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宋风云 第十章 气吞万里如虎

2022-07-10 22:29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刘裕正式宣布的征伐后秦。

时隔八年,刘裕始终没有忘记在广固城下的那句话:“语汝姚兴:我克燕之后,息兵三年,当取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

此次伐秦,刘裕是抱着必胜的决心的。这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篡位代晋收取资本,更是为了完成一个人人梦寐以求的梦想——收复长安、洛阳二京。

六十年前,桓家的桓温便为这个理想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桓温挥师北伐,在白鹿原击败了前秦的军队。东晋军队一度逼近到长安附近。那真是激动人心的一刻,四十多年过去了,距离长安沦陷、晋室南迁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岁月,终于有了东晋的军队出现在了长安附近!

但是此战过后,桓温北伐军粮草缺少,再加上指挥不力,竟然被前秦军队击溃。东晋收复长安的努力就此宣告流产。

 

而如今,前秦变成了后秦,桓温变成了刘裕。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胜利,这次的安排可谓是集东晋之中的全部名将英才。

先是朝中,以自己的儿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心腹刘穆之为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总掌内外的军政大权。徐羡之辅助处理政事。又任命朱龄石、刘怀慎、张裕率领军队守卫京师,以防不测。

八月十二日,刘裕公布了出征的人员安排。

此次伐秦,晋军布出了前所未有的阵容:

第一路,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步兵出淮水、淝水进攻许昌、洛阳;

第二路,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藩进军阳城;

第三路,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攻向武关;

第四路,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水军出石门,开浚汴水,进入黄河;

第五路,冀州刺史王仲德率领前锋,从巨野河进入黄河。

就在同一天,刘裕祭旗誓师。他对于出征的将士抱有着极高的希望:“你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此次伐秦我们势必要夺取最终的胜利!”

留守的刘穆之同样出面鼓励。他对于主将王镇恶鼓励道:“刘公将伐秦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了您的身上,您一定要努力作战,不要辜负刘公对您的信任!”

王镇恶目光坚定,向着身边的长江流水作出了自己的誓言:

——“吾不克关中,誓不复济江!”

 

每一个前方的将领,都是当时最有名,最强劲的军人,跟随着刘裕杀人放火多多少少也有几年到十几年,他们全部都出场,说明刘裕为了五路伐秦这件事情已经押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底。

那么开始吧!

 

五路伐秦


最先杀进去的是王镇恶和檀道济。晋军惊奇地发现,河南一带的兵力居然是如此的空虚。晋军刚刚杀入河南,立马就收到了一个大礼:后秦将王苟生以漆丘向王镇恶投降。

再一日,檀道济进至项城,战况异常顺利,后秦徐州刺史姚掌投降。徐州地区的秦兵立马就树倒猢狲散了,纷纷派遣使者向晋军投降。新蔡太守董遵拒绝投降,檀道济当日攻下新蔡城,斩杀董遵。

晋军再次前行,乘胜攻克许昌城。生擒颍川太守姚垣与杨业。

河南大震。

另一路,沈林子从汴水进入黄河,与当地的襄邑主将董神虎攻克仓垣城,俘虏秦兖州刺史韦华。董神虎因为违反军规无故返回襄邑,被沈林子杀死。

 

不到十天的时间内,晋军攻城拔寨,直接攻克了许昌。这是什么概念?这等于说,晋军已经迫近了后秦统治的核心之一——洛阳。河南地区的兵败如山倒给每个后秦人敲响了警钟,包括刚刚巩固皇位的姚泓。

许昌失陷的消息传到长安,姚泓大为惊恐,连忙问手下应当如何应对。令人感到费解的是,当朝大臣没有一个站出来谈论御敌的方法,反而是一同看向了地图上的一个地方:

安定。

那里囤积了十万后秦精锐,常年用来对付胡夏的入侵,现在洛阳都即将不保了,还要保安定这一隅吗?如果把十万兵力全部调过来,那么可以充实京城与豫州地区的防守,否则若是胡夏趁火打劫,就是这十万兵估计也拉不过来了。

