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诊断学-常见症状-呕血与便血
(一)呕血
【定义】
1.上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
2.呕血: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排出。
【病因】

※病因常见度排序: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胃癌
【临床特点】
1.胃内储血量250-300ml即可呕出。
2.呕血与黑便

3.呕血颜色

4.失血

5.发热、WBC↑(与感染鉴别:感染有病灶)
(二)便血
【定义】
1.下消化道: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
2.便血:消化道出血经过肛门排出;
3.隐血:少量消化道出血(<5ml/d),肉眼无法看到分辨颜色的改变,需要试验方式方能确定的出血。
【病因】

※病因常见度排序:结肠炎直肠炎>结肠癌直肠癌>痔、肛门疾病
【临床特点】便血:

(三)呕血与便血的诊断思路
1.是否呕血、便血?
1)假性呕血:喉部以上出血直接吐出、咽下后呕出
2)咯血

3)假性黑便:服用铁剂、枸橼酸铋钾、动物血、肝、肉类
2.确定出血部位:
1)上下消化道出血鉴别

※上消化道出血不仅出现呕血、还可以出现便血(也可单发便血,不伴呕血),便血颜色黑色。
※下消化道出血多呈现鲜血或暗红色,为回盲部结肠以下区域病变。离直肠越远,越容易出现黑便。回盲部以下出血不呈黑便,高位下消化道(小肠)出血可呈先黑便。
2)内镜
3.估计出血量:呕血量、便血量;全身症状
4.判断出血是否停止:
1)反复咯血
2)外周循环衰竭,输血无改善
3)红细胞检验指标下降
4)尿量足够时,血尿素氮持续升高
5.确定出血病因:
1)药物:非甾体抗炎药
2)应激:DIC、创伤、感染
3)既往史:溃疡、慢性肝病、痔
6. 伴随症状

7.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内镜检查:出血后24-48h做
3)X线吞钡造影
4)动脉造影:出血>0.5ml/min时做
参考:
物理诊断学(第四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诊断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