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022秋 上交大 郑益慧主讲(模拟电路/模电 )上

2023-07-28 02:06 作者:怯默吾声  | 我要投稿

从P51,共射放大电路回顾开始看。

分析上面的电路。

首先介绍了静态工作点Q点,包含输入电压,输入电流,输出电压,输出电流。

使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伏安特性曲线和输出端电压和电流的关系,可以在输出输出端找到一个交点。这个交点满足伏案曲线和环境条件,就用图像法得到了Q点。

然后应用输入电压,根据伏安曲线,最后得到了输出电压。

可以简单完全理解整个放大流程,和电压放大与原件参数的关系。

-----------------------------------------------

线性等效

首先抽象出 rbe,这个就是根据上面Q点附近输入线性部分的,电压和输入电流的比值。

注意到,这里直接把坐标原点放在Q点,才能得到,不然rbe很难作为直线。

think:这个是很合理的,尤其是在使用标准放大电路之后,实际的电路输入小信号时,输入的小信号本身不用考虑偏压,电路就是工作在Q点附近的,这时在这个小信号看来,电阻确实就是rbe

这样输入在Q点附近的伏安曲线的斜率的倒数就是rbe。这样输入电阻等效于rbe。这是第一个线性等效。

整个过程认为电容足够大,这时可以看作对交流短路。

第二个线性等效,是等效ice在放大区是平的,这样ice就和Uce无关,只是Δib的β倍。这是第二个线性等效。

------------------------------------------------

这样整个电路就简化为

输入一个rbe电路,输出为βΔib的电流控制电流源。前提别忘了,交流小信号输入时。

think:三极管是一个电流源,这个特性其实很好用。

------------------------------------------------

分析动态部分,为了让直流电压为0,其实就是让所有直流源的的电压是0。

这里用的就是叠加思想,先保留直流源,交流源是0,求出静态工作点。再直流源置0,交流源工作在静态工作点上,求出动态信号。最后的总信号是直流信号加动态信号。

think:其实由于去耦电容的存在,都不用叠加,静态工作点求出来,就是看直流电路的意义。

动态电路分析,就是用上面那个简化模型来分析。这里,之前的静态分析就用上了。分析静态确定了q点,进而确定了rbe。

--------------------------------------------------

整体步骤:

1,分析直流通路,确定q点,进而确定rbe。

2,分析交流通路,就是先把所有直流源置0,耦合电容看作短路。

3,三极管用等效电路取代。就得到了完全由线性原件构成的交流电路。

4,求解线性电路。

----------------------------------------------------------

先不管rbe怎么知道。假设rbe已经知道,来分析交流通路

vcc置0,电容相当于短路。

然后进一步转化,翻下来。

然后转化成微变等效电路。


对这个电路,求Ui,Uo的关系,就很简单。

电压放大关系,Au=Uo/Ui

分析,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可以知道

但是,大多数时候,外面是需要接负载的。

所以,就成了

Rc就会变成Rc//RL。Ic一部分电流被RL分走,Rc电压下降,所以Uo下降。

(视频使用图解法讲)

------------------------------------------------

简化H参数,主要就是考虑Uce的变化对Ube电压和Ic电压的影响,可以模拟为,流控电流源并联一个大电阻,在Ube串联一个很小的压控电压源。

-----------------------------------------------

现在分析rbe怎么求

分析rbe的构成,背景不管,rbb‘是基区体电阻,re’是发射区体电阻,rb‘e’是PN节电阻。

基区很薄,参杂低,所以rbb‘较大,从几十到几百,一般三极管手册能查到。

发射区大,参杂高,所以re’比较小,几欧姆,一般忽略不计。

这时,rbe = rbb’+rb’e’。

************下面这一部分讲rbe,逻辑上用不上

这里注意到,在上面的图中,rbe是由定义得到的。

而其中的Ube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在rb'e‘上跑过的电流是ie,但电压总是串联的,Ube就是Ubb’到Ub‘e,所以Ube的式子如上。

****************************

现在进一步来看rb’e‘,这是pn结,其特性曲线就是

pn结的方程就是图中的

这是一个固定的式子,其中UT是一个温度当量,室温下是26mV。

实际流过b’e‘的电流就是在静态工作点Ieq附近震荡,所以rb'e’就是这点的斜率的倒数。

这样,就可以由静态工作点的Ieq这确定这点的rb‘e'。

实际结果就是rb'e' = UT/Ieq,于是有:

think:就是对iE曲线求导,然后取Ieq点的指,然后取倒数。

温度影响UT,工作点影响Ieq。

而另外rbb'一般取200或者300欧姆,不同书给的不一样。就得到了书上式子2-12.