这就是秦东平公姚绍最真实的想法,可惜却受到了梁喜(时任左仆射)的阻挠。他认为纵使徐州、兖州已经被晋军攻破了,但是就洛阳周围的兵力还可以保得住。要是抽掉了安定方面的军队,那么胡夏的军队可以直接杀到都城长安近郊,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姚泓一想起胡夏脑子就开始疼。他的脑子里开始想象那么一副恐怖的画面十万精锐出关远征,被死死地拖在了河南前线,赫连勃勃无耻偷袭,直接兵围长安。结果这十万兵就这么来回奔命,也打了水漂……那可不行!一听到抽走安定的兵会有那么严重的后果,也坚决不同意调兵。

后秦最后一次理论上可以自救的机会,就此被放弃。

 

决策层的意思是并不出兵,让河南当地军队自行组织防御,这也就使得后秦河南方面的局势继续恶化。晋军王仲德率领水军进入黄河,一路逼近洛阳门户之一——滑台。

说来复杂,当时滑台却是由北魏所占据的,可是滑台的守将尉建听闻这么多晋军前来,心中不由的就慌了。于是离晋军到城下来的距离还有几十里的时候,就……收拾东西渡过黄河……跑了!

王仲德顺势接收滑台,向对方喊话:“晋军本来想要以七万匹布帛向北魏借道,可不想北魏守将尉建自己逃走了,这便由不得我了。(晋本欲以布帛七万匹假道于魏,不谓魏之守将弃城遽去。)”

北魏皇帝拓跋嗣听说了王仲德这番嚣张的言论,不禁勃然大怒:你抢我城池居然还这么理直气壮了?不仅仅因为那没有得到的七万匹布帛,也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他让魏将叔孙建、公孙表的从河内郡调兵攻向枋头,之后率军抵达黄河边上,恰好遇到了尉建那个逃跑的软蛋。

叔孙建也不多废话,手起刀落把尉建给砍了。杀完后还不解气,感觉面子还是受了辱,又把尉建的尸体剁成了几大块,扔到了黄河里。

两岸军民共同目睹了这一场行为艺术。正当晋军还在感叹着杀的手法是好是坏的时候,魏军使者便到了城下,要他解释为什么要与北魏开战?!

开战?……没有啊。王仲德让自己的司马竺和之回应说:“太尉刘裕令王仲德将军从黄河进入洛阳,祭扫司马氏陵墓,并非是为了侵略北魏。况且是你们的守将弃城而逃在先,我等只是借空城来休息一下,再领军西征。东晋、北魏之间的友谊没有破费,误会,误会!”

刘裕听闻此事,顿时觉得不能与后秦北魏两个国家同时开战。说到底,这也就是个边境冲突,但要保证这次征秦行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把北魏的情绪稳住。他修书一封,直达拓跋嗣的手中:

“洛阳是我晋旧都,而后秦占据了它,我们想要去祭扫司马氏的山陵已经很久了。而司马休之、司马国璠、鲁宗之等我晋叛臣被后秦收留。现在我等前去讨伐,要与北魏借道,不敢行侵略之事。”

刘裕又与北魏河内的守将于栗磾相互通好。通过这一系列的外交斡旋,既是同好又是送礼的,北魏这颗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下来。在取得了北魏人的信任之后,晋军可以放心地杀向洛阳了。

 

如同之前一样,洛阳外围的阳城、荥阳受到晋军第二路的攻击,立马投降。晋军一路杀到成皋,准备夺取洛阳。

洛阳守将是后秦的征南将军陈留公姚洸,一听说洛阳被围,马上遣使向长安方面求援。姚泓这才感到事态已经极度危急,不得不制定出关救援的计划:他以越骑校尉阎生、武卫将军姚益男率领一万三千余人,驰援洛阳。又令并州牧姚懿为之声援。

