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未央】原创丨从批判到包容:七夕文化密码释解与汉未央实践探索


七夕节是不是情人节?
无论是否,都已然如此了。

当代七夕,本质上是藉传统岁时之题而发挥的一种流行文化。
其生发逻辑:
一是回应需求,创造一种营销热点,即情人节是最易于拉动消费的节庆题材;
二是顺应大势,呼应民间自下而上的社会心理,即中国人希望在2.14以外拥有本土的圣瓦伦汀节。
这个七夕,已非传统意义的七夕。
商业驱动创造了七夕,消费驱动接受了七夕。又得民族情感的加持,从依稀的岁时记忆里激活了七夕。

文化则根据需要象征性、符号性地出场一晃。
像似有似无的一点水墨背景,也像载沉载浮的几声京剧唱腔。
就这些,够了。
人们有时缺乏耐心去读懂传统的自身肌理,抓住一两个碎片式的概念,做一个断章取义的简单定义,文化就这么走过场了。
传统文化似成了任人打扮的处子,亦成了召之即来曲意奉迎的婢女。
七夕庶几如此。


实际上,牛郎织女传说,到底是在讲什么?
为何东西守望,只能一年一会?

▲ 清 姚文瀚《七夕图》
牵牛织女的星宿认知远自上古,七夕节的流行则约在汉魏,这亦是牛女传说的关键成型期。

以上为年代较早的一则资料。
牛女传说叙事祖型,就此定型。

▲ 织女织出云锦天衣
我们看到,其中有情爱因素,却并非讴歌爱情。叙事的主题,实在于家庭伦理与夫妻责任。而男欢女爱不仅是次要的,且还是一种易于放纵的情欲而应予教谕。
如果把爱情定义为令人心动、沉迷乃至痴狂的情欲体验,那么我们庶几可以说——
牛女传说是反爱情的。

▲ 清 张廷栋《七夕图》

观杜诗,“姑舅、夫妇、礼法、戒之”这些关键词,已将七夕的家庭伦理及夫妇义理讲得纲举目张。
说到底,牛女传说是对情爱的规训及矫正,是向生活的落地与回归,是教夫如何为夫,教妻如何为妻,教夫妻如何各司职分,坚贞不弃,守护好这个家。
此观念极古老,绝非道学家的脑洞大开或牵强附会。


原来,七夕的本相是织女,七夕的本业是织作,七夕的本义是顺天时而尽人事。
巧手匠心——正是女子的专业生业之本、家庭立身之基。
兰心蕙质——便是天底下最好、最美、最有福的女子。
由此衍出乞巧、乞子、乞富、乞寿、乞姻缘等一连串女性赋能祈祷礼俗。
乞巧——亦赛、亦戏、亦礼——是整个七夕礼俗事象之核心与祈福心理之机枢。
是为女子生命意义和家庭幸福之前提。
是为七夕最深固的文化基因。
是为万变不离之宗。

▲ 清 院本 《十二月月令图》之七月








▲ 宋 七夕流行摩诃罗



▲ 明 仇英《乞巧图》局部


▲ 清 陈枚《桐荫乞巧》局部
自汉而降及于明清,七夕虽有流变,又总有不变。
上古七夕的忧郁气质与清泠格调,渐为中古的佳节氛围与喧嚣场景所取代。大趋势是越来越热闹、喜庆。这是唐宋以来岁时节日的整体娱乐化走向,不独七夕如此。
无论如何损益,乞巧作为凝聚七夕精神的关键事象,上承织作之源,中接祈福之礼,下开针线之戏,固其本也,守其常也,七夕精神终不失其本义。
此时,中国四大民间传说逐渐形成。
牛郎织女列在首位。另三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孟姜女与范喜良

▲ 许仙与白娘子
有意思的是,民间版本总有几分走样。
其一:分明是天帝许婚赐婚,变成织女私奔下凡与牛郎成亲。
其二:分明是织女贪欢废织衽而受遣返,变成王母蓄意破坏婚姻,拆散鸳鸯。还有版本说牛郎为娶织女向天帝借两万钱,迟迟未还,故有此难。
如此,天帝王母成了封建礼教乃至地主老财的恶嘴脸,而牛郎织女成了冲决网罗敢于追求真爱的有情人。
于是七夕之爱,似脱离家庭伦理主题,有了某种自下而上的叛逆性或曰革命性。
再加之宋代的多情词人写上几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偶一读之,心旌摇荡。

