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劫: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如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依然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疫情之下,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各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斗争日趋激烈,不少发展中国家因基础较差而陷入了混乱与动荡之中,不少人的生命健康也因疫情而受到威胁,而这情景在380年前的明朝末年也曾出现,这就是电影《大明劫》的创作背景。
电影以1642年——大明王朝崇祯15年为背景,当时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全国笼罩瘟疫的恐怖阴影下。同时,明朝江山内忧外患,外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和满清的入侵,内有全国瘟疫横行。崇祯皇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关在死牢内的孙传庭将军释放出来,带兵攻打李自成。可是全国瘟疫横行,身强力壮的士兵纷纷病倒,几天就不治身亡。军营里面的运尸车一趟一趟的将将士们的尸体运走。江湖游医吴又可临危受命,大胆提出对《伤寒论》的质疑,提出自创一套的祛病方法,创立《瘟疫论》。然而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医治的程度,即使有再优秀的将领,再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无法挽回大明帝国的去势!真可谓大明劫,劫数难逃啊!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对现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启示,尽管我国现在通过庞大的医疗资源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努力,以及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逐步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但鉴于疫情已经全球蔓延,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新增病例连续增加,不少人会因收入差距悬殊而无法打到新冠疫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疫苗分配上也会产生种种差别对待,可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影响远比明朝时期的瘟疫还要深远。
明朝,作为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368年建立,随着朱元璋驱逐蒙元势力完成全国(仅指关内)统一,而后经历前期的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夺权后的一系列政策,加上北伐蒙古、东收女真、南征安南(越南),开创政治鼎盛、万国来朝的永乐盛世局面,明朝此时达到实力巅峰。明仁宗和明宣宗两位皇帝在政治上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让明朝延续了永乐盛世的辉煌。但明英宗时期经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开始由盛转衰。嘉靖皇帝时期外部受到日本倭寇袭扰、北方蒙古连年入侵(庚戌之变)、葡萄牙人占领澳门,内部因其崇道不理朝政,奸臣当道,政治昏庸无能,军事荒废,国家危机初显,但由于嘉靖皇帝始终牢牢把握大局,时刻控制着文官集团,防止其做大,加上徐阶、戚继光等人的付出,才没有发生较大的混乱和动荡,而隆庆帝虽有开关和放松海禁等措施,却因在位时短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万历帝虽然历史上尤其是史书(其实《明史》是清朝编写的)里的口碑不佳,也确实犯过不少错误,但从其万历三大征(宁夏之战、万历朝鲜战争、播州之战)等军事行动、万历中兴以及对朝政的把控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尽管因用人不当导致的萨尔浒大败让明朝失去了主动权和进攻权,但事后万历帝力排众议选择熊廷弼镇守辽东并且至死都支持熊廷弼上可以看出他其实不昏庸和无能。真正让明朝陷入万劫不复的状态恰恰是万历帝死后,他死后,朝政混乱,党群纷争不断,辽东局势顿时恶化,沈阳、辽阳等辽东重镇失守,尽管明熹宗在位期间明朝在辽西取得了宁锦大战的胜利,并且大力拨款用于军事,提拔魏忠贤等来短暂压制文官的势力,却不能改变明朝在关外的被动局面,崇祯皇帝即位后,农民起义爆发,全国范围瘟疫爆发,袁崇焕等忠臣也被其赐死,明军在松锦大战的惨败让明朝从此丢掉了关外,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朝内文官集团日益膨胀,连皇帝都不能控制了,政治极度腐朽不堪,正如《大明劫》所说的大明江山的腐朽已到了不可医治的程度,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当崇祯皇帝在北京郊外的煤山自尽殉国时,或许是他身为天子的唯一选择。而明朝的灭亡,加上1644年满清入关,华夏大地被满清统治的阴霾笼罩,汉族也由此深受屈辱,直到1912年才完成推翻封建王朝的任务。
影片中,有一句对话值得深思——孙传庭:“你觉得,我大明朝气数已尽了么?”吴又可:“自古王朝,始兴终乱,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剂猛药可以医治。”的确,1642年的明朝已经是风中残烛,已经根本无力回天了,面对开封战事,崇祯帝连连催促孙传庭南下解开封之围,但军营中依旧有百十病号。大军不能把他们带走,也不能留人照看,当地无力供养。于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就到来了:烧杀。吴又可眼看自己的医治即将成功,却换来这样一个结果,欲哭无泪。孙传庭说:要知轻重。吴又可说:我是一个不知轻重的人。也许对医者来说,人命确实是无法以轻重衡量的,但对一个封建王朝来说,可以。明朝,也就这样把自己作死了。
补充一些历史知识,1642年,孙传庭赴潼关编练部队,以解开封之围,但禁不住崇祯帝催促,仓促出兵,于郏县被李自成大败,退回潼关,这时崇祯帝又再加孙传庭兵部尚书衔,要求其再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适时孙传庭刚逢大败,手中有大量新兵,作战经验不足,实不宜出战,但深知明王朝内部争斗和腐败的孙传庭却说道:“大丈夫岂能再度对狱吏乎!”再次兵出潼关,柿园之役战死沙场。让人不禁想起几年前的松锦之战,洪承畴、吴三桂步步为营,本已有扭转局面之势,然而崇祯帝催促速战速决,使这场最后的明清大决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在历史上,萨尔浒大战中杨镐因万历帝和文官的百般催促下令4路大军并进,结果因兵力分散、各路军没有有效配合导致三路丧师,最终招致萨尔浒大败。历史这东西,真是惊人的相似与讽刺,或许崇祯帝并非无能,只是运气和能力让他无力回天,更重要的是时代背景让他已无法作为,毕竟明朝已经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描述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每个人身处在一个时代中,既能享受这个时代所带来的红利,也要面对这个时代所隐藏的隐患。在面对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时,不妨回过头来回顾一下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方能更好在时代的潮流中寻找前进的道路。
以上仅为自己观看《大明劫》的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