如此看来,洛阳一战晋军势必是要与秦军大战一场了。除了城外的救援,洛阳本身也是一座坚城。洛阳,乃是东汉、曹魏、西晋的三代旧都,历经300余年的休憩,是当时中华大地上首屈一指的大城。纵然历经了100余年的战火,其坚固程度也并非其他的小城市可以比拟的。况且,城内还驻扎着后秦的精兵,自我防御能力还是可以的。

援军还在路上,洛阳已经被困。晋军抢在对方到来之前,先一步对于洛阳完成了包围。从晋军的行动来看,他们暂且围攻,不敢大规模的攻城。秦宁朔将军赵玄对姚洸这样分析:

“现在晋军的攻势愈发猛烈,如果擅自出战,则大事尽皆去矣。应当集结洛阳兵力,固守金墉城(洛阳城的一部分),以待长安方面的救援。金墉城攻不下,晋军才不敢向西集结兵力。”

分析的十分正确。可我们知道,越是坚固的城池,越是容易从内部突破。赵玄认为城内里的都是后秦的忠臣,实际上都是一些混吃混喝的虫豸。

他不知道的是这洛阳城中早就混进了晋军的细作。秦司马姚禹、主簿阎恢、杨虔等早就与檀道济打通了消息,准备把洛阳拱手相让。一听赵玄这话不利于自己,马上提出异议:

“陈留公你受委托,镇守洛阳重镇,现在避战不出手,守城示弱,不怕被朝廷批评吗?”

赵玄这次是一对三,无论他再怎样解释守城的重要性,姚禹等人总是眼睛一抬,做出不屑的神情。然后以“避战不出是懦弱的表现”这样的理由来反驳,甚至还反将一军,质问赵玄是否在通敌。

话不长,但是杀伤力极大。姚洸虚荣心立刻发作,把赵玄的话忘得一干二净。他即刻下令赵玄出南城去守柏谷坞,广武将军石无讳守巩城。

姚洸的用意很明显:既然你是守城叫得最响的一个,那我就让你去迎敌打仗。

赵玄在姚洸面前跪下,哭诉道:赵玄受三朝恩惠,是所以报国求死而已。而您听信小人谗言,才下出如此命令,我死不要紧,但就是怕您会后悔啊!

哭毕,含泪上任。

晋军逼近洛阳近郊,成皋关、虎牢关都来投降,洛阳无险可守。

檀道济等长驱直入,石无讳刚刚到石关,连一个时辰都没打,就逃回了洛阳。檀道济丝毫不理会这个无耻的懦夫,继续挺进。

晋军行至柏谷坞,秦将赵玄出战,晋军龙骧司马毛德祖应战。不曾想的是姚洸让他出战,士兵却是一个都不愿意多给。不久,秦兵大败,赵玄居然还不投降!

赵玄继续作战,身上受伤十余处,仍然坚持作战。他的司马蹇鉴上前抱住赵玄大哭:“别打了,快回去吧!”

赵玄不听:“我伤的很重,已经回不去了,你赶快逃走吧!”

蹇鉴大呼:“您死,我也一起死!”

两人被晋军杀死。

洛阳的防御瞬间崩溃,城中人心大乱。姚禹趁着城中大乱的机会出城投降了檀道济,向他透露了城中的守备事宜。

十月二十二日,檀道济进攻洛阳城。城中的阎恢、杨虔到处煽风点火,给城防事务加乱。两日之后,自知城池不守的姚洸出城投降。

洛阳光复。

城中还有数千名后秦将士。檀道济问大家应当如何处置他们。大家咬牙切齿:杀死,都杀死!他们这群人害我们打了这么久,怎么的也得杀掉!