最终只需要知道静态工作点的IE,就可以知道rbe。

----------------------------------------------

现在进行共射电路的最后工作,求电压放大系数Au,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

已知β,Vcc,Ubeq,rbb‘(可以按200欧姆算),

UT=26mV

整体流程:

1,直流通路求Q点。

2,由Q点推出rbe

rbe = rbb’+(1+β)UT/Ieq

其中,(1+β)UT/req就是发射结的等效电阻。

3,h参数等效电路

(1)交流通路

(2)等效T

这是交流的等效电路

Rb,Rc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上面都讲过了。

4,求参数

也是在上面有讲

---------------------------------------

Ri=Ui/Ii (这里往下都是相量,意思是包括相位)

think:这里没讲清除吧?应该就是Rb//rbe

然后是Ro,当输出电阻大的时候,输出部分接近电流源,输出电阻小的时候,输出部分接近电压源。

求输出电阻,就是在部分,也就是图上打叉的部分给一个电压,看流过的电流。

Uo/Io就是输出电阻。

戴维南定理要求,求输出电阻时,需要把内部所有独立电源置0。所以Ui是0,进而电流源也是0,所以Ro就是Rc。

--------------------------------------------------------

三极管混合参数h参数的含义:

h12,h21,h11,h22

感觉用到的很少。

--------------------------------------------------------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1,Q点变化的原因

(1)温度,(2)电源 (3)原件老化

温度影响最大,而且最难克服

2,稳定的技术路线

温度上升,ube的开启电压下降,Ib电流增加。Ic相应增加,超过Ic能提供的极限,产生削顶。

目标就是产生相反的变化。

而现在需要一种方法,在温度上升时,降低Ib,可以通过降低Ube来实现。

可以通过Ic影响Ube,Ic上升Ube下降,Ic下降Ube上升,就好了。

Ube是Ub和Ue之间的电压,所以可以在发射极加电阻,Ic上升,Ue的电压就会被电阻抬高,Ube就会下降。

e和Rc对Ic的影响差不多相同,所以可以认为是从Rc中取一部分放到Re里。

温度上升-> Ib上升-> Ic上升-> Ie上升->Ue上升->Ube下降 -> Ib下降

注意到:Ue上升->Ube下降的逻辑中,假设是Ub不变,但是实际上Ub在这里还是会变的,因为。所以可以进一步,尽量让Ub不变。Ub的变化是由Ib引起的,如果让Ib在流过Rb的电流中的份额减小,Ib对Rb上电压的变化影响也会减小。

可以通过分流来实现:

让Ib2通过的电流远远大于Ib,这样就可以减小Ib的变化对Ub电压的影响。

-------------------------------------------------

分析Q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电容先短路,然后Vcc接地。

Ui是纯交流小信号,已经工作在Q点。即便是在负半周也能被放大。

进一步,线性近似

注意到,这里Ic,Ib都会流过Re

(书上Re丢了,好像是错了。学完发现没错,书上是加了电容后的效果)

带上负载

Au = Uo/Ui

这个式子,比较难想清楚,但是还是能想清楚的,需要仔细考虑。

这里注意到,Re很大的时候,这个电路,分母会变很大,甚至Au不再大于1。会发现,虽然直流里,Re越大Q越稳定,但是在动态电路里,Re太大,会让电路几乎失去了电压放大能力,抑制动态电压放大的效果。

怎么办!可以在Re上并联一个电容,这样并联的整体,对于交流就是导线,对于直流就是Rc,非常的巧妙。

最终:

但是注意,大电容很难集成,所以在集成电路中,没法这么干,就要面临Re大小的取舍。

实际上有一个电路,可以不用电容,还实现比阻容耦合更好的效果,就是差分放大电路。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从交流通路来看,前面都是公用发射极,即便是上面的电路,在发射极有电阻。在交流通路来看依然是发射极接公共端。

共射:

共射就是基极输入,发射极输出,那么集电极就没用。在交流通路来看,直流电源短路,那么就等于集电极接地,即公共端。

实际使用,还是需要耦合来确保工作在静态工作点的,可能电路是这样。

和共射的区别就是输出端的位置变了。

1,先分析直流,求Ieq,再求rbe (有点难度)

2,分析交流。

做交流通路:

这里反转了CE,为了好看。

还是按照之前三极管的等效电路,有:

且电流方向也和之前一样。

Au=Uo/Ui

流过e的电流是(1+β)Ib

所以Uo很好求:(1+β)Ib*Re//RL

Ui怎么求呢?

