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常青藤本,到常青藤博,坎坷而艰辛的旅途

2023-08-14 13:32 作者:世毕盟留学  | 我要投稿



基本情况:

本科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

本科专业:计算机系

申请专业:计算机系

推荐信:本校教授3封,讲师1封,外校教授1封

GPA:4.01/4.33

论文:1篇顶会共同一作,1篇顶会二作,以及一篇普通会议的一作

去向:UPenn CIS PhD


我的背景


申请意愿

对于PhD申请来说,我认为尽早进行对于科研与专业方向的探索,尽早确立申请的意愿是比较好的选择。这其中原因有三。第一,在科研的道路上,无论是科研成果的积累还是自身能力的进步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在加入一个项目以后,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长期的贡献才能以比较靠前的排名讲论文递交并且发表。在工程项目方面对于一些技术的掌握,比如软件包,源代码等等,以及在理论方面对于基础知识,比如数学理论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第二,推荐信是申请读博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拿到一封好的推荐信同样是需要时间的。在一封好的推荐信中,教授需要据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推荐人的优异,并且往往教授会更愿意给和自己有过长期合作经验的同学,甚至有过合作成果比如论文发表的同学来写强推。第三,申请时无论是文书还是面试都可以看作为自己对于某个方向的当今发展的一个总结和对未来应当如何发展的一个展望,而需要站在所谓的”state of the art”的角度上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还是需要不少的经验与知识积累。这就需要长时间的对某专业方向前沿工作的了解,思考,和反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在完全没有准备好和思考清楚的情况下就要仓促进入申请博士的轨道,而是说如果有这方面的兴趣,不妨尽早接触一些科研的机会以及专业课程。就我本人而言,我用了大一以及大一暑假尝试了不同的方向,如咨询,金融,软件工程等。最终我在第二接触了科研并初步确定了申请博士的意图。在此之后我从一开始广泛的人工智能方向慢慢深入到了比较具体的机器人科研,一步步尝试了自己喜欢以及比喜欢的各种领域以及实验室,当然这一切都归功于我较早的确定了意图,从而得以有时间探索。



课程准备

对于准备PhD时的选课思路,我一直秉持着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就拿我比较熟悉的美本课程安排来说,许多时候学校会推荐我们在上专业课前先上一些基础课,甚至是一些和专业无关的课。例如在哥大本科的计算机系,学校会建议我们上类似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基础构成等基础课,以及艺术,音乐等非专业课。诚然,这些课程对于某些专业方向的同学可能很重要,也不可否认这些课对于计算机整体知识的重要性,而上一下文科等可以让我们受到文化的熏陶。不过就像之前提到的一样,博士申请的赛跑上,尽早开始是十分重要的,而没有上过专业课而掌握专业知识,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很难进入好的实验室中做前沿的科研。所以,我认为正确的策略应当是不惜一切代价提前上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从而能够更早地去“动手干”,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认识,衡量我们的兴趣,铺垫未来申请的道路。就我本人而言,我在大二的一开始意识到想要接触到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一定需要上“人工智能”以及“机器学习”这两门课以后,我绞尽脑汁三番五次地恳求人工智能课的老师把我加进来,最后成为了这门课上的唯一大二学生。最后也正是因为这门课得到了与这门课教授做科研的机会,从而开启了我的科研道路。而很早上完机器学习可以后,让我能很方便的注册更加深的,有些甚至是PhD级别的专业课。而之前提到的那些相对来说比较无关紧要的,我最终选择在大四申请的时候再去上。



科研经历

当确认了意图以及大致方向,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储备的情况下,就可以寻找参与科研的机会了。在一开始的时候,有时很难找到完美的科研机会,或许研究方向并没有那么合适或者工作内容没有非常核心,这些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我认为在一开始的时候假如没有十全十美的机会,不应该放弃已有的机会进行等待,而是先加入已有机会中相对合适的那个。首先,即便这个机会没有那么完美,它也会帮助你了解科研项目的流程和做科研的方法。再有就是,在这个项目中积攒的技能和知识,获得的同学以及教授的人脉,都可以作为下一个更好项目的直接跳板。我的第一份科研机会最终并没有成为我PhD申请的方向,但他却为我打开了哥大其他更好的实验室,更好科研机会的的大门。


