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家庭治疗: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个体的问题

2018-04-04 23:45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家庭治疗和传统的心理咨询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将个体放置到家庭系统(关系)中进行干预。相对于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传统心理咨询流派而言,家庭治疗更注重系统中的动力(家庭中的互动),认为因果是循环的(家庭中的各种现象互为因果,比如,问题孩子被家庭“塑造”,而家庭的平衡也被孩子的“问题”维持着)。

家庭治疗源于临床的心理治疗,诞生在上世界四五十年代。在二战结束后,美国很多家庭都诞生了新的生命,也被称为“婴儿潮”,家庭关系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有控制论、系统论和社会建构主义。

家庭治疗运用了控制论中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概念,正反馈指的是需要改变原有系统的反应(改变),负反馈指的是需要保持或者恢复原有系统的反应(维持、恢复)。家庭通过正负反馈来调整以获得稳定性,但稳定并不意味着家庭关系就是好的。例如,一个20多岁的女人交了一个男朋友,在六个月后才告诉母亲,母亲很生气,母亲认为女儿交男朋友后应当立即告知自己,于是以死威胁女儿,让女儿与男朋友分手(此处是负反馈,母亲通过一些反应催促家庭系统恢复原样——女儿和自己保持亲密,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于原生家庭外建立亲密关系)。而女儿不甘心,但又不能对母亲不管不顾,于是,她选择与男友分手,同时,也决定离开家,不再与母亲居住(此处是正反馈,家庭发生了改变)。在这个例子中,家庭系统最后达成了稳定,但是母女关系其实已经变得非常糟糕了,稳定可并不是很理想的状态。

家庭治疗中的系统论,更多是指将具有问题的个体放置于家庭这个整体中。这一点在18岁或14岁以下的问题孩子的治疗中最为明显:表面上是孩子表现出了问题,可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问题的投射,是父母关系(夫妻关系)不和谐的反映。比如,一个网瘾儿童,看似是这个孩子陷入网络无法自拔,而真相却可能是,该儿童通过沉迷网络拯救父母的婚姻——表现出问题让长期在外不顾家的父亲更关心家中事务,使得父母得以联结。

家庭治疗中,还借鉴了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我们人不是被动地被环境塑造,而是主动地在头脑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治疗的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重新定义行为(主动建构对事件的新解释)而改变家庭对某种问题的反应。例如,母亲“打孩子”,不是不爱孩子,而是没有用适当的方式爱孩子,此外,该母亲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并不是天生就知道“母亲”这一角色应该如何扮演(毕竟不用持证上岗)。接纳父母亦是一个普通人,不仅仅与他们的“父母角色”沟通可以帮助我们迈向整合统一。

 

在家庭治疗中,还提出了家庭生活周期。家庭生活周期指出,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大致的发展阶段,家庭问题则常发生在阶段的变化或中断里,发生在家庭成员对于阶段转换中成员角色转变的不觉知中。

家庭发展阶段大致如下:

独立成人阶段0-20),个体渐渐从家庭中分离出来,发展家庭之外的亲密关系(谈恋爱)。

新婚成家阶段20-25),产生对新家庭的责任感,有了对新家的担当。

养育新人阶段26-30),家庭中,由两人世界变成三人或更多人的世界,拥有了父母的角色。

子女成长阶段31-44),子女不断长大,而自身也需要为上一辈人(父母)操劳,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境。

家庭空巢阶段45-60),子女纷纷离开家,自己需要和子女建立成年人的人际关系(不能再过多地沿用过去的亲子关系),在子女出生之前未解决的婚姻问题容易爆发(子女的出生和成长将原本存在的矛盾掩盖了,一些父母甚至会“为了孩子”而维系几乎无益的婚姻)。

夕阳晚景阶段60-),此时,代际角色转换。

注:括号中的年龄段和现实情况会有一定的差距。


家庭治疗:从家庭系统的角度看个体的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