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转衰是因为杨贵妃吗?

01
纵观中国历史,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1912年清王朝结束,2000年里我们经历了十多次的“改朝换代”,其中有不少王朝,是直接或间接因为农民起义覆灭的。
秦末陈胜吴广、东汉黄巾军、唐朝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清末太平天国,还有其他许许多多数不清的,王朝末期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
古代的文人,在谈到这些农民起义的时候,要么怪昏君,要么怪到“昏君”身边的佞臣头上,最后结论都是“上层阶级过于骄奢淫逸,导致下面人民不聊生,百姓纷纷起义,最后导致王朝灭亡。”
只是这样吗?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

如果看不懂,那我具体说说。
看下面这张表。

根据《唐会要·卷84》的记载,“民不聊生”的隋朝末期,我国一共有超过907万户人口,按一户人5个来算,隋朝有至少4500万人。
然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经过连年征战,唐朝建立了,李世民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然而经过“贞观之治”,直到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朝也才只有380万户,又经过百年的发展,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才勉强恢复到隋朝的水平。
那时有多少人口呢?
据《通典》卷七《食货》载,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有9,069,154户,52,880,488人。
又是906万户左右的人。

然而这一到900万户人,立马发生了“安史之乱”,然后又“民不聊生”了,但后来的各种故事,却把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一系列变故,归结于杨贵妃红颜祸水,以及唐玄宗对李林甫的盲目信任。
“红颜祸水”、“酒池肉林”、“佞臣当道”、“培养党羽”、“排斥异己”、“佞臣当道”、“饥荒”、“苛政杂税”、“挨饿”、“赈灾不力”。
遍观中国历史,每逢社会动荡或是王朝更替,总免不了会有这么一个两个大臣,一个两个妃子以及一个昏庸到不像人类的末代皇帝出来背锅。
上千年来,都在说着同样的故事,仿佛整个王朝的覆灭,都是这一个皇帝的错。
——这些人当然有错,但一个朝代的覆灭却不仅仅于此。我放这么多人口数据就是想说,社会之所以动荡,王朝之所以会覆灭,很可能是因为——以当时的土地生产力,已经养不起这么多人口了。
事实上王朝初期也有奸臣,也有红颜,也有自然灾害,也有权力斗争,但这些都不会动摇王朝的根基——这并不只因为建国皇帝更贤明,也因为经过王朝间的种种动荡,大量人口死亡,所以现有耕地能让农民自给自足。
王朝初期,人少耕地多,农民通过种田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过得不错——社会有上升通道,自然百姓安居乐业,没人造反。
而王朝末期,人多耕地少,加上地主豪强大量的土地兼并,农民通过种田无法养活自己了,自然会出现饥荒和流民。
同样的,因为农民种田连自己都养不活了,但维持统治阶级需要的资源却没变少,于是税就显得越来越多,苛政杂税也就显得越来越明显。
如果中间有农民因为活不下去起义了,统治阶级还需要征兵去镇压。这一方面是把年轻劳动力调离生产岗位,于是粮食一定会减产,另一方面要给这些士兵发俸禄,又要收更多的税,于是就更加剧了农民的负担,造成更多人成为流民。
所以回溯历史,我国古代每到250年左右就会发生朝代更替,有人将其称为“250年怪圈”,很多人把这归结于制度的弊端。
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我们耕地开垦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所以每250年,人地矛盾就增长到极限,于是中原大陆就要发生战乱洗牌一次。
死掉很多人,让人口和土地生产力相平衡,于是又是一百年左右的“盛世”。
用韩非子的话来说就是:
“人民众而财富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所以1904年6月《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谈到:
“盖中国之治乱,与人口众寡相比例也。中国之治,非真有求治之道也,徒以人口之寡少耳;中国之乱,亦非有致乱之道也,徒以人口之增加耳”。
我们读史书,看到的大多是帝王将相的故事,我们喜欢火烧赤壁的孙刘联军,喜欢大破苻坚的“淝水之战”,喜欢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喜欢找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的八卦。
但说到底,我们古代的历史,是太平盛世人口增长——人口过多耕地不够——发生战争死很多人——建立新朝代——太平盛世人口增长的过程。
02
知乎上曾经有一个问题。
叫“是善还是恶推动了人类文明”
我最喜欢@曾加在下面的回答:

