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阶试炼】 我的朋友Hamilton

你能想象自己的葬礼吗?
谁会出席哀悼?他们又会作何举止?如何对你盖棺定论?
在商学院入学的第一周,笔者就在一次课堂练习中进行了上述的冥想训练…这项练习自然是有一定的初衷——想提醒我们人类是社会动物,需要珍视互相间的关系,得“学会做人”;然而,笔者心路历程却跑偏了,满脑子都是音乐剧Hamilton中的那首“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谁活着、谁死去了、谁将你的故事传唱)”~

这部音乐剧讲述的是美国萧何——华盛顿的首席幕僚、财政体系创立者、联邦制度奠基人——Alexandar Hamilton的传奇一生,而笔者愿意称他为自己的朋友。

其实,单纯从“友谊”的角度来说,Hamilton的后半生似乎是很失败的:曾经的好友一个个背道而驰,有的成为了对方党派的骨干,有的直接在决斗中置他与死地…以至于最后的盖棺定论,基本上是由政敌主导的;他也由于没有当过美国总统,渐渐被美国人民淡忘,甚至其在美元上的头像差点就被拿下!


但是,他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无论对手多么不情愿,后人多么健忘,最终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贡献。哪怕他创立的党派早已不复存在,哪怕他的事迹一度只限于历史迷的小圈子,他留下的遗产(legacy)依旧散发光芒,仿佛跨越了时空,在等待着知音…

那么Hamilton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笔者看来,虽然他在美国建国中起到了萧何的作用,其为人却更接近项羽。当然,他并不能“力拔山兮气盖世”,却有着北美数一数二的头脑和恃才傲物的秉性。在性格上,他也是喜欢马不停蹄的永不满足,以至于其主题歌曲就是叫Nonstop(停不下来)。在处事上,他直来直去的风格颇有“勇战派”战神破釜沉舟的气概,而“首都换银行”的奇谋又堪比无双霸王彭城奔袭的绝妙。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英雄气短,甚至勇于牺牲自己的名节以保全自己设计的财政体系。哪怕是四面楚歌,他依旧战斗到底!还有幸拥有一个好妻子,能将他与同伴的事迹默默传承下去…

笔者感觉,学校其实是想把我们培养成他的反面,Aaron Burr那样的“高情商”之人——他是一个奥巴马式的典型政客,其格言是“talk less, smile more (少表态、多微笑)”,仿佛跟谁都能谈笑风生…我们当然希望在人生中能够左右逢源,但是如果没有立场,没有气节的话,又何以立身呢?
所以说,笔者宁愿和Hamilton这样的人做朋友,哪怕我们道不同,只得亦敌亦友...君子和而不同,朋而不党——真正的友谊与其说是Hamilton和Burr这样的相爱相杀,不如像是Hamilton和麦迪逊(美国第四任总统)那样,既能统一战线合著《联邦党人文集》(据说两人曾经亲密无间,写的部分难分你我);又能分属两党,为了各自的立场明算账!

笔者认为,友谊最重要的是神交——哪怕双方身处不同时空,身份族裔各异。比方说,音乐剧的创作者林叔(Lin-Manuel Mirand),毫无疑问就是Hamilton的知己!是他,在偶然的机缘下发掘了Hamilton的故事,并把它做成了无与伦比的音乐剧——虽然林叔主要用移民和少数族裔表述美国白人国父们的故事,但他无疑抓住了Hamilton的精神内核,并将之在新的时代,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对于Hamilton和他一手奠基的美国体制,笔者自然也不是完全赞同,但仍希望和他为友,哪怕各方面相形见拙,恐怕只得自讨没趣…而经过了这一番探索,笔者仿佛也看到了想象自己葬礼的另一层意义——能给我们盖棺定论的,固然是旁人,却不一定是那些所谓的亲友。因为我们的人生价值,虽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人的认可,但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我们实质做出的贡献。哪怕一时不被世人理解,后人何尝又不会出现知己?

所以说,是成为一个好好先生,抛弃风骨只为维系好人际世俗;还是如魏武一样大胆挥鞭,等待一个“越千年”的共鸣?想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抉择——而笔者也有了自己的答案:至今思Hamilton,不肯satisfied...

心血来潮,谨以此半命题作文作为参加B站的活动~
关于该音乐剧的更多内容,请见之前的Rep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