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学习笔记(40)——对先验神学的批判(1)

2023-08-11 15:20 作者:青芥芥芥芥  | 我要投稿

       先验神学就是通过理性的理念,先验地把上帝推论出来。对先验神学的批判就是对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的批判。缺失了先验的理论,缺失了纯粹理性的理念,那么对于上帝的证明是做不到的,因为上帝是无法被经验到的,只能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才能得知上帝的存在。

        先验神学也是涉及先验的理念(idee),但是神学的理念与前两个命题不同的在于,灵魂、宇宙整体只是理念(idee),而上帝是理想(ideal)。ideal与idee这两个德语单词是有渊源的,ideal就是从idee变过来的。理想也是理念,是从纯粹理性中得出的,理念是一个概念,具备普遍性,理想具备个别性但又不仅是个别,这就是二者的区别。康德举例,人是概念,理想的人就是一个个体,理想的人没有一切人的缺点,保有一切人的优点。理想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理想是集中体现于一个对象之上的普遍的理念。这类似艺术中的典型形象。康德在《纯批》中认为艺术、审美等感性的理想(典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理想,只有纯粹理性的理想(先验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涉及到感性就是心理学,主观上认为的理想不见得在客观上就能成为理想,只有通过纯粹理性设想出的理想才是真正的理想。

       如果对理想进行更为具体的规定的话,康德指出,理想是一个只能通过理念来规定或被理念完全规定下来的个别的东西。例如“理想的人”,“理想的人”具备了人的一切优点,排除了人的一切缺点,我们就对“理想的人”做了完备无缺的规定,这一规定就是理想的规定,我们完全地规定了一个对象。“完全地规定对象”这一说法是蕴含深意的,我们通常通过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完全地规定一个概念”,要规定对象就不能用形式逻辑来规定,我们只能按照充足理由律来规定对象。充足理由律就是规定一个对象的真理。对象,也就是偶然的事实,这与前文所述相符。与之相对的,矛盾律就是规定概念的真理。理想就是规定对象而不是规定概念的。一个对象如果要理想化,那么这个对象就必须有充足理由,如果一个对象要有充足理由,那么就要把一切可能性条件全部考虑在内,从有条件者追溯到使之可能的条件上,最后追溯到一个绝对的无条件者。在第三个二律背反中,这一无条件者是自由,在第四个二律背反中,则是绝对必然的存在者。这都是最终的充足理由。

        最终的充足理由的特点在于它内部的各种规定都是互相协调的。在因果链条中,一环套一环,每一个环节的必然性都依赖于它的前因后果。然而这个链条整体却是偶然的,既然自由意志超出因果律之上,那么自由意志为什么会选择这跟因果链条而非另外一根呢?这本身就有偶然的因素在里面。莱布尼茨在《神义论》中曾说,上帝凭借它的自由意志在一切可能的世界中选择了现在的这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所以这个充足理由最后追溯到“最好的”,什么是“最好的”?“最好的”就是最能体现出存在的。莱布尼茨的上帝理解为最高的实在性。最高的实在者——上帝就是正如基督教认为的“一切实在都在上帝中,一切缺乏都不是上帝”。上帝就是善,就是存在本身;恶就是存在的缺乏。上帝在一切谓词中选择了最能体现出存在的意义的那些,上帝是一切实在性的谓词的总和,凡事不存在的都被上帝抛弃了。莱布尼茨的哲学是非常乐观的。

        所以我们谈论现实世界的理想,这不是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动物的理想,真正的理想是先验的理想,那就是上帝,是整个世界的最终的理由。上帝作为理想,是从纯粹理性中设想而出的先验的理想,因此它借用的是纯粹思辨理性(从概念到概念思维)。纯粹思辨理性提出的上帝如何证明呢?纯粹思辨理性也有义务证明这个命题。历来的形而上学致力于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做了很多工作。古希腊以来的神学家,以及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都做了这一证明工作,最后康德进行了归纳。

        康德对上帝的证明做了三种归纳。所有康德之前的证明都可以纳入康德归纳的三类证明之下来加以考虑。康德对于先验神学的证明的“清理工作”是很重要的。

归纳一:从眼前的经验出发,对于上帝存在进行证明。

归纳二:从可能的经验出发,对于上帝存在进行证明。

归纳三:从概念出发,对于上帝存在进行证明。

        这三类归纳已经囊括了一切理性的神学证明。

        归纳一就是自古(柏拉图、苏格拉底)以来的证明方法,即从具体经验上升到一个世界之外的最高原因,这也是最通俗最普通的做法。现今的神学家在布道时也经常使用这个方法,神学家会建议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来推理出上的存在。

        归纳二就是从关于个别存在的经验上升到必然存在的原因,即从任何一个经验对象中推理出上帝。例如圣托玛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

        归纳三就是从对概念“上帝”的分析得出“上帝存在”的结论,也是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上帝不可能不存在,上帝就是全部的实在。

        康德为先验神学的证明设立了界碑,这也是康德的开拓性的贡献之一。康德的划分也是从逻辑而言的,从眼前的经验出发就是从现实性出发,从可能的经验出发就是从可能性出发,从概念出发就是从必然性出发。除了现实性、可能性、必然性这三个模态范畴以外,不可能找到第四个范畴。

        最高实在的存在者——上帝通过这三种方式依次被实在化实体化人格化

实在化:就是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将上帝这一抽象概念变为实在的、客观的东西。

实体化:就是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将上帝变为与经验世界有关的实体。

人格化:就是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我们在面对现实自然界时会设想一个“人格神”,冥冥之中会感到自然界中有一种目的在操纵自然界。

        康德会对这三种证明依次进行批判。康德是从上至下地进行的,即先从概念出发,再下降到可能经验,最后下降到眼前的经验。即批判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批判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批判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证明。

学习笔记(40)——对先验神学的批判(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