在有一定经验之后,选择实验室是要考虑以下几点:研究方向的契合性,主管教授的业界地位,以及实验室的氛围。第一点就不用过多阐述了,这是选择实验室和项目的第一标准。而第二点会在申请的时候起到至关重要的效果,因为这位教授的推荐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申请的成败。如果一名教授是业界闻名的大佬,或者许多人关注的冉冉新星,那么他们的推荐信效果就会非常显著。若是其他学校的教授正巧是他们的“粉丝,”同学,甚至是之前的学生,那么也会大大加分,毕竟是熟人推荐。有的时候,人际关系在PhD申请的时候会起到意向不到的作用。而第三点,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在这个项目上的输出和成果。一个喜欢的氛围,无论是对自己友善的教授还是乐于互相帮助的同学,都会很大程度上加速我们的成长,让我们的研究更快出成果。


我的申请季


推荐信

众所周知,推荐信是申请博士中最重要的因素,却又是最难准备的一个因素。推荐信很重要的原因是,当竞争激烈的项目,申请者的成绩,表化分数等等都大同小异的时候,又无法判断文书以及论文对于学生真是水平到底有多少说服力,教授们往往会更依赖于推荐信。毕竟要招一名为期五年博士对于教授来说是个需要很慎重的决定。而推荐信的准备,则和上述一样,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一些策略。首先在申请之前做科研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此时的推荐这是谁,并且时时刻刻问问自己,他对我的满意程度如何,会写什么样的推荐信。有时,这可以从自己和实验室中其他学生的对比中看得出来,当然有时候也可以自己问。经过世毕盟导师们的准备和辅导,我很有幸成功获得了五位教授的同意得到他们的推荐信,而在他们的出谋划策之下,我将五位导师的推荐信合理的分配到了不同的学校上。最终十分幸运的是宾大的一位教授认识我的一名推荐人,并得到了他的强推,于是决定给我面试并最终录取了我。



文书准备

PhD申请的文书大多需要讲述一个自己科研历程的故事。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对某个学术领域产生了兴趣,之后又做了什么样的努力,现在对于前沿的学术方向的看法是什么?总之,我们需要在文章中不但生动描绘一个打动人的故事,而且从中反映出自己的各种能力,以及对于领域的见解。在文书方面,我特别感谢世毕盟的导师帮我罗列出每个学校的各种要求,以及在我忙于学业与科研的时候催促我不断进行更改,最终写出了一篇我很满意的文章以及一份十分漂亮的简历。我还要感谢我在世毕盟的的专业导师,一名MIT的CS博士,十分细心地回答我对于专业方面的各种问题,并以一名过来人和长者的视角帮我帮过去的经历整合成了一个非常了连贯的故事。从我写的第一稿到最终稿,着实有着非常大的进步和变化,我想没有世毕盟的导师的指点,我或许只能最终递交第一搞的文章。


面试

我觉得世毕盟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我最至关重要的帮助就是在于面试的准备了。当收到面试要求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过了第一轮的筛选,得到了教授面谈的机会。尽管我此前对于此类面试毫无经验,但是在世毕盟老师以及专业导师的帮助下,我准备了一份非常精干并且漂亮的PPT,并且在面试中有着满意的发挥。我尤其感谢世毕盟老师给我提供之前成功人士们的PPT样本,以及制作此类PPT的各种技巧,为对这方面经验教授的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我的专业导师在我面试前一晚沟通的时候,指出了我PPT中很多专业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老师可能问到的刁钻问题。果不其然,第二天教授确实问到了这些问题,以及对于我新修改的专业部分进行了探讨。幸亏了之前一晚的准备。我才能信心十足地回答教授提出的所有问题。



关于世毕盟

最后我想说的是,PhD申请的成功,不但取决于自身的前期准备和努力,而且取决于世毕盟后期的策划以及辅导,两者缺一不可。这一路走来,算是和世毕盟的导师们一起经历了一段坎坷而艰辛的旅途。今年十分不巧,遇到了疫情使得科研,标化考试,学业等等都收到了很大的影响。我非常感激世毕盟老师们对我的耐心,鼓励,和支持,让我最终成功度过了这个难关,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一年拿到了不错的offer!



从常青藤本,到常青藤博,坎坷而艰辛的旅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