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的齐国大夫卿族势力越来越大,最终架空了国君
春秋时期的姜姓齐国到了后期,卿族势力壮大,而国君逐渐被架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齐庄公与崔杼的夫人通奸,崔杼弑君后来立了齐景公,齐景公一上位就任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掌管国政。此时崔氏、庆封氏家族势力最大,权倾朝野。其他卿族中还有国氏、高氏、鲍氏、栾氏、田氏等家族很有实力,国君已无力驾驭这些卿族势力了。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00多年间各卿族争斗激烈,最后田氏胜出独揽齐国国政,姜姓齐国名存实亡,到了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齐君,田氏最终取代姜姓,沿用齐国国号。这一步一步是如何演变的呢?
公元前547年此时崔氏和庆封氏共同执掌国政,而崔杼最有权势,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庆封早就对崔杼有了意见,一直想除掉崔氏。崔杼有两个儿子崔成和崔强,他们的母亲去世,崔杼又娶了个郭氏女子,生下了崔明。郭氏女子一直想排挤崔成和崔强哥俩,最后以崔成有错得到严惩而立明为太子,后来崔成心灰意冷要求去崔氏的祭祀之地居住也没有得到批准,崔成、崔强兄弟俩这下子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崔氏的仇敌庆封,接下来这哥俩就把郭氏的人全杀了,崔杼很愤怒认为这俩儿子要造反,也请求庆封救援,庆封认为消灭崔氏的机会来了,他趁乱杀掉崔成、崔强,崔杼后来无家可归也自杀了,至此崔氏灭亡,庆封独揽大权。
庆封掌握国政后越发腐化,经常出去游猎,不理政事。就连他的儿子庆舍因不满他的行为与他也有了很深的矛盾。公元前545年,庆舍派兵包围了庆封,田氏、鲍氏、高氏、栾氏四大家族一起攻破了庆封的家,庆封出去游玩回来无家可归逃往了鲁国,后又逃到了吴国。国氏、高氏渐渐得到重用。
公元前490年也就是齐景公58年,齐景公病重,命令国惠子和高昭子立幼子荼为太子,为了顺利完成君位交接把其他公子都放逐到莱地。这一年齐景公去世,荼继位国君,是为晏孺子。此时国氏和高氏执掌齐国国政。田氏的实力也逐渐崭露头角,田乞一面假装侍奉高氏、国氏,并向他们说下面的大夫不满二氏的执政将要谋反,另一面又与下面的大夫们说国氏、高氏残忍而不能坐以待毙,这样一来田乞两面煽风点火,一场血腥风雨在所难免,最后田乞联合鲍氏以及大夫一起攻打高昭子,高昭子听到消息后立即联合国惠子救援国君晏孺子,最后晏孺子兵败,田乞派人一路追讨,国惠子逃到莒国,田乞返回齐国把高昭子杀了。至此田乞联合众大夫打败了国氏、高氏,驱逐了国君晏孺子,田乞另立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虽然鲍氏有点意见迫于田氏的压力也只好答应。到了这时候卿族中仅剩田氏和鲍氏实力强大掌握国政,但是鲍氏实际上没有实力与田氏抗衡了。
从齐景公元年开始到晏孺子再到齐悼公,各卿族相互争斗,轮流掌管国政,从崔杼到庆封,从庆封到高氏、国氏,从高氏、国氏再到田氏、鲍氏一步一步的演进,原来的卿族逐渐被削弱或清除,到悼公元年田氏真正成为了卿族的老大。从卿族的相互争斗以及田氏逐渐走强的过程,给我的体会是:领导无能,下属必乱。这一时期齐国国君已无实权,权力被卿族势力所把持,但是各卿族势力相对均衡,因此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这样谁还会想起齐国的整体利益呢?都在为一己之私斗来斗去,整个齐国不乱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