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子》解读(一)

2022-06-28 17:59 作者:AugustFool  | 我要投稿

李耳,字聃,被尊称为“老子”,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

据传,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还曾向他问礼。

守藏室之史,守则是掌管、保护的意思,藏室相当于国家图书馆,史是一种负责记录历史的职位。

传说,因周朝王室王子姬朝携带大量典籍至楚国,被罢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

之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至秦国,并在函谷关应尹喜所请,留下被称之为《老子》的五千多字。

据传《老子》为老子所作,是道家思想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回顾历史,解读《老子》等古籍时,需要注意作者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并考究契文与战国时期文字的字形异同。


本解读采取多文段联合解读的方式,主要内容为校订原文、解释文中字意。

文中,楚简指郭店楚墓竹简,汉帛甲、乙本指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王弼本与帛书本接近,是广为流传的版本。

本解读系列以楚简为主,次而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王弼本。

在阅读本文前,本文作者建议读者阅读与了解楚简《大一生水》。


本解读系列,以荆门市博物馆编著的《郭店楚墓竹简》为基础。

撰写本解读的过程中,本文作者阅读过下述书籍:

李零的《郭店楚简校读记》

刘钊的《郭店楚简校释》

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搜索、验证、比较相关信息。

本解读系列并不按照楚简、汉帛和王弼本的顺序排列文献语句与章节,而是另外排列,也不会将所有字句都讲解。


楚简校订:

有臧蟲成,先天地生,

兌穆,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滔,滔曰连,连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处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竹简上有臧蟲成原文是“又臧蟲成”。

臧,“藏”的古字。

又,“又”、“有”两字的甲骨文字形相同,像是“右手”的形状,也表示“右”。又、有两字相通。

𠁭,三个“个”。《廣韻》:“𠁭,巨支切,音岐。參差也。”参差不齐,与“齐”意相反。

蟲的古文字形亦是“𠁭”,蟲又通“众”通“昆”。

西周时期,“齐”有异体字“亝”、“斉”、“斊”、“𠫸”、“𡕓”、“𠁭”。齐与不齐,为“混”。

《老子》帛书版本写为“有物昆成”,王弼本写为“有物混成”。

与“𠁭”形意相似的字还有众、𡘙。

𡘙,音“太”,为太之异体字。“太”之异体字有大、夳、泰、冭、𡘙。


兌,“兑”,通“悅”,通“悦”,兑、兌是同字异形。古文字形像是植物含苞欲放。春暖花开,万物竞发、生机勃勃,让人心生欢喜。所以又引申为高兴、愉快的意思,人高兴愉快,感到事物顺畅服从。

穆,甲骨文和西周文字字形像是谷穗饱满下垂、树木果实压弯枝条的图像,表示收成之意,秋高气爽,果实累累、让人心满意足,所以又引申为和谐美满的意思。

独,繁体字獨,竹简原文上写为“蜀”,单,个,一的意思。

亥,通“刻”,是刻的本字,表示分割、度量。亥作为十二地支的第十二位,表示“分割”。天干地支纪时之“亥”即夜间九点至十一点,过亥则又一天。

强,竹简上写为“勥”,强力也。


滔,郭店楚简原文“大曰滔”的“滔”并不是“滔”,而是写为上“韵”下“㳫”,王弼本写为“逝”,《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㳫,上“水”下“臼”,通“沓”,左“水”右“曰”,则成“汩”字。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水臼为道。


沓、汩都以“水”、“曰”组成,有说话像水流源源不断之意。《说文解字》:“沓,语多沓沓也。”

水流亦韵律,如《海赋》:“崩云屑雨,浤浤汩汩。”

沓、汩,水奔腾涌流、重复叠合之意。

《楚辞·天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早过漆林渡,寄万巨》曰:“漏流昔吞翕,沓浪竞奔注。”


与“韵㳫”字形相似之字,还有潟、澙。

最为表达“韵㳫”的简化字,为“滔”字。

舀,上“爫”下“臼”,在古文字形中爫为“又”字的变形,古文字形中“又”表示“手”的意思,表示“捣臼”。

《说文解字》:“滔,水漫漫大貌。”

《广雅》:“滔,漫也。”

《楚辞·九章》:“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楚辞·东方朔·七谏》:“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王,契文字形为上“大”下“一”,与“立”相同,本指“大一”。

之后变为上“一”下“立”,或者说下“一”上“天”,最后演变为“王”字。

“人一”为大,“大一”为“太”,为“立”,为“王”。

连,繁体字形为“連”,“連”字与郭店楚简原文字形相似。

法,古字写作“灋”,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字形由“氵(水)”“廌(zhì)”“去”三部分组成。

《说文解字》:“灋fǎ,解廌兽也,似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者”。

《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


然:然是“燃”的本字,本意是燃烧。因此,自然亦通“自燃”。

橐,一种鼓风吹火器具,袋状。

籥,乐器,有七孔的笛管,吹火长管演变而来。


滔,连,反、兑穆,独立不亥皆是“大道”之体现。

“蜀立”与“不亥”是互相矛盾的,因为“立”为一个单体,本身就是一种切割,也就是亥。

言说之“一”本身就是分割,“一”从“一”之中分割出来了。

如同人观于水所映之人像,一与“一”之“像”亦如是。一之“像”,一之形象、状态、性质,都指“一”,但不是“一”。

言语是有限的,分割的,人只能不断地转喻,反复表达同一个意义来表达“一”。


《大一生水》:“大一生水,水反㭪大一,是以成天,天反㭪太一,是以成地。”

