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didas总部 沉浸体验48小时

从上海起飞,到法兰克福转机至纽伦堡,再开半小时车,就可以抵达Herzogenaurach小镇。北京时间4月29日,一年一度的Road To Records在这里鸣枪开跑,极度配速有幸收到了adidas邀约,来到现场见证纪录诞生。
1920年,adi Dassler在Herzogenaurach小镇开办了运动鞋制作工厂,开启了adidas的运动王国。如今经过深度改造,此地已经成为关注可持续环保,且深深刻入运动基因的adidas大本营。

初到这里,我们感叹:哎这地方还很帅啊~,经过工作人员像导游一样的讲解,我们得知园区中每栋建筑都拥有一个与其功能相契合且具有运动元素的名称,比如“Arena 竞技场” 是adidas的办公楼,“Podium 领奖台” 相当于演讲礼堂,除了表彰个人还是总结团队共同成就的地方,还有两栋建筑,分别是“Halftime 中场休息”和“Laces 鞋带”。前者是员工食堂,后者是adidas的研发中心。
我们的故事,就在这个大本营开启。


在“Halftime 中场休息”,adidas为我们安排了一场精致深刻的展览。

如果我们以1920年作为时间节点,adidas距今已有百年,在这场展览中,我们能够见波士顿马拉松赛道上的第一位女跑者Kathrine Switzer;赫尔辛基奥运会上夺得3金,被誉为捷克火车头Emil Zátopek的第一双跑鞋;以及近些年在诸多比赛中创造世界纪录的GU鞋款等等。


这些单品、图像以及文字的展示,向我们倾诉了百年来adidas为运动事业的付出和见证,也是人类体育发展从0开始的精确记录。
展览过后,我们与基普切切进行了一次单独交流。刚刚结束伦敦马拉松的基普切切安静地坐在会议室里,紧张陌生感的几句客套后,我们抛出了一个准备已久的问题:你认为自己与其他选手最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
起初基普切切误以为这是个关于种族方向的讨论,她的第一语言不是英文,极度配速的口语也比较“塑料”,交流最初大家都拥有着“语言转换中固有的局促”,我们详细解释了这个问题的初衷,她变得畅谈起来。

“Enjoy”
基普切切反复提到这个词。
2014年,她首次代表肯尼亚比赛,但最终退赛了。代表自己的祖国却未能完赛的感受非常痛苦,不过沮丧过后总要去解决眼下的难题。42公里距离很长,如果用单纯的意志力去对抗比赛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比赛就成为了自己的敌人。

在退赛后,基普切切和教练团队回看比赛中的失误,并对以往的战术进行调整,不只要调整好身体状态,也要通过训练在脑海中植入42公里的美好回忆,让自己的思想产生改变——享受比赛的风景、享受对手的挑战、享受比赛的各种突发状况,从起点享受到终点,才能越跑越快。
体育给了基普切切改变命运的选项,而对待运动的情感让她把握住了这份选项,adidas为她的付出,成为了在这个选项上越走越远的担当和陪伴。“Halftime 中场休息”展览与交流带来的精神补给,要比食堂里的珍馐更丰盛。

事物有时候是这样,在一片空白时从天而降总会给予人震撼,但偶尔一次低谷随后取得新突破却很难扭转舆论,好在adidas终于做到了。随着去年开始在路跑领域重新夺回领奖台占比,跑者朋友们终于逐渐扭转了“adidas还在吃BOOST老本”的刻板偏见。这一切归功于adidas设计团队的探索创新。

我们来到“Laces 鞋带”,也就是adidas产品研发的核心基地,adidas设计团队为我们介绍了今年下半年即将推出的两款尖货。鉴于保密,鞋款名称和图片暂时不方便在文章中释出,我们在这里主观的表达一下两双鞋体验后的感受。
两双鞋都是adidas旗下的经典系列迭代,第一双定位是“万金油”,顾名思义无论你拥有怎样的跑步能力,这双鞋都足以应对你的跑步需求。作为adidas旗下的经典系列,这双全新鞋款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轻量化,鞋型也要更具速度感,如果遮住名称你很难将这双鞋与其以往作品相联系,是一双革新单品。

