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群鬼》动态

2021-04-06 01:18 作者:村正吖  | 我要投稿

有点可惜,小时候没早点读到易卜生的作品,真的很有意思。
当然,我不仅仅指的是那对资产阶级旧道德的抨击,而是单纯从文学,从人物刻画,从叙事去看,作为一部作品,而不仅仅是一件武器。
如果是莎士比亚那个风格,可能“群鬼”的呼喊会多次出现,更具戏剧性(温柔地笑)。易卜生确实也几次提到,但并未如此尖刻地向观众呼喊,而是如同叙述平凡的故事,如同不幸的每个生活一样,而那群鬼就如同我们眼中的不安。
平淡,真实,却无处不在。
这正是“群鬼”的性质,而易卜生的表现手法将这些性质体现的很自然。
而,如今再看,“群鬼”依旧如空气一样弥漫在通过风的空气中。有人说,《雷雨》是《群鬼》的儿子,不得不承认有相似之处,但两位大家都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至于曹禺先生是否真的受影响就有待考证了)
那么,“群鬼”是什么?
是腐旧的道德?是妇女低下的地位?是可怕的恶习?
也许,很多书评是这么分析的,这也不无道理。但,我个人觉得,我们大可以赋予“群鬼”更深层的解释。
“群鬼”是我们本身。
“我眼前好像就有一群鬼。我几乎觉得咱们都是鬼,曼德牧师。”第二幕中阿尔文太太曾这样恐惧地自白。单独看这句,似乎和后面思想和信仰为“鬼”的诉说有一点点违和。但,我们不妨将这看作并列。
腐败作祟之物,为“群鬼”;堕落顺从之人,亦是“群鬼”。
秉持陈旧观念的曼德牧师是“鬼”,听信自甘束缚的阿尔文太太是“鬼”,无法摆脱一味求助的儿子欧士华是“鬼”,随波逐流卖弄腐烂的安格斯川是“鬼”,向往旧道德无从反思的吕嘉娜亦是“鬼”。
他们为“鬼”,究其根本,不是恶习本身,而是各自以自己的形式适应腐烂的环境,而不是突破(觉醒)。这点和《雷雨》相似,所以有既视感。
反思如今,很多看似“合情”,却不合理的陋习依旧比比皆是,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在无产阶级的社会依旧残存。而就阶级而言,“群鬼”早已大大减少,而此刻的“鬼”是谁自不用再说。
这篇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看似悲剧,却并没让观众真实存在泪水。可能因为这是人物的生活,是自然的结局。那故事自然地如同在听邻里诉说。
在日常里,我们也并未真的共情到听到対街死了人而痛苦整晚。单个人的强度和力量是有限的,缘分的维系是自然调节这个量的自动阈。(在不失去人性的程度上,维持单个“人”的强度)
同样是死亡,我们会为至亲之人悲恸,却对陌生之人淡然。(除去集体状态下的情况)
这不是什么可耻,也不是什么骄傲,只是我们不得不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清楚,我们不过是“人”罢了。
即便,改变世界,名垂青史,孤独之时,我们依旧是“人”罢了。
当然,要说我的看法,很复杂,我没法自豪地说自己不是“鬼”。但,有选择,自在的活一天,宁可作为“鬼”,似乎也可能挺浪漫。
至少,对于个人,曼德牧师(无知)是幸福的,阿尔文太太(启智)是不幸福的。
而,不幸福不等于不幸。
我还挺乐意做个不幸的人,
好让每一秒的我,
至少,

不是和上一秒一样的“鬼”。


《群鬼》动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