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纪: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陈翔
《道纪》简介
《道纪》故事中部分人物纯属虚构,但故事中的事件皆是真实的。为让内容更具有故事性、可看性、安全性以及随意性,故运用小说方式叙述。通过与“道师”一问一答讲述资本市场中的一些秘密,借“道师”之口阐述资本之道,让交易者能够更深入了解资本市场。既方便大家的学习,又能激发的兴趣,更有利传播交易之道。
作者:陈翔
窗外下着小雨,我看着窗外细雨,想到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花生。一入春季,万物复苏,疫情已悄悄过去数月,我思索着疫情这三年的得失。思索间,顿感背后一阵凉意袭来,便添了一件外套,坐上了躺椅。
此次疫情,包括自己的感染,虽然身体上遭受了痛苦,但心灵却得到了洗礼。曾经认为非常重要的,似乎并没那么重要了。可见重要与不重要,只是当下的心境罢了,而非真的很重要。所谓真空起妙有,并非我因世界而生,而是世界因我而生。
突然,眼前一亮,周围的一切变得陌生,身边的人都变成金发蓝眼睛。只见一栋涂抹着浓浓奶白色的哥特式建筑,尖利地突兀破云,这是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长长的绿荫大道上,餐厅、剧院、咖啡馆应有尽有。此时,漫天飘着鹅毛大雪,仔细一看,原来是无数的白色碎纸片在飘,碎纸下无数的人在呐喊。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喊什么,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愤怒与恐惧。
看着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恍惚之际,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钻进了我的耳朵:“怎么现在才来?我们等你很久了。”
我回过头一看,原来是道师与吾心。道师继续说:“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吧?”
我犹如丈二和尚,回复道:“不曾见过此景象,他们在喊什么呢?”
吾心:“这是欧洲历史上有名的‘南海计划’,也称‘南海泡沫’。南海泡沫发生在英国的1720年春天到冬天之间,此次事件是由于脱离常规的投资狂潮引发的股价暴涨暴跌。他们都血本无归了,愤怒与恐惧自然会在他们之中蔓延。”
看着眼前的人群,他们就像“行尸走肉”,仿佛已经感染了瘟疫,因为正常人看起来绝对不会这么凄惨。
我:“道师,这是在哪里呢?他们怎么都好似感染了瘟疫。”
道师:“这是英国南海公司门前,时间1720年12月,漫天的碎纸是他们手中的股票凭证。此时一场鼠疫正在法国马赛爆发,已经开始蔓延。”
看着此景,道师继续说道:“这里嘈杂,赶快收拾一下,我带你到1711年看看。”

眼前一道刺眼的白光划过,我们来到了一家咖啡馆,坐在里面的人们都在讨论着股票。我们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各点了一杯咖啡,我心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上次刚听吾心述说“郁金香狂热”,此次有遇到“南海泡沫”,人们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吾心说道:“此时的欧洲并没有正式的证券交易所,伦敦也没有正规的证券流通市场。但实际上伦敦在早在1565年就自己有个买卖政府债券的’皇家交易所’,只是当时皇家交易所比较高傲,以一般民众和犹太人品行不好为由拒绝他们出入。”
我:“那他们在何处交易?”
吾心:“早期各公司就在自己公司门口的、有在路边的、有在码头的;中期发展到教堂里交易,由于太疯狂,被赶出教堂;随后在露天市场里交易,形式就跟我们现在市场买菜一样,有的摆张桌子,有的席地而坐,就是一个交易柜台;再往后民众和犹太人转移到咖啡馆进行股票交易,我们现在所处的咖啡馆就是一个交易所。”
我问道:“为什么选咖啡馆呢?”