檀道济十分冷静:“不可以!我们是吊民伐罪,怎么能如此不义?”他们把这些人全部放归乡里,任其去留。在这样的政策下,洛阳城边各个据点纷纷向晋军投降。

刘裕听闻洛阳收复,他赞许地点点头,随即任命冠军将军毛修之为河南、河内郡太守,镇守洛阳。

 

洛阳的失陷无疑对后秦来说是最为沉重的打击,后秦洛阳援军阎生、姚益男听说洛阳已经被晋军攻陷了,想的并不是要趁晋军在洛阳立足未稳,还可以在把洛阳城里夺回来,而是按兵不动,缓缓退兵,去戍守进入关中的关口。

这样的打击,总会引起后秦的高度警惕了吧?姚泓在朝会上边哭边检讨自己没有守好河南的土地,导致洛阳失陷、姚洸被抓的后果。群臣也是垂头丧气,检讨着自己的过失。但是很明显,这样的认错情绪并没有影响到地方的封疆大吏们,后秦的宗室们用自己的生命印证了这样的一个人生信条:生命不息,叛乱不止。纵使是国家灭亡的危难之际,也要为自己争取利益。

后秦宗室姚懿,平生自负,对于朝廷之中的东平公姚绍耿耿于怀。其手下司马孙畅敏锐地抓住了主公的心理活动,突发奇想的想出来了一个十分“可行”的计划:杀进长安,干掉东平公姚绍,自己当皇帝!

真的是敢想,但是姚懿居然“以为然”,真的打算要去长安干掉姚绍,并且还立马开始行动,他把自己的库存粮食全部分发出去,人人有份,不用担心发不到。

记得N年前,孔子就批评过自己的学生做私自给地方百姓发粮食的行为。是啊,之前给你恩惠的是皇帝老子,现在变成你姚懿了……这样很危险啊。左常侍张敞、侍郎左雅不合时宜地跑过来,对着姚懿指手画脚:

现在国家已经危险到这样的程度了,朝廷危如累卵,你现在把国本粮食都发了,那我们吃啥?打起仗来吃啥?你这是在干什么呀?

当然是……要造反啦!姚懿在感叹手下领悟力不够之余,拿起刀把这两个不识好歹的人干掉。

可是杀了人的消息因为保密工作的疏忽而传了出去,“姚懿要造反”这个新闻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后秦的土地。姚泓听闻了,立马找来当事人姚绍。你看看,这姚懿要造反了!咋处理啊?

姚绍仿佛早有准备:姚懿就是一粗鄙之人,成不了气候,一定是孙畅在暗中搞鬼。那就这样办,把孙畅叫过来,到河东防备东晋军队。如果他不过来,说明他真的是要造反了。那就让我和驻扎在陕城的姚赞共同干掉他。

姚泓表示:“叔父之言,社稷之计也!”

整个后秦朝廷开始运转起来,姚赞、司马国璠、将军虵玄等屯驻在陕城渡口,姚驴屯驻在潼关,以应姚懿变化。

这个时候,姚懿突然提前了计划,扣押了朝廷使者,在河东举兵称帝了!姚懿向各方发去檄文,极力声讨姚绍罪恶,然后……就没然后了。

粮食发完了。

姚懿哭笑不得,自己的统筹工作还是没有做好。姚懿决定:就近抢匈奴堡里的粮食来补充给养。结果一下子被守将宁东将军姚成都摁住了,姚懿居然还干不过他。

打不过,拉拢总可以吧!姚懿给了姚成都一把刀,以示诚意。姚成都看也没看就把刀扔了,并对使者带了句话,你姚懿准备好,等我到蒲阪为你收尸!

随后姚成都向各个城池发表檄文,声讨姚懿罪恶,在双重檄文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城池向……向姚成都发去了援兵。姚懿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好固守城中。姚懿在蒲阪城内大骂这群吃白饭的人实在是忘恩负义,拿自己的粮食,反过来还捅自己一刀。后来他听说,临晋这座城本来是支持他的,可是刚露头就被姚成都干掉了……

内部出了岔子。蒲阪人郭纯反叛,打开城门向姚绍投降。姚绍大军进入蒲阪,生擒姚懿,并对孙畅就地正法。

一场闹剧这才收了场。

 

可是套用教材来的话来说,姚懿的造反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在后秦人的思想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让一些反对派意识到:可以出来活动活动了。


刘宋风云 第十章 气吞万里如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