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笨鸟医生心得1001话(11)《难经》第48至61难论疾病,学习整理

2023-07-20 22:20 作者:笨鸟医生  | 我要投稿

四篇论疾,故疾者明其理也。从术至道,路在前,重经典,而学其理也。 喜伤肾。

后面就拿心得病而为例子说了不同邪气侵袭心得表现。中风得心病,为肝邪袭心。其色赤。因为肝主色,入肝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肝主色,肝为心邪,故色赤,身热。脉浮大,心也。胁痛,脉弦,肝也。

脾邪入心,因为脾主味儿,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脾为甘。脾为心邪,故喜苦味儿。身热,脉浮大,心也。体重嗜卧,四肢不收,脉缓,脾也。

肺邪入心,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入肺为哭。肺为心邪,谵言妄语。身热,脉浮大,心也。恶寒喘咳,脉涩,肺也。

肾邪入心。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入肾为唾。肾为心邪,故汗出不可止。身热,脉大,心也。小腹痛,足胫寒,脉沉濡,肾也。

凡阴阳脏腑经络之气,虚实相等,正也,偏虚偏实,失其正也,失其正,则为邪矣。此篇越人盖言阴阳脏腑经络之偏虚偏实者也。由偏实也,故内邪得而生;由偏虚也,故外邪得而入。

———————————分界———————————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此难说的问题就用下面一张图概括了:

五行之道,生我者体,其气虚也,居吾之后而来为邪,故曰虚邪。我生者相,气方实也,居我之前而来为邪,故曰实邪。正邪,本经病也。

———————————分界———————————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这里说到了脏腑病的温凉,喜不喜见人的辨别。和第九难有所相同,九难曰:

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有类似的地方,都在说脏为阴,腑为阳的问题。故古人多以阴阳辨脏腑之病,故阴阳者总纲也。

脏病属于阴病,故喜温而不欲见人。那么阴病则寒,而喜对立的温,而为什么却不喜对立的人多(我觉得,人多则阳气盛。)呢?那么对于脏病,属阴而用温热水肯定是有益的,那么对不喜见人的脏病者,应该是多见人好,还是少见人好呢?哪个对他的病情更有利呢?把这个问题留给自己,也留给大家。观看到这里的人,可以留言在下面。

———————————分界———————————

五十二难曰:脏腑发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

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响,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此难还是在讲脏腑病的辨别。而中心亦不离开阴阳。脏为阴,阴主静,故止而不移。腑为阳,阳主动,故上下行流,居住无常也。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分界———————————

五十三难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这里说到所胜相传,传一圈后,一脏再伤而死。相生相传,因为生而无所息,循环无端,故曰生。如下图:

———————————分界———————————

五十四难曰:脏病难治,腑病易治,何谓也?

然:脏病所以难治者,传其所胜也;腑病易治者,传其子也。与七传、间脏同法也。

这一难接着上一难说了七传和间传。脏病难治,因为按七传的传其所胜,传到再传则死。而腑病,按着间传,传其所生,而不至于死。故脏病难治,腑病易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必先实脾”就是讲的脏病之类耳。

五脏者,七神内守,则邪之轻微者不易传。若大邪之入,则神亦失守而病深,故病难治,此所以疾势暴专而传所胜也。腑病者,但卫气守之,为传输传化者,内无神,虽微邪易感,故病易治。

———————————分界———————————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这一难说到积聚的问题。五脏所生,积者,血之所积,发有常处,痛有定处;六腑所生,聚,气之所聚,发无定处,痛无常处。也是在说脏病和腑病,阴阳的问题。

———————————分界———————————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是五积之要法也。

五脏之积,是由所不胜之脏传给自己,当自己传给所胜脏时,所胜脏如果正处于所王季节的时候,就会不受邪,而自己想把邪传回给自己所不胜时,所不胜也不接收此邪气。于是邪气夹在中间,成了积。而五脏之积,各有所表现,故肝积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癒,令人咳逆,二日一发疟很不好好;心积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癒令人烦心,心痛;脾积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癒,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肺积息奔,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癒,令人洒洒恶寒,喘咳,发肺壅;肾积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我们细一看,五脏之积,皆在腹部发病,可见脏腑推拿治疗内科疾病是有一定优势的。在临床上见过奔豚之证,虽医理简单,但理论到临床有很大的距离。而且《内经》《难经》之类经典,对具体疾病的用药很少提及,需要更多系统的理论到具体用药的书籍。

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这里提到伤寒病有五种,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它们发病时的症状和脉象各不相同。而其中讲到的一个重点是,患者阳虚阴盛,用了发汗法,汗出之后,就会痊愈;如用泻下法,则使外邪内陷而造成死亡。若患者阳盛阴虚,用了发汗法,因汗出津竭而死亡,如用下法,就会痊愈。

———————————分界———————————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贵倨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我们又遇到了癫狂这一话题。前面有经脉篇的第二十篇,对比有所论述。狂疾发于阳,故其状皆有余而主动。癫疾发于阴,故其状皆自不足而主静。发于阳为狂,则阳脉俱盛,发于阴为癫,则阴脉俱盛。曾见一狂证患者,如难经所言,患者睡眠少,不感觉饥饿,自以为贤达,自以为尊贵,并时常痴妄地发笑,喜欢玩乐,到处乱跑而不愿意休息。而癫证的患者则相反,开始发作时,患者意志消沉,闷闷不乐,两眼直视,会突然卧倒不动。

———————————分界———————————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这里说到真与厥头、心痛的问题。厥头痛为三阳经受风寒之邪,邪伏留而不去的,叫厥头痛。而真头痛,其病甚,脑尽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有人说:厥者,谓邪从是至彼而为痛;真者,谓邪直居其处而痛甚。凡头心厥痛,多与他病兼见,如其真痛,则单发之病,命悬旦夕,固难为治。

《灵枢》载厥心痛有五种,胃心痛、肾心痛、脾心痛、肝心痛、肺心痛,此皆五脏邪气相干也。

———————————分界———————————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这里提到我们学中医诊断学时的四诊—望闻问切。也就是神圣工巧四个境界。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神色。五脏对应五色。而更有望而知生死,望而知病之轻重者。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灵枢》第四十九篇曰: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黄帝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闻而知之谓之圣,五脏应五音,角徵宫商羽。如下图:

问而知之谓之工。五脏应五味儿,酸苦甘辛咸。《内经》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切而知之谓之巧。五脏应五脉也,弦洪缓浮沉。《难经》第一部分脉法篇对五脏所应脉法都有详细的记载。

———————————分界———————————

第四部分论疾病也到此而结束了,还有两小部分《难经》全篇就要结束了。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家憋的难受,去山上转转,呼吸下新鲜空气。可是现在的草,都是枯草,没有春天的那一派绿景,让人心旷神怡。不过秋冬的枯草也有它的美在里面,各季各色都有它的特色。时间~季节~疾病,2020年如果有时间就研究下五运六气。

笨鸟医生心得1001话(11)《难经》第48至61难论疾病,学习整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