吾心:“因为从16世纪起,伦敦就开了大大小小各种咖啡馆,大家喜欢在里面闲聊,集会,演说等等,人来人去的,自然小道消息最为畅通,正好方便了那些需要获取消息的股票经纪人。这样大家就不用多费口舌,高效又便利,大家也都照着做。咖啡馆见了干脆弄了个公布栏把所有人的信息整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股票挂牌交易’。”
“正式的交易所什么时候成立的呢?”我问。
吾心回答道:“咖啡馆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乔纳森咖啡屋”,在1773年成为正式交易所,也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前身。1802年,伦敦证券交易所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随着之后工业革命的开展,伦敦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掌握了欧洲的大部分财富流转,并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此时,我想起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证券市场,当时我还小,依稀记得跟着父亲到交易所的场景,那可是人挤人,不像现在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
喝了口咖啡,我欲开口问道师此是何处和南海泡沫的经过,道师好像看出我的心事,便道:“此时是1711年12月,对面就是成立不久的南海公司,公司是由以约翰·布伦特为首的阴谋小集团掌控着。布伦特出身于鞋匠世家,身材魁梧,为人傲慢,油嘴滑舌,头脑精明,意志坚决,非常不招人喜欢。他们正在策划一场阴谋,善良的人们还被蒙在鼓里,不知自己将掉进已经设计好的陷阱中。”
我心想若能提前看出猫腻,是可以避开这场阴谋的,便问:“此次泡沫是否可规避?”
道师:“可以的,但是需要条件,不过很多人福报不够,要么你说了他不信,要么他信却无人说。总之,一切都是因果、缘分,强求不得的。一个资本家或投资者面临着不同的风险,一端是不顾后果的赌博,另一端则是审慎的投资,而投机则介于这二者之间。而真正的投资家很少,绝大多数是赌博和投机。”
我问道师,“您也相信因果吗?”
道师说:“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你可以不信鬼神,但一定不能不信因果,世间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就好比我们上次所说的‘郁金香狂热’,因为上次的结缘,能让你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这些知识能产生智慧,从而改变人生。今后遇到类似的’好事’,就不容易着道,这就是因果。”
我听了道师的解释后,连连点头。
“见你我有缘,以后你就做我徒弟,你意下如何?”道师说道。
我对有道之人择徒略有所闻,得道之人择徒是非常严格的,一是看你的根器;二是看和你的法缘,另外还会看面相、八字、德行等等。想跟着道师学习的人数不胜数,能成为道师的徒弟,是我三生有幸。
“还不赶快磕头拜师!”吾心在一旁说道。
我:“承蒙师父的厚爱,是我三生有幸,请受弟子一拜!”
道师笑道:“免礼免礼,‘吾性’以后就是你的法名,吾心是你师兄。此次带你来1711年的英国,是有目的的。吾心,你来说说南海泡沫的具体过程。”

吾心:“是,师父。’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约翰·布伦特看到了机会,便与一班小伙伴注册了一家名为’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的公司。”
”随后南海公司接下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并将其转换成自己的股份。作为交换条件,南海公司可按年向政府收取利息,并且垄断英国跟南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几年后,其又取得了南美洲贩卖奴隶的权力。虽然,公司贸易活动一直不太理想,但它作为一家金融公司却很成功。”
“此次事件的关键时间是在1719年末,当时法国的密西西比公司引发了法国史无前例的投机,投机狂热也蔓延至伦敦,此时的欧洲正在经历第一次国际牛市。英国人担心法国会因此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最终会和自己开战,便也想搞出点儿动静。法国有密西西比,我们就把‘南海公司’搞成英国的密西西比。于是南海计划就这样形成了。”
我:“这么说,南海泡沫的发生,政府也参与其中,而且是真正的推手?”