水流之,谓“道”,“又臧蟲成”段表达了先后顺序,“大一生水”段没有表达先后顺序。

“道”如“一”,所以是蜀立,又是连绵不断的,所以说是不亥。

大一生水,所以“水”勉强名之曰大,字之曰道。

大一之像就是水,事物运动之“像”就是绵延不断流动之时间,时间其实是“蜀立不亥”的,时间不“间”。


汉帛甲乙本合订: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恒,通“亘”。亘是恒的本字。有异体字亙。亘在古文字中有两种字形,一种为“二”中为“月”字,后月字换为日字,字形像日月在天地之间。

一种与“回”相似,像水流漩涡,似二中有“回”字。日月之光,漩涡之水,皆有绵延不断、固定不变、长久的意思。

恒,延绵不断、固定不变、长久。

名,名字、形式、标记、刻度、符号都是“名”。

欲,左“谷”右“欠”。


眇,通“渺”,渺小。目,用眼睛观察的意思。少,通“小”。

噭,王弼本为“徼”,《尹文子·大道》曰:“故穷则徼终,徼终则反始。”

《说文解字》曰:“敫,光景流也。从白从放。”

口,言语的意思。

“噭”字以“口”、“白”、“方”、“攵”组成,攵为“手”,天白,地方,人手、人口。

噭,手口不及之大。眇,眼不及之小。

谓,甲乙本上为“胃”,消化言语之“胃”为“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可以有几种断句。

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或者“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两种断句方式皆可,都表达此句要表达的意思。


日月之轨会发生变化,流水之迹会发生变化,人行走之道路会发生变化。事物之轨迹,生命之道路,统称为“道”。

所以,道,可道也,非恒道。道非延绵不断、非固定不变、非长久的。

道可道,非恒道。但是,“道”之动为否定,为回溯,为否定之否定,回溯之回溯,会形成绵延不断、固定不变、长久的轨迹,也就是“道”。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因为“道”如此,所以“道”之名亦同,也是处于固定返回变化,变化返回固定之中的。

“无名”作为一个“名”,也是“有名”,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万物之始也,万物之母也,都是“一”之“名”。


汉帛甲乙本合订: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束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微,甲本微为“𦗸”字。听闻雷声,电光已微。

希,“稀”、“晞”的本字,通“晞”,日月之光,见而不听。

捪,mín,通“抚”,用手摸索“不明之某物”的意思。也有版本为“搏”字、“抟”字。

专,是转、传的本字,

字形由又(作图B)、叀(zhuān,作图A)两部分构成。“叀”是一种纺线

夷,甲骨文字形为矢字加表示旋转的曲线,表示弓矢飞动。矢之动也即动能,力量,能量。

計,言十为計。計,考察、分析、测算、谋划皆为計。

束,甲本中是“口”字中有“束”字,乙本中为“𦀲”字,王弼本为“混”字,皆有“合”之意。


视之不见,微。电光已微,听闻雷声。听而不闻,希,日月之光,见而声希。捪之不得,夷,矢从弓去,声而不明。

东西远、大、近、小到极致,用手探索不到,用口表达不到,用目观察不到,就名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楚简:

返也者,道僮也。溺也者,道之甬也。天下之勿生于又,生于亡。

以楚简为基础,修订汉帛甲乙本:

反也者,道之动也,溺也者,道之用也。天下生於有,生於無。


返,左“行”右“反”。

反,通“返”。反,不、否定。返,回溯。

也,在甲骨文中,“也”、“它”、“蛇”本是一字,金文开始有“也”字,与“它”、“蛇”两字混用,周朝战国时期开始区分三字意义,“也”开始作为语气词。

“也”是“他”的本字,“它”是“佗”、“蛇”的本字,“他”通“佗”。偏旁“亻”为“人”字。

《集韵·上声.马韵》中,“姐毑她媎”四字并列,她本读“jiě”,本表示“姐”的意思,亦指“女也”。

故它是“也”、“他”、“她”、“祂”、“佗”等字的本字,所指向的原意义相同。

道,甲骨文字形为“行”字中有“人”。人行为道。


僮,通“童”。童是僮的本字。

童的契文字形,以“䇂”字的下部的“|”穿过“目”字,在底部加上“一”组成,是“辛”与“目”字的融合。

辛字,契文字形是“立”字的倒字。

小孩幼稚蒙昧,天真好奇,视一切事物为神秘,这就叫“童蒙”。


道僮,行走之“德”者,道路中的“愚者”,憧憬着一切。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溺,楚简中写为伆+水。人与其他事物在“水”中,为“溺”。

甬,通“用”,亦有器具,承载的意思,是桶、蛹、俑、涌、通的本字。

桶、蛹、涌、俑、通都有“中空”之意。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

《墨子·备城门》:“寇闉池来,为作水甬,深四尺,坚幂狸之,十尺一,覆以瓦而待令。”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又,重复的意思,在古文中常常通“有”。

亡,死亡的意思。


楚简汉帛合释:

返行者,就像道路中的孩童,(观)事物在水中,为道承载,(观)事物生于重复,生于死亡。

反,道之变动。溺,道之器用。一切生于重复之中,既生于有,亦生于无。

《老子》解读(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