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代官场箴言:宁逢恶宾,无逢故人

2023-02-23 17:39 作者:微史闲读  | 我要投稿

宋代时,官场上流行一句话:宁逢恶宾,莫逢故人。

还有另外一句类似的话:故人相逢,不吉则凶。

为什么官员们怕遇到故人呢?

一、“宁逢恶宾,无逢故人”的出处

公孙弘起家徒步,为丞相,故人高贺从之。弘食以脱粟饭,覆以布被。贺怨曰:“何用故人富贵为?脱粟布被,我自有之。”弘大惭。贺告人曰:“公孙弘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岂可以示天下。”于是朝廷疑其矫焉。弘叹曰:“宁逢恶宾,无逢故人。”

这个故事出自《西京杂记》,汉武帝时期猪倌出身公孙弘做了丞相后,故人高贺前去拜访,顺带拉拉关系。

公孙弘招待他时很简单,“食以脱粟饭”,这可能是他的一贯作风,而不是有意怠慢高贺。

但是高贺不爽了,当场就提出不满,后来逢人就说公孙弘生活奢华,“内服貂蝉,外衣麻枲,内厨五鼎,外膳一肴”,那些清廉俭朴都是装出来的。

来自故人的造谣自然很有说服力,这对公孙弘的名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连朝廷也怀疑公孙弘表里不一了。

由此公孙弘才哀叹道:“宁逢恶宾,无逢故人。

从此在官场上就开始有这样的习语,这也是一种古代的官场文化。

二、北宋台谏官员的推动

到了宋代,“宁逢恶宾,无逢故人”在台谏官员的推动下,进一步流行。

不但官员怕遇到故人,就是一般的百姓也怕遇到当官的故人,尤其是当台谏官的故人亲朋。

古代有负责监察百官的台官、谏官制度。

台官,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职责为纠弹官邪,监督官吏。

谏官,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职责为侍从规谏,讽谏君主。

唐时,台官与谏官分立。自北宋开始,台谏合一,两者事权相混,谏官也拥有对百官的监察权。

宋代台谏官员,在一定时期内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即哪怕是听来的谣言即可据此弹劾某官员,台谏官员不受追究。



台谏官员吃的便是监察官员的饭,所以他要是不弹劾官员便是渎职失职。

总是揪着一个人弹劾,会被人怀疑为有打击报复的居心,所以他要面向所有官员,

但是经常弹劾监督官员也是很烦的,尤其是消息渠道匮乏,台谏官员在上朝前会受“今天要弹劾谁?”的煎熬。

“旧说,台谏当上殿,未有题目,五更不寐。”

台谏官员在上朝前,会苦思冥想明天的议题,经常是半夜三更不睡觉,还在想明天要弹劾谁的问题。

那怎么办呢?

“平生亲旧,一一上心。盖唯亲旧可得其详,庶免风闻之误。”

想来想去,台谏官员会在脑海中将自己的亲朋故人一个个理一遍,然后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素材。

从亲故口中得来的素材肯定比道听途说的靠谱些。

这也就意味着,故人会成为台谏官员利用的工具。

当你在他乡遇到一个做台谏官的故人,他对你十分热情,这事很可能不是一个好事情。

“绍兴间,某任言责,欲论一人,未得出处不叶公议与之齐者。偶一乡人来访,私谓得其人矣。叙契阔,接殷懃,甚欢。其人大喜过望,意汲引可必也。越两日,章疏上,乃同前欲论者。降旨,即日押出国门。”

这是宋代笔记《清波杂志》记载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作者周煇亲见之



所以很多人怕遇到做台谏官的故人,才有“宁逢恶宾,莫逢故人”或“故人相逢,不吉则凶”的说法。

其实不当是台谏官如此,整个官场都有这样的风气。

官场里面的事情是很难说清楚,当官必须要小心谨慎,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后来这事也发生了转变,对老乡也加以防范,因为很多人在异乡会被一些老乡欺骗。

在官场里,这种情况可能更普遍。

在极为恶化的社会环境和官场环境下,亲旧、故人可以是你飞黄腾达的助力,也可能是你万劫不复的噩梦。

或许,你自己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亲旧故人的。


宋代官场箴言:宁逢恶宾,无逢故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