道师:“不急,听完你自然会有答案。”
吾心继续说道:“1719年是欧洲普遍繁荣和充满信心的一年,到了当年秋天,投机的狂热蔓延到了伦敦,跟密西西比公司比起来,南海泡沫相对简单一些。”
“下面所要说的是重点内容,是具体的操作。”吾心说道
一道白光再次出现,眼前的场景再次变化,道师:“我们来到了1720年春。”
看着窗外人来人往,咖啡馆里的人们无不在讨论南海公司,他们对即将来临的风暴一无所知,还沉浸在股票上涨的喜悦中。
吾心继续说:“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提出要接管英国的各种养老金国债,将其转换为公司自己的股票。作为回报,公司将向政府收取债务利息。该计划有过很多先例,不同的是操作规模的大小,被英国政府资本化的养老金总额超过3000万英镑。”
“由于政府不能强制养老金持有人把名下资产转换为南海的股票,所以公司必须开出诱人的条件。如果能够进一步吹涨自家的股价,那么他们就能给养老金领取者开出更有吸引力的价码。该公司获准增发票面总值为315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每股面值是100英镑,所以这意味着他们最多能增发31.5万股。那些获准发行但不用于转换的股票可以在市场中销售,募集到的资金有750万英镑要付给政府,作为接管国债的权利金,剩下的收益都被当做该公司的"利润"。因此,这项计划能否成功,关键要看南海公司能否在转换前吹涨股价,从而以更少的股份换取养老金。”
听到这,我略有所思:其原理应该就是’股价越高,公司的利润越大’,但是实际操作应该会更复杂一些。
看到我略有所思,吾心继续说道:“不管对现代的交易者,还是对当时的大多数人而言,这些协议都同样令人费解。要想弄清楚当时的情况,我们得先解释一下当南海公司的股价处于不同水平时,转换会有怎样的效果:
第一、如果股价等同于票面价值,即为100英镑,而且所有养老金领取者都接受转换,那么新增发的南海公司股份就将是31.5万股。养老金领取者的收入会减少,因为在跟南海公司签署协议时,政府准备将其支付的债务利息削减50万英镑。不过,养老金领取者至少还持有一种收益率为5%的可买卖证券。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公司就既没有剩余收益用以支付政府要的750万英镑"好处费",也没有剩余的股票可以销售来产生"利润"。
第二、现在假设股价是200英镑,而且所有养老金领取者都接受转换。那么,获准增发的股票拿出一半用于转换就够了,剩下的一半将在市场中销售,获得的收益将是3100万英镑。扣除支付给政府的750万英镑权利金之后,还会剩下很大一笔现金留给公司的股东。”
南海公司的实际操作要更复杂一些,他们先拉抬股价,然后用市价高于原始转换条件的股票跟养老金领取者交换,尽管实际上这些股票的票面总值更小了。如果养老金领取者接受转换,就能马上得到一笔资本利益。这里面的关键点,只需要记住:第一,公司股价越高,用于交换养老金的股份就越少,公司和政府可分配的利润就越大;第二,公司股价越高,养老金领取人拿到的股票市场价格就越大。所以,公司现有和未来的股东、政府及养老金领取人都期盼着公司股价能够上涨。
在1720年1月底,当时的财政大臣约翰·艾斯拉比爵士宣布该计划后,果然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到了2月份中,股价已从128英镑上涨至187英镑。一个月后,公司的股价突破了300英镑。”

我问道:“出现这样的上涨,难道当时的人们就没警觉吗?就没有一个监督机构监督吗?”
吾心:“当然有人提出异议。看到股价迅速上涨,一些英国的下院议员开始讨论,应该在转换条款中确定南海公司的股份价值。但,由于其中的奥秘不为公众所知,所以内阁反对这个议案。一些政府和法庭的要员,还有国王的情妇们,私底下收到了南海公司送股的诱人承诺。所送的股票比市价略高一些发行,而且不收取保证金。当然现实中这些股票是不存在的,如果股价上涨了,这些受贿赂的人可以将其兑现,从中获得收益。
所以,这些具有影响力的受贿者都迫切希望看到南海的股票上涨,当然他们也不会在乎整个国家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最终,在1720年3月底,南海公司成功获得可以自由决定转换条件权力。”
听到受贿者,我不由得想到一句老话:天下乌鸦一般黑。无论在国内外,有欲望,自然有腐败。
回过神,我继续听吾心说:“在1720年4月初,国王批准南海公司的议案后,布伦特马上宣布:将开放南海股票的公众认购,这是当年的第一次现金认购。4月中抛出了总价值200万英镑的公众认购,销售价格是300英镑每股,是票面价值的3倍。认购不到1个小时即结束,可以看出公众非常热情。
为了更具吸引力,布伦特还为认购者提供了优惠,认购只需20%的保证金,剩下的余款可以在16个月内分8次付。为了继续抬高股价,布伦特故意迟迟不向接受转换的养老金领取人交付南海股票,故意拖延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市场供给,供给减少造成需大于供,价格自然会上行。
这些消息就类似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利好消息(包括股市、期市、外汇等市场),其真实的目的只有他们心里清楚。虽然目的我们无法了解,但是安全第一,一旦股价迅速上涨,我们应该留意风险才是。”
我:“他们不知道股票不是只涨不跌的?郁金香效应刚过不到一百年,他们就忘的一干二净了?”
