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程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中学化学课程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李硕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2019级)
结合我在教育学课程学到的内容,我认为课程的发展是由我国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它们决定了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进行的实施以及课程的改革发展等。化学课程的开设,基于我国发展化学方面的需要以及对于具备一定化学知识技能人才的需要,基于提升我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它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
化学课程的学习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根据我国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化学课程从小学的社会与科学课程开始铺垫,到中学开始正式接触学习,高中三年进行深度的学习,部分学生可能还会在大学进行更为专业的学习。化学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尤其在当代,化学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化学课程所承担的教育目的以及部分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规律进行同步更新,但是,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发展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其成果的检验亦需要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教师与学生难以快速适应、课程改革未能及时接轨等。
除了以上原因,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化学课程中,应试化倾向严重也是各种问题出现的一个原因。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否定考试制度,在上一章节的作业中我也提到了这是由我国的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但是将化学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应试上是错误的。部分中学教师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了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实行类军事化的课堂管理,以学科内容为中心,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等等手段。应试化倾向的化学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固然是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化学课程得分的手段,但其亦有负面的效果以及影响。
化学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普遍且正常的,作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师,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规避这一些负面的效果,同时我也针对以上的部分问题做出了以下分析以及解决方法。
第一点,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我认为这是化学课程中最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相较于数学、英文等课程,化学之美更容易被察觉,化学课程当中涉及到了很多直观的实验现象,如焰色现象、结晶现象、显色现象等等,这是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其本身所展示出的未知的魅力,对于学生而言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选择直接将学习内容灌输给学生,强调知识的记忆、背诵、练习,缺乏了探究、实验等学生自主分配的环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抑制学生兴趣的课程是得不到学生的喜爱的,甚至会催生学生的厌恶情绪。教师角色应该向着引导者的方向改变,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在《化学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基本素养。如果我作为老师,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我会利用一半时间做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这些实验取材于科教片或者小视频,比如溶液的雪花装结晶、手部着火、有色烟雾等,这些需要我平日里及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亮点;剩余的一半时间,我会以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举例介绍化学对于我们世界的积极意义,介绍自己在大学实验室中的美好记忆(这一点还有待考虑);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会尽可能的将教科书中涉及的实验带学生做一遍或者现场演示一遍;课本上小标签中的内容都会让学生自行翻阅资料了解等。以上措施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觉得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高效率比高强度更加重要,这里我想提一下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也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我的高中老师选择的课程展开方式是带我们看了一个短片,内容是关于溶液中的化学现象的,而在日常教学中,她会将课程中涉及的物质带给我们看,会让学生协助她演示实验操作,条件受限时会搜索相关视频,这些做法让我对于化学课程富有好感,这份好感也支撑着我完成了化学课程的学习,克服了种种困难。
第二点,化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过于强调学术性内容以及学科知识架构,这一问题源于化学课程设置的内容本身。在课程设置中,要遵循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新改版的教材中有所体现,也是当下课程发展的一个趋势所在。我在上一章的作业中也提到了目前的教材在课程内容方面的一些取舍,但是部分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吸引力不足,同时学习难度与理解难度较大,致使学生对于化学提不起学习动力。目前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教科书内容涉及到两本必修与三本选修,结合资料中英国的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我认为其基本框架可以简单总结为综合理科和化学分科,必修强调前者,选修强调后者。这里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实际实施难度非常大,学校为了便于管理,使得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能力不同但学习的内容以及付出的成本是一致的,这势必会导致学习水平的差别。针对这个问题我的高中采取的是分班教学,按照成绩划分班级,却与当下教育公平的课程发展理念相违背。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对于所学内容与现实情况联系的方面往往一笔带过,如果我是教师,在每开一节新课之前,我会在课堂引入部分将所学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内容相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带动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具体案例可以参考王老师上课讲的补铁剂。通过引导性的内容环节,缓解内容本身相对枯燥的情况。
第三点,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这是人才选拔模式下的产物。这个问题我深有感触,因为在我学习的时期,分数论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测验分数可以说是当时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虽然分数已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却依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但落实到实际中往往会陷入分数论。这一问题也导致化学课程出现了重学科成绩,轻素质培养的问题。化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学习、积累的过程,化学课程的掌握情况,体现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否都得到了培养,体现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从学生的角度,分数固然是体现学生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是考试分数意味着一定的偶然性,同时成绩的排名会对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致造成伤害,很多学生可能在化学课程方面付出了很多,自身也有兴趣去学习,但由于一场测验致使对于化学学习失去了自信。过分强调课本内容、学科内容,强调成绩评价,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会淡化化学课程多维目标的完成,很多学生高考结束后学过的内容很快就会遗忘。往大的方面说,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当下化学学科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每次考试得高分的做题家,更应该注重具备丰厚化学知识与卓越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趋势也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品质,提升大众的基础科学素养。如果我是教师,我会重视成绩,如建立日常学习档案记录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记录学生的成绩波动曲线,但不会将成绩排名,即注重纵向排名减少横向对比,我会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结合成绩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此类措施目前也已经在我国小学的一些课程中实施。同时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积累,注重自己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从中的收获,采取延时评价、长期评价结合,具体的评价做法目前我还没有一个好的思路,这里也希望能够向优秀的教师学习经验。
以上则是我目前提出的中学化学课程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在日后的教学活动中肯定会遇到更多问题,借此机会,我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愿意接受、喜欢主动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不断锻炼、提高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