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文化论
喜欢小众文化,不仅仅是找到孤独的独特同伴,发现没人发现的宝藏,还要喜爱和正视它作为小众文化的本身,因为它的不完美,因为它的偏执,它才成为了小众文化,接受它作为小众文化的部分,而不是想让它变成大众的一部分。
上海被称作包容性强的城市,上海地铁是有那种全是二次元游戏人物的“痛地铁”的,假如我是 一个热爱二次元相关文化的人,我会觉得原来自己的小众文化在这样一座城市并不小众,被更多人喜爱,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着,我可能能在这里找到更多的同好。可假如我是一位40,50岁的大叔,我能做的要么是选择视而不见,要么就是去尝试接受它的存在,可它本身已经侵入了我的生活是无法改变和否定的点,只能感叹一句:自己已经过时了,没法去理解现在人喜欢的东西了。可我觉得这种小众变大众,并不是多少人认可了这种文化本身,是认可了它的受众的消费能力,接受了它能带来的经济回报。你看现在很多产品的官方都有自己的二次元人设,比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它的本质是吸引更多的这种所谓“文化”的受众用户来消费。我觉得这种消费能力经济回报下的包容,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价值的,可随时被其它文化替代的包容。我觉得的包容是允许小众文化,允许它可以不大众化,允许它不一定产生经济回报,允许它可以小众的发芽,小众的生长,即便没有价值,也可以小众的生存下去。
其实现在很多动画番剧和游戏的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它作为小众文化太过出圈,太过大众。当这样的文化在社会上消费能力足够强时,无关它的审美,三观和作品本身,它本身也是会“驯化”人类,就如同智能手机对现代人的“驯化”是那么的迅速,那么不讲道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它作为小众文化的一面,作者自私的表达和宣泄,作品中扭曲的人,事,物,乃至世界,引发了一场场“驯化”和不被“驯化”的讨论。有些人可能会说,那你不看不就完了吗,可就如同“痛地铁”一样,这不是看不看的问题,而是当它被大众化后意识到其存在的本身,就会引起人的“驯化”和疼痛。不过就如同智能手机一样,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了,而“驯化”和视而不见只剩习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