吾心:“当然,大家都知道股价并不是只涨不跌,很多购买者都知道这点,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是这样计算的:在股价下跌之前脱手,把股票卖给那些比自己更傻的人手上。这个就是--博傻理论。此次事件中,包括牛顿爵士也表示:我能算准天体的运动,但是算不准民众的狂热。
另外,投资者失去理智的极端并不是简单的因为南海股价的飙涨,而是在南海公司的计划之前,就已有很多新的股份公司成立,这些’泡沫公司’更是不断涌现。当年1月新创’泡沫公司‘5家、2月增23家、4月增27家、5月增19家、6月则出现了井喷式的增加--一共87家。一时间,股市中充满了’泡沫公司’。”
吾心拿出笔和纸在上面计算起来,说道:“在1720年大概创建190多家泡沫公司。”
“这些公司难道全是来蹭热度、来圈钱的吗?”我一边听着一边问道。
吾心:“在190多家泡沫公司中,最后只有4家公司活了下来。从这可以看出,这些泡沫公司中确实有创业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绝大多数的泡沫公司是骗局,从开始就没打算做一家好的企业,就是想从大家的投机热情中谋取利益。这些创始人都想利用大家的投机心态:股票不是长期投资,而是做短期投机,短期内把股票转手卖给比自己更笨的傻瓜。”

说到此处,让我不禁想到郁金香效应中的:每一个犯傻的人心里或许清楚自己在犯傻,但是只要自己不是最后一个傻瓜。没想到同样的事在南海泡沫中再次发生,当人们梦醒之时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是市场中最笨的那个傻瓜。
“1720年4月底,南海公司进行了第二轮现金认购,在该认购结束后,公司选股股票分红提高10%。”吾心继续讲述着南海泡沫的过程:“1720年6月中,南海公司发起第三轮现金认购,发行的股票总数无限制。尽管发行价达到了1000英镑每股(每股1000英镑比当时市场价高出3分之1)。”
“所谓事不过三,第三次认购应该很多人看到猫腻了吧?”我问。
吾心:“是的,但,当时国王带头进行购买,众人信心自然爆棚,会紧随其后买入,在短短几小时就认购一空总值为5000万英镑的股票。此次,南海公司还特地改变优惠策略:认购者只需交10%保证金,年内再付一笔认购金,剩下的在4年内付清。在当年的8月底公司进行第四次现金认购时,南海公司的最初市值已超7500万英镑,发放的抵押贷款超1200万英镑。第四次认购同样人山人海很快被抢购一空,这次一共发行1万股,每股1000英镑。
我们来回想,早在当年6月份,布伦特就已经说服了他的内阁朋友通过了《泡沫法案》--规定未经国会批准不得成立公司,并且不允许现有公司的经营超过执照范围的活动。这招是为了让其他泡沫公司难以抢夺南海公司的’猎物’。
另外,为了稳居第一的地位,南海董事们又增加了两套方案:
第一,针对三家超范围的公司发出告知令状;
第二,宣布当年分红30%,并保证未来12年每年不低于50%的分红。
这些都是计划好的,其目的就是提振南海公司股价。”
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物极必反,经过前面这三次,南海公司竟然第四次认购!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我想第四次认购应该是诱多行为,其结果是不是股价掉头下跌?”
