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8.2 无形损耗

2022-09-11 06:1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江苏省-资料室编-出版1959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无形损耗[i]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构造相同的机器的价值降低了;或由于技术的改进,有了更好的效率更高的机器,因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形成无形损耗。无形损耗也叫精种损耗,无形损耗不属于有形损耗,它与机器的物理性状和用旧的程度没有关系。技术发展得越快,越需要更换无形损耗的机器设备。同时,过去的一部分劳动,即提前撤除的机器所包含的一部分价值将要失去,不能再现于新创造的商品之中。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设备的更新是在矛盾的状态下进行的,这种更新服从于获得利润这一目的。如果不更新设备资本家还能得到高额利润,资本家就会阻碍新技术的采用。但为了竞争,资本家往往不得不撤除和毁坏实际上还能使用的机器,更换为新的设备,特别在经济危机时期,大的资本家为了摆脱危机和提高竞争能力,在这个期间要大量更换机器设备,改进工艺过程。而这不是小资本家所能办得到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的无形损耗可加快无力更新技术设备的中小企业的破产过程。为了避免和减少无形损耗,资本家就极力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提高折旧率,抬高商品价格,以便在最短时间把固定资本的价值全部收回。

  社会主义制度下也会有无形损耗,但不会引起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要求大量采用新的技术装备,从而新的机器更换无形损耗的机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机器的更新是根据全面考虑经济条件和经济建设的具体任务,有计划地实现的。大量更换机器的过程,不最引起毁损能用的技术设备的现象,也不会有个别业企的挎台,而只会保证社会主义生产的普遍高涨。采用新技术装备也不会与工人的利益冲突,而只会使工人劳动减轻,生产的效率更大,报酬更高。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33页。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解释》8.2 无形损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