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献中的南沙】南沙人的家屋变迁(二)

2023-07-24 16:24 作者:南沙区图书馆  | 我要投稿


上一期南沙人的家屋变迁中,我们讲述了小艇、茅寮、松皮屋、泥屋等形式的家屋。这些家屋无论是坚固程度还是舒适程度都有待提高。随着南沙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推进,逐渐出现了更为坚固耐用的房屋建筑。

01

蚝壳花墙古屋

以蚝壳为建筑材料是南沙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古代南沙居民就地取材,用蚝壳做房屋外墙的原材料,这些蚝壳排列得井然有序,呈现出非常独特的纹理效果。

▲南沙区的蚝壳屋

有的蚝壳屋,其墙壁使用未经挑选过的蚝壳,垒墙时根据蚝壳的形状随便堆砌,看上去蚝壳屋的外墙像一群受惊的麻雀在乱飞。因此,村民又称蚝壳屋为“麻雀乱飞”。

蚝壳屋外墙厚度80多厘米,室内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结实耐用,经得住暴雨冲刷,深受古代先民喜爱。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居住条件改善,2000年黄阁镇大井村等村仅剩不足20间壳屋。因历尽风霜,年代久远,蚝壳屋外墙的外层泥沙已经风化、剥落。蚝壳露出白色身躯,成为很有特色的一道风景。

02

石砖屋

南沙区黄阁镇的山岗多是花岗岩结构,山头和野外有大量的巨石。

20世纪70-80年代,黄阁民间喜欢以花岗岩石开料打成约15x15厘米长方体条砖,条砖长约30厘米。用石角做地基,用石砖为墙壁。分别有一层和两层结构。

房顶有用混凝土做房顶的,也有茅草做房顶的,也有杉木和瓦片房顶的。房屋格局多为1个厅加上旁边的1间房。

20世纪80年代,黄阁有单位请来福建的石屋建造工程队建造3座著名的石砖楼房,分别为黄阁电管所、黄阁派出所和亭角会堂。皆为两层以上的石砖墙加混凝土建筑,现已全部拆毁。

03

砖屋

新中国成立以前,南沙只有地主、大耕家、大商户才能建砖屋作为家屋。房屋多为青砖、木和混凝土混合结构,1一2层高,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达100平方米。南沙街道、黄阁镇等镇街还保留着很多清代建造的砖屋。

▲建于清代的塘坑村普通民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南沙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茅寮变砖屋计划”,决心在二十年里让居民脱离茅寮住上砖屋。

砖屋计划的前十年,修建的房屋类型基本相同。当时,受到红砖数量的限制,房屋不仅只有一层,而且格局也较小,只有一厅一房。房子是骑楼类型的建筑,一般在走廊上有三根柱子,墙上用石灰粉刷。

这种三根柱子的房屋被当地人认为是早期砖屋的经典造型。戏称为“半导体房”,意思是和半导体一样小型。

▲东涌镇的混凝土瓦顶砖屋

以东涌镇大稳村“茅寮变砖屋计划”为例。六十、七十年代的大稳村建有红砖厂,当时大稳村村民每人有8000块的制砖任务。按照当时的规定,每个村民可以用半价的优惠价格购买这8000块红砖。然而,要建造一间砖屋,8000块红砖是不足够的。因此,根据家里人口的数量领取了半价的优惠砖之后,仍需要红砖的家庭可以选择以全价购买。

在东涌镇三稳涌边有一栋35年前的老砖屋。屋主说,当年并不是有了钱就一定可以建造砖屋,还得经过生产队“执筹(抽签)”决定盖房子的顺序因为烧制每批砖的数量有限,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实现全村人的砖屋化,砖屋计划只能逐步进行。因此,村里决定,每个家庭必须缴纳几百块的排队费,然后再根据缴费的先后“执筹”,确定建造砖屋的顺序。

和茅寮、松皮屋的建造技术相比,砖屋就复杂得多。村里有六七个人专门从外地学习了建造砖屋的技术,并成立了工程队,帮村里人建砖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鱼窝头大街部分居民的集体住房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入砖屋的第二个时期。当时砖屋计划已经实行了将近二十年,基本落实房屋砖屋化。然而,随着人口的发展,第一代砖屋已无法承载十几二十年后南沙家庭的人口数量。

在八十年代,南沙人大多每家每户都有两个以上的子女。只有一厅一房的格局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容纳新一代的家庭。

因此,有的家庭开始在主楼的前面多建一间房,让成年的儿子可以有独立的房间,同时也可以让新家庭住在里面,直到他们有能力修建自己的房屋。

有的家庭选择拆旧建新,新建房屋2-3层高,多数为2层半(即第3层只设1间房和上下楼梯间)。

▲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洲村中围红砖屋
▲八十年代的万顷沙水乡民居


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政府停止了砖屋计划,开放了房屋建造,财力殷实的家庭,可以自由选择房屋的格局和样式,建造自己喜欢的房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屋也开始与商品房融合,从前的村落集群渐渐发展成居民小区,周边配套也越来越完善,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住房(左后)与21世纪初兴建的农村住房(右前)
▲现代的南沙住宅小区

家屋的发展也是南沙人民摆脱压迫,实现富足生活的真实写照。从最初的以艇为家,到后来茅寮出现,曾经被称为“水流柴”的人们开始在岸上定居,耕作生息。

再到后来,松皮屋、砖屋,乃至如今的高楼大厦,南沙人的房屋变迁承载着南沙城的沧桑变幻,蕴藏着水乡人民的传统基因与集体记忆。


参考文献:《东涌镇志》、《黄阁镇志》、《珠江街道志》、《万顷沙镇志》、《从沧海桑田到风情水乡——珠江三角洲东涌社会生态变迁研究》、《民国广州的疍民、人力车夫和村落——伍锐麟社会学调查报告集》、《南沙历史文化丛书》

【文献中的南沙】南沙人的家屋变迁(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