吾心:“结果是掉头向下,但,是不是诱多,只能留给后人思考。在这三项措施后,南海股价上涨至1050英镑,在半年时间里股价一共上涨了8倍。”
“成也萧何败萧何,他们的计划竟然把自己送坑里。告知状一发布让股市出现了恐慌,两家保险领头公司伦敦保险和皇家交易保险股价跌幅超过75%,其他公司更难保。这导致了贷款购买泡沫公司股票的人不得不卖出南海公司的股票弥补其他地方的亏损,这也直接导致了南海公司股价的下跌。在随后的交易日里,股价一路下跌,8月份南海的股价下跌至850英镑。”吾心显得有些激动说道。
他激动地继续说道:“到1720年底,南海公司的股价已从最高价下跌85%!”
我:“我想,当第四次认购启动时,布伦特应该意识到游戏的尽头马上要到了。可能他不愿接受事实,或已经提前套现。”
吾心:“是的,第四次认购,他只认购了500英镑。”
这时,道师说道:“这已经无关痛痒,实际上,导致南海股价下跌根本不需要任何因素,原因在于到6月底,南海公司已经江郎才尽,已经没有任何招数能继续让股价上涨。毕竟没有谁真的相信其能够每年支付不低于50%的分红,没有了支撑上涨的动能,自然就会出现相反的走势。”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继续买入呢?”我问。
道师:“想想此次泡沫是不是与郁金香狂热相似?该事件似乎重述了投资市场中的“博傻”理论:明知股价高于内在价值,却继续购买,因为他们认为肯定会有更傻的傻瓜会来接盘。但,“博傻”理论忽略了一点:在市场中始终存在买方和卖方,但是一旦出现恐慌,投机人就会争先恐后的抛售,毕竟现金为王,先离开市场才是安全的,这时买方会瞬间消失,所以这种理论需要依赖于市场的流动性。”
我:“国内市场同样也存在博傻理论,只是大家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我们要如何规避这样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呢?还望道师开示!”
道师:“你读过心经吗?”
我:“读过,但,一知半解。”
“若能明白心经要旨,就通一切如来智慧,全在一个心字之上。”道师:“你知道,心经的心是一颗什么样的心吗?”
我:“空心吗?”
道师:“还有吗?”
我:“这就不清楚了,请道师开示!”
道师:“我们看待问题,总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与判断,特别是这个第六、第七识,障碍了我们的智慧,因为着相,故而障碍。众生为何着相?只因用‘想’的这颗心,去掉上面的‘相’,得到下面的‘心’,便是心经的心。这是一颗不着相之心,应无所住之心,无挂碍之心,无烦恼之心,是不生不灭之真心。”
听完后,我似乎有些明白,似乎又不明白。道师看我一知半解,便道:“这里有四句话,你须牢记于心: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我欲问其意,一阵闹铃声把我吵醒,我拿起手机一看时间12点55,是我定的闹铃响了,原来我在躺椅上睡着了。此时,南海公司门前那些充满恐惧、愤怒犹如“行尸走肉”的脸在我脑海浮现,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那痛不欲生的脸。
洗了把脸,喝了口茶,我便打开电脑搜索南海泡沫的后续。最终,大家把此次事件归咎于:第一、南海公司董事的阴谋;第二、黑心政客的腐败;第三、政府的无作为。
难道这是南海泡沫最根本原因?此时,脑海响起道师的话音: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提示:本文是陈翔原创作品,摘抄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字字皆辛苦,感谢您的尊重!
每周行情分享更新时间:周五:国内股市;周六:国内期货;周日:国际市场;周一到周四不定期分享行情。想加入团队的朋友,请联系助理。
此文若有谬误,我皆忏悔;
此文若有功德,普皆回向。
消三障诸烦恼,得智慧真明了。
——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