第二双鞋则针对于竞速训练和10KM比赛,这是一双“不随波逐流”的单品,为所有进阶跑者的备赛或10KM比赛选手提供了更多样性的选择。同样这双鞋也带来了颠覆性的环节,此处要省略……字。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未来adidas鞋款的矩阵将更加清晰,朋友们选择鞋款的时候针对性也将更垂直。对于两双鞋子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冲击,我们同样用“塑料英文”和adidas设计团队针对这些尖货鞋款进行一轮深度交流。
在鞋款研发过程中,adidas的设计核心是将目标放在“更强大的竞争性”。当下很多品牌有很成熟的鞋款,只要照搬诸多设计思路,就可以带来一些相对成熟的作品,但adidas团队要做的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如何在自己的道路上,用adidas的方式让鞋子更好。

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很有趣的体验,是运动员给予设计团队反馈的环节。这是设计师和运动员相互沟通的过程,同时也会让运动员与设计师共同成长。
不过设计师打破了我们的预设,起初我们觉得运动员给出的修改意见可能都会在外形上带来巨大改观,所以是否会有很多其他形态的Sample,但设计师对我们说,运动员带来的体验基本都是关于鞋款内部的调整,这些反馈很难在外观层面察觉,但上脚之后每次调整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从这个结论也能证明,当下运动品牌在跑鞋设计环节,单纯外形部分的性能体现应该已经非常成熟。

近些年的跑鞋科技井喷,已经让很多玩家陷入了“疲态”,大家都等待着发泡材料革新问题,这也是跑鞋研发中最艰难的环节。adidas设计团队向我们打包票:“我们经历了材料和结构创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我知道,但我不能告诉你。”
在 “Laces 鞋带”(这也是我们觉得所有建筑中最奇妙的名字),总是有最多的秘密,也有最多的创新与突破。未来越跑越快的钥匙,就藏在这栋房子中,让我们一起等候下半年的震惊!

北京时间4月29日,2023 adizero road to records 路跑挑战赛在adidas总部鸣枪开跑。这也是我们本次来到德国的最后一项活动。

在比赛当天,你总能不经意间就见到一些有趣的小亮点,比如adidas团队给在场人员提供的水果,是上海很少能买到的耙梨,着实给极度配速的东北编辑大队爽了一把,耙梨的惊喜还没咽下去,转过身就看到了新惊喜:足坛巨星卡卡、adidas CEO Bjorn Gulden相继到场…adidas到处都是神仙呀~

除了决胜时刻带来的激动,我们还注意到,本次比赛有多位冠军是00后。我们常吐槽“跑步是中年人的浪漫”,而如今无论比赛现场的几位选手,还是近些年在赛道上缔造优秀成绩的精英,整体年龄的确越来越年轻,青春风暴席卷赛道的时代正式开启。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本场比赛中属于中国的速度:

陈雨繁: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学生,上海半马67:48获得第七名,在本次的比赛中他与青山学院的队员们同场竞技毫不逊色;骆淳:2020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3000米障碍冠军,与骆滔是兄弟;罗映潮:来自中国香港,1997年出生,2023香港半程马拉松女子冠军,本次比赛中她打破了中国香港地区10KM路跑纪录;黄启乐:出生于1995年,2023香港半程马拉松男子冠军;
蒋介文:中国台湾运动员,2023新北市万锦市马拉松2:23:06完赛。
来自两岸三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跑者们,在今天来到adidas体验road to records,未来的某天他们也必然会在某个赛道的终点线,刷新中国的纪录。

48小时过后,我们踏上了返程的航班,盯着屏幕上的地图坐标距离纽伦堡越来越远,但我们脑海中的思绪却并没有和adidas拉开距离。

在Herzogenaurach小镇,adidas将自己百年来的承载倾诉于我们,基普切切把自己对跑步的爱分于给我们,设计团队将自己的理念传输于我们,比赛日当天选手们用自己的速度震撼于我们。
adidas可以随便用123或abc给自己园区的建筑命名,也可以随波逐流去照搬当下的设计逻辑…但他们没有。他们更注重所有细节的表达,对未来的探索,或许还会有很多人误解当下adidas仍在迷失,但经过这48小时的体验后,我们相信未来他们不会停止前进。
这样的体验实在是太好玩了!希望今后多来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