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俗文化,助力文化扶贫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了解民俗文化、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扶智队,于2023年1月15日至1月16日开展特色实践活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对于文化扶贫方面的作用于影响。
实践队队员深知,只有通过实地走访和考察交流,才能更好更快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当地文化扶贫工作的开展,并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在1月15日上午,团队迅速前往肥城市马家埠村民俗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活动。
来到博物馆,负责人张老师热情亲切地欢迎团队到来,随后带领队员参观了各种风俗展厅。经张老师介绍,马埠民俗博物馆是在元末明初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丁家庙”为主扩建而成,共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丁家庙”上下二层砖木结构卯榫连接,具有鲜明的元朝建筑风格,辅以青砖灰瓦,红门斗彩,以其古朴不失典雅、安静不失雄伟的气质吸引游客参观。整个民俗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有社区群众曾经张挂过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袖画像,有社区群众生活生产的用具,有社区群众礼仪和节庆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和戏服,有各种票证、字据、契约、碑刻,重要文物有:龙山文化绳纹陶罐、明朝松柏长青葬罐,乾隆30年马氏世系碑、乾隆4年关帝庙碑、乾隆年间六腿龙头椅、清朝太平车、明清顶子床、道光25年地契、民国马氏族谱等。肥城市马家埠民俗博物馆馆址的格局和风貌有远古的真实性,馆内藏品跨度由远古到明末清初至六十年代,还原了历史和近代记实,展览设置秉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理念,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真正实现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在博物馆的民风民俗体验区,团队在张老师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之前劳动人民使用过的劳作工具。在体验过程中,团队成员切身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与当地民风民俗的淳朴厚重。团队人员意识到,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对文化的传承的重视程度不断扩大。这使得当地村委会在文化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当地村委会介绍,当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宣传保护工作,以民俗博物馆为中心,积极推动当地文化扶贫工作,大力支持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为口号,做到了扶贫与扶智的双管齐下,促进了当地扶贫工作的进展,以更加矫健的步伐向新时代迈进。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即开拓了自己的眼界,了解了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感受到劳动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又了解了当地扶贫工作的进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理念。在今后,团队成员将持之以恒的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