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荧屏 | 国宝“何尊”非“和尊”
◎徐宗棠
2023年6月4日,北京卫视播出《最美中轴线第二季》,介绍了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它的前身是元代的司天台,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经在那里工作过。节目中,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齐锐向嘉宾介绍古观象台上的天文仪器。其中一件是郭守敬创制的“正方案”。这个仪器直接决定都城中轴线的画法,相当于最早的表,底下的圆盘是表盘,中间的竖干是表针。齐锐台长介绍,这个仪器与古文字“中”字的字形也有一定的关联。古代中国的“中”字就是画个圆圈,中间一竖,上下各有两条波线,齐台长边写边说:“一个竖线一个圆,还有两笔,这才是真正的在hé尊上,在金文上的中国的中字。这根竖线和这个圆,就是这个仪器。”字幕把“hé尊”打成了“和尊”,错了,应是“何尊”。

何尊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最初由一位陈姓村民在后院附近的土堆里发现,被带回家当成储粮罐使用。后来,陈家因生活拮据,便将这件青铜器卖给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被宝鸡市博物馆的文物人员发现并收购回来,经鉴定发现是一件珍贵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1975年,这件铜尊被选去北京参加一个精品文物展,在展前对其进行修复除锈处理时,文物专家发现尊内底部有12行共计122个铭文。专家通过解读,确定这件文物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代,由一个叫“何”的贵族所造,因而将其命名为“何尊”。这段铭文也涉及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一些文治武功,以及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成周之事,与《尚书》《史记》等文献中的相关记载可互证,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铭文中还有“宅兹中国”四个字,是目前发现的有“中国”两字的最早的文物。这些都说明何尊具有的超凡价值,它也成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何尊现收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可见,何尊的得名与其制造者的名字有关,与和谐、和睦无关,不可写作“和尊”。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8期《追踪荧屏》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