描述得非常精辟。每一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都能找到影子。
——但无论哪种情况,文明都没有被推动,因为无论他们谁给谁苹果,谁抢谁的苹果,苹果还是只有10个,还是只能让三个人过得不错,最多养活五个人。
所以无论善还是恶都没有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没有让人民过得更好。
真正让人民过得更好的,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第11个苹果。
放在整个中国的尺度上,真正让我们神州大地,可以从西汉的6000万人,成长到明末可以养活近2亿人,再到清末可以养活4亿人,一直到现在,我们有14亿人,但大多数人都不需要挨饿,都能过上小康的生活。
真正让人民吃饱穿暖,过得更好的,靠的不是那些帝王将相,那些政治家的故事,而是这么多年来,藏在中国历史暗面的一条线。
——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是青铜农具、铁制农具的出现,复种轮作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才让我们先秦的祖先得以在神州大地上生存,并逐渐发展出中华民族文化的雏形。
而西汉时期《氾胜之书》把农学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北魏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探讨了农、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则终于把古代的农学研究上升到了一个系统性的地步,同时,从秦汉开始,我们的祖先开始兴修水渠,降低了暴雨和大旱对农业收成的影响——这一切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隋唐出现了牛耕地用的铁犁,自动灌溉用的水车,明清又从国外引入大量经济作物,让我国粮食亩产有了很大提高。
所以明代粮食总产量只有1500亿市斤,但到了清代总产量已经有3013亿市斤,足足可以比明代多养活一倍的人口。

而到了今天,随着科学种地的推广,机械农具的推广,以及各种高产量作物(比如杂交水稻)的推广,中国的全年粮食总产量已经达到6.5亿吨,足以养活我们14亿人口。

正是因为曲辕犁、水车、水渠、杂交水稻的发明,才产生了我们的“第11个苹果”。
同样帮助我们产生第11个苹果的,还有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医学研究,还有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等科技产品的发明。当然,离不开的还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及这些基础学科带来的建筑、造船等科技的发展。
今年,我们国家表彰了8位对中国贡献最大的元勋,分别是这八位英雄。

这其中,有发明杂交水稻,帮助我们喂饱14亿人的袁老。有提取青蒿素,拯救千万生命于水火的屠老。有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负责人孙老,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老,还有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老爷子。
八位最高荣誉奖章获得者,有五位是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足以看出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
而遍观全球,我们之所以能过上今天的生活,也离不开蒸汽革命、电气革命、信息革命带来的大量方便人民的发明。
包括这位:

还有这位:

这些科技发明来源于人民,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最后又服务于人民,真正造福人民。
所以我们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03
中国古代,一个唐太宗时期的普通农民和一个宋徽宗时期的普通农民,虽然差了近400年,但他们的生活大体上是相似的。
事实上无论中外,1000年前的生活和800年前的日常生活不会有太大区别。
但我们现在不一样。
我是1993年出生的,在我长大的这些年,我常常感到我们生活变化快得不真实,我爸爸也经常感叹不真实。
你想,10年前,我们还在用诺基亚,我们甚至还在为手机可以上网感到诧异,电影里还在把“可视电话”当作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安排在富人的家庭里。
但今天我们不但可以用手机上网,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甚至于出门钱包都不用带,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可以从一个小小的微信上搞定。

你再想,20年前,会开汽车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那会儿我家有个长辈买了一辆车学会了驾驶,还可以在亲戚面前耀武扬威炫耀一番。
谁能想到今天长沙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上路,未来可能再也不需要人类驾驶员了:

再往前想一点,50年前的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100多年前的中国最高统治者,还会对火车大惊小怪,用人或者马来拉火车:

纵观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确实是发展得越来越快的。
最早的人类发展,是以万年为单位的,常常数十万年,才能学会一件我们现在看来极其简单得小事。
人类从猿人变成智人,花了上百万年,但从智人到学会自己打磨石器,则只用了数十万年。然后从新石器时代到学会自己种地/放羊/制造武器,只用了几千年。
从此以后,人类学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学习得也越来越快,人类的进步不再以万年为单位,开始以千年/百年/十年为单位,乃至于现在,可能一个新兴领域,每年都会有新的技术,新的突破。
古代可能上百代人才会见证一次的技术革命,我们现在一代人就能见证好几个。
刘慈欣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把人类最近这一百年的飞速发展,称为“技术爆炸”——而这种技术爆炸,给我带来巨大的不真实感。 在之前腾讯新闻做的一个纪录片《明天之前》中,作为国内的纪录片,非常难得地拍了有关未来的东西,它用详实的数据向我们问了有关未来的几个问题:
“人类会永生吗?”
“人类未来会爱上机器人吗?”
它探讨了人类在未来5-10年,所面临的改变与重塑。

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想,既然过去30年,世界改变这么大,中国改变这么大,那再过30年,中国会怎么样,世界会怎么样,科技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会想,我做梦都在想,我想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人类最后究竟能发展成怎样的一个文明——自从我有这个想法后,我就越来越想活长一点,活得再长一点,因为我实在太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