▲ 天帝与王母形象之丑化
问题在于:
以传说论之——七夕有牛郎织女,端午有许仙白娘子,中秋有后羿嫦娥。七夕若成情人节,其如端午、中秋何?
以诗词论之——七夕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元宵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秋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七夕若成情人节,其如元宵、中秋何?
以星象论之——在某些版本中,牛女的结合叙事像极了董永与七仙女,也颇似唐僧师徒取经途遇的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仙女七蜘蛛实际一回事,俱是源出于天,乃白虎昴宿七星的化身。
以此观之,哪颗星不可称情人星?哪个节不可封情人节?
等量齐观的竞争对手如此之多,把七夕定义为情人节,古人恐怕是决计不会同意的。
实际上,四大传说哪一个不与男女相关?恩恩怨怨、男男女女,民间不就好这口?这种题材最接地气最好理解,有时还颇具代入感而引发共情。
何足为奇?
传说是虚,传统是实。
古往今来,从未有以求爱为主的七夕,因古人深明“无施不报”的原理,爱与幸福绝非凭空求来,而是靠巧手匠心、蕙质兰心赢来的,是靠勤勉织作、勤俭持家换来的。
爱不在他处,就在自己的指尖上。

▲ 巧有了 福就有了
纵观上古七夕的原始基因和人文肌理,乞巧始终居于七夕礼俗的核心。
巧有了,各种福报自然就有了。
无论牛女传说如何演易,终究是茶余饭后的虚像。
人间夫妻相守之义,才是千百年一以贯之的实相。
文化失传,就是这样。
肌理断了,文脉竭了,天经地义固当如此的礼俗事象碎片化了。
当今世的人们重又想起七夕,头脑空空如也,也就蹦出个牛郎织女。牛女传说又不探其究竟,只知鹊桥相会。弘扬传统文化,有时却不免成了支离片屑的狂欢。

▲ 夏季大三角
其实,七夕的浪漫,何止于此?
七夕是女儿节、乞巧节,毫无疑义。若将男女并举,则与其说情人节,不如说是夫妻节。
七夕之爱,终以家庭为旨归;
七夕之情,必以责任为伦理。
包容了男女之爱,发乎情;
落地为夫妇之义,成乎礼。
这正是汉未央复兴七夕的理路。


十余年来,我们参与了七夕从不为人知到尽人皆知的再生历程。
十余年来,我们眼睁睁看着七夕变成了情人节。
十余年来,我们激烈批评七夕情人节的歪读误读。

▲ 汉未央原创微剧《中国情人节选秀大会》
追本溯源,正本清源——我们希望人们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尊重传统,读懂传统——我们希望人们对传统多一份耐心与静气。

▲ 汉未央原创微剧《织女星语》

▲ 汉未央原创微剧《寻找七夕》

▲ 祭星祈福
但看起来,一切都像是徒劳的。
流行文化有自己的逻辑性。
商业力量有太多的共谋者。
大势如此,那便顺势而为。既然无法逆转,那就包容进来吧。

毕竟,七夕不能面目全非,却不必一成不变。
情欲因素,诚乎七夕传统的一条隐线。不应用以颠覆七夕核心精神,却也不必否定。
情人节已成事实。我们不能让她始终外于汉未央而立于他者。她必须成为七夕内在理路的一部分。
且正视,且受纳,且圆融,且超越。

▲ 穿针乞巧
于是,汉未央的七夕复兴实践,从批判型七夕逐渐转为包容型七夕。
即以家庭伦理引导情人爱欲,以夫妇之义升华男女之爱。
让年轻人的爱,欲的成分恰如其分,义的成分多一些,再多一些。
让我们的交友项目,具有卓然特立的人文禀赋,既有欲的伸展,又有礼的训润,更有义的化成。

这时,我们发现,七夕并非情人节,其实许多青年已然知晓,心里明了。
只是人人都过成情人节,他们也就随了大流。
致力于传统文化溯源与复兴的汉未央,十六年贞定不移的七夕主张,也许终不是白费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