炸。首次来自日本南方的袭击是1944年的11月24日美军派出88架轰炸机空袭东京,意欲进行一次白天的精准轰炸。飞机在1万米高空投弹,结果只有30架飞机找到轰炸目标,10%命中预定目标,只有一个飞机制造厂被轻度破坏。美军在欧洲曾使用日间精确轰炸战术,但因日本的天气并不适合此战术。另外日本与德国的军事工业完全不同,日本的军事工业主要由散布在居民区的小作坊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然后送到大工厂进行组装。日间高空精确轰炸根本无法摧毁星罗棋布的小作坊,也就无法有效地打击日本的军事工业,所以美军决定在夜间进行地毯式燃烧弹轰炸,派出轰炸机在1500-2000米的高度轰炸日本的大城市。1945年1月柯蒂斯·李梅少将(1906年11月15日~1990年10月1日)被任命为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2月19日第20航空军的指挥部发出将“试验性”燃烧弹空袭提到优先位置的命令。
(三)美军在1945年2月23日至24日首次对东京采取大规模燃烧弹轰炸,当晚174架B-29轰炸机在东京抛下大量凝固汽油弹,把东京约2.56平方千米的建筑焚毁,这更加坚定李梅实施大规模夜间火攻的决心。重新评估局势后李梅想出一个重大战术变化,他决定在以后的任务中拆除轰炸机上所有的枪炮炮塔以及弹药 ,只留下飞机尾部的机枪手,以减轻B-29的重量并携带更多的燃烧弹。在5000-6000英尺的低空开展夜间轰炸,引发大火来震撼日本国民,并破坏散布在居民区的生产零部件和预制件的小作坊,以达到彻底瘫痪日本军事工业的目的。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空袭时各轰炸机单独轰炸,而不进行编队。由前面的轰炸引导机首先投弹,引入目标区,该计划使已经习惯安全高空投弹方式的轰炸机组人员疑虑重重。李梅做出上述战术变化的原因是发现日军夜间防空装备不足,而且李梅决定延后将计划呈送华盛顿的时间,由自己承担这次作战任务的全部责任。1945年3月9日夜间334架B-29从马利亚纳群岛的关岛出发直扑东京,每架飞机携带六至八吨燃烧弹,燃烧面积可达6500平方米。 (四)24时15分两架导航机到达东京上空,在预定目标区下町地区投下照明弹,接着投下燃烧弹,为后续飞机指示目标。随后大批轰炸机以单机飞行依次进入目标区域投掷燃烧弹,火势迅速蔓延。轰炸持续2小时,共投下2000余吨燃烧弹。空袭中有9架B-29被击落,5架负重伤并在海面迫降,42架受伤,其余轰炸机安全返回基地。轰炸造成的大火形成的灼热气浪与冷空气形成强劲对流风,从而形成火旋风,其产生的高温足以使市区内所有可燃物(包括人体)烧着。轰炸使日本皇宫以东地区近41平方千米的建筑被焚毁,约为东京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18%是工业区,63%是商业区,其余是住宅区。计划中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被摧毁,26.7万多幢建筑付之一炬,8,3793人被烧死,10万人被烧成重伤,100万人无家可归。火攻东京后不到30小时317架B-29轰炸机又夜袭名古屋,使该市的飞机制造中心化成一片火海。3月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也遭到300架B-29的轰炸,1700吨燃烧弹倾泻而下,20.7平方千米的市区在3小时内被焚毁。3月16日美军又轰炸神户,将其造船中心摧毁,美军于四、五、六月又大举空袭日本其它各大中小城市。
(五)1945年4月13日日本皇宫宫殿的一部分被焚烧,明治神宫遭焚毁。1945年5月9日夜间300多架B-29轰炸机再次光临东京,每架携带6吨燃烧弹,低空沿东京东隅田河飞行,轮番轰击两个半小时,将炸弹全部投在居民密集区。56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切皆化为灰烬,飞机在250公里外的太平洋上都可以看到冲天的火光,有几处大火持续燃烧了4天才慢慢熄灭。轰炸使几万人因空气中氧气被燃烧耗尽而窒息死亡,尤其是地势低的地方最为惨重。着火、缺氧者争相跳入河中求生,结果也无济于事。轰炸时人们争相躲入坚固的明治座剧院,结果也因窒息逃离不了死亡。此时日本本土空军和防空力量已被摧毁,美国飞机如入无人之境。再加上留守东京的政府医务人员仅有9名医生和11名护士,完全丧失救护能力。1945年5月26日500架B-29再次光临东京,在北部、西部居民区投下4000吨燃烧弹。大火自天而降,高楼陷入一片火海,从此东京成了“死城”,再也没有多少好房子和健康的人可炸,从而失去轰炸的价值。1945年3月10日以后李梅又指挥B-29轰炸机部队对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大城市进行持续达3个月之久的燃烧弹轰炸,使其遭到毁灭性破坏。 (六)6月中旬李梅又将轰炸范围扩大到日本其它中小城市和交通线,烈火燃遍整个日本。1945年7月4日美军宣布当时日本已遭受10万吨炸弹的轰炸,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美国空军对日本98座城市实行战略轰炸,共出动B-29轰炸机3.3万架次,投弹16万吨。炸死23万人,炸伤35万人,全日本24%的房屋变成废墟,1600架飞机被摧毁,1650艘舰船被击沉或击伤。东京是受常规炸弹破坏最严重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受常规轰炸死亡最多的城市,仅1945年的三次轰炸就死亡14万人,全城50%以上的房屋被焚毁,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美军的战略轰炸造成的伤亡比后来的原子弹攻击还要多)。轰炸东京及其它城市使日本战时经济陷入瘫痪,美军轰炸过程中许多东京市民逃离出城。李梅派美机投下警告传单,通知下一步轰炸的目标,使他们更加恐惧。仅东京就有上百万人逃往农村,工厂工人的出勤率不到从前的一半。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也引起对使用燃烧弹的道德争论,指挥轰炸行动的柯蒂斯·李梅后来也指出如果美国战败的话他本人肯定会被控犯下战争罪行,但他同时认为轰炸使日本的侵略战争提前结束,从此间接减少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