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简答

2021-09-04 00:56 作者:材驹驽麟  | 我要投稿

如何把九个点用一笔连起来?

你还记得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我想借这个问题来回答今天一个后辈问我的问题,即

一、有必要学那么多(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吗?虽然有我一些兴趣所在,但确实也说明了其必要性。

同时再次深化一下我对文学的态度。


叔本华在哪写的我忘了:

小说里所表现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人生和世界的状态。但年轻人却轻信并易于接受小说中所说的人生观,并成为他们思想中的一部分,他们所面临的并不是纯粹消极的无知,而是百分之百的谬误。这种谬误会引起一系列的错误概念,这种错误概念对人生经历却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还会对经验所传授的东西进行曲解。如果年轻人在这以前没有一盏明灯指明道路,那他现在就会被鬼火引入歧途,对少女同样如此。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头脑中,都充斥了一些从小说中得来的糊涂概念,其结果导致永难实现的期望。



不同于学生为了理直气壮地在师长眼皮底下看课外书而选择文学(尤指小说),以及为了表现出自己爱好阅读的“初读者”,看书唯一实际目的就是学习。

而文学对于真正的学习这一统摄概念而言显然过于渺小。

具体地说,选择看小说、看文学,本质上是因为我们个人并没有足够的经验,一些对应的现实在我们的观念中过于理想化或者是被悬置起来的。(学生时代的所谓名著阅读几乎都是文学)

而文学毫无疑问可以让我们超脱于现实,体验另一番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让我们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旅程,这也是其主要意义。


另,文学常着墨于的是单个人物或一类人的命运,并不具有普适性和规律总结性。

就像你看《羊脂球》里的主人公是个妓女,会误以为妓女都是好人(事实上中外文学中绝大多数描述的妓女形象都是好人),这个比例相当高。但《水浒传》阎婆惜又是个坏人——不论妓女是好是坏,两者均没有普适性和规律总结性,他只是框在了当下的故事中,为剧情而服务。因此,想通过文学来总结人生规律,实为南辕北辙。就像你翻朋友的日记一样,内心细腻仅仅是内心细腻,细腻会让人对待事物更加的细致认真,但同时,也让人变得脆弱而敏感,这与成功拉不上任何干系。


综合以上两点,贩夫走卒,王公贵族……文学能为你开拓的“新人生”也极为有限。


我的态度一向是文学当然要看。看个几百本,其中七八成的名著,剩下的自己凭兴趣发掘一些偏冷书。虽然我以前很少看名著,但不得不承认名著也算是文学史上的最大公约数,基本属于次佳甚至最佳的普遍选择。


总体来说文学的更多价值还是在“吟”上,即一种入门工具,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东西,总不能你看不懂吧。

还有就是可以培养一些“发现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虽然这种“美”可能表现得比较工业化单一化,但至少有美的外表与火种,可以使人不至于过度依赖外部的定义与输入。



二、必要共犯任意共犯这些分类到底有什么意义?

你不要去想方设法给他找一个意义,如果你觉得他在刑法学知识体系下没有意义,不妨这样认为就行。这种体系性知识切忌给他强行在其他领域装配意义,比如在经济,文化,历史方面有什么意义……


当然你也可以逆练,掌握这种规律写一份糊弄俗世的「满分答卷」笑)


你学的是法律,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非逻辑。法条就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所以你应该比同龄人更早意识到一些东西。

具体是什么我不知道。唯独这些东西我知道也绝不会告诉你,你足够聪明,我不打算阉割你思考发展的机会。


类似的思考还是少有,有时候一样东西本事不需要有也没有意义,就你问的问题而言,弄清你需要用了解他来获得门票就行。

举一个领会精神的例子:

你去会研究米国官方定义的几十种性别吗?但有人会的。

简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