注意到,电流源两端电压就是Uo,加上Ube就是Ui了(因为电流rbe方向,过电阻时,电流方向从电压高处指向电流低处)

(1+β)Ib*Re//RL+Ib*Rbe

约掉Ib,显然总是小于1。但是(1+β)Ib*Re//RL很大,所以又接近于1。所以

Au约等于1,同相同大小。

共集放大电路也叫做射集输出器,或者射集跟随器。因为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基本相同。

但是输出电流是Ie, 得到了放大(1+β)倍。

所以功率也得到放大。这就很好。

-------------------------------------------

输入输出电阻,都是通过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的关系来求。

其中在输入电流部分,ib都输入进rbe

可以求得

输入电阻如上式,这个是

x处向里看的电阻,

think:实际输入电阻在Ui处,因该要并联Rb。

输出电阻,把直流电源短路,输出电压就是rbe两端电压。而这个电压等于

这里i就是Ie,再除以输出电流Ie得到输出电阻。必须并连上Re,因为Ie输出时要被Re上的电流分流。

所以输出电阻很小,这就是共集放大电路,电压不变而电流增大的原因。同时确保了功率很大。

-----------------------------------------------------

公基放大电路:

基极作为公共集接地,所以无法输入信号。

显然,信号是从基极流向发射极,从而导致Ube变化,进而导致Ibe,并被放大。

那么发射极E的电压变化,同样可以改变Ube,这样同样可以影响电流,并被进一步放大。

这就是共基极放大电路的模型,两个电源,为了满足发射极正偏,集电极反偏的要求。

考虑交流通路,简化


Ubeq,β,rbb’都是已知的,求rbe,求Au,Ri,Ro

这里,留作思考。

共基放大电路,频率响应很好。

三种电路特点,应用,都自己思考。

-------------------------------------------------

复合管,有很多种,但是千万要注意,设计时必须有合理的通路。

上面等效的管,指的是偏置要求,都是和钱敏的主管相同。

如果是

就不行,导致两个不能一起工作。

还有基本原则是,前面管子的发射集或者集电极,接后面的基极,才能实现双重放大。

其他也有共集共基,共射共基复合,实现优势互补。

----------------------------------------------

共源放大电路是mos管放大电路,PASS

集成电路中,电容不好集成,无法阻容耦合,只能直接耦合,

另外例如温度传感器,变化频率非常低,也不好用阻容耦合或者变压器耦合。

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前面讨论过,主要是温度。

差分放大电路

组成:

这是静态工作点稳定的放大电路。

注意,偏置是通过额外的直流电源提供的。Re用来实现负反馈,稳定工作点。

但是Re不能太大,否则没有放大作用了,所以输出还是不够稳定。

引入一个电源,和温漂同步变化。温漂导致输出增加,这个电源的电压也增加。输出是他们插值,就可以不变。

是显然这样的电源很难做出来。

以做个镜像对称电路,和他一起飘。尤其对于集成电路,两个三极管距离很近,温度就差不多,而且工艺也一样,就会温漂完全相同。

但是如果两个信号源也一样,那么放大后的差值就始终是0,所以输入也必须反相,一个高一个就低,这叫做差模信号。类似的如果同高同低叫做共模信号。

最后,再进行一步改进,Re共用,这样Re会流过两方的电流,所以Re的电压上升也会变成两倍。于是负反馈也会变成两倍。而且在动态电路中,Re会消失,后面会看到。

这里,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串联很讨厌,让交流电源另一端接地。为了保证三极管依然工作,让发射极电压为负电压。

****放大电路。

分析直流通路:

直流通路,交流电部分直接置0,接地。

那么U11就是0,且Re,Ube,Rb上电压之和为Vee。

2Ie*Re + Ube +Rb*Ib = Vee

Ie有是(1+β)Ib ,所以Ib可以求出。(这里Ube就可以简单看成0.7)

-----------------------------------------------

共模信号抑制,

从这输出,两个边输出同增同减。

单边电路看交流通路

就有

Ib被约掉。这就是共模放大倍数。如果Re大于Rc1就会是对共模信号的抑制。

---------------------------------------

差模信号

中间接地,在任意一个瞬间

由于差模信号,Ib1和Ib2刚好相反,所以Ie1和Ie2,刚好相反,一个流入,一个流出,所以Re上就没有电流,所以Re上就没有交流压降。另外,交流下,直流电源都置0,所以Vee,E点,都是0电位。Re等于消失了。

对于交流通路,就是这样。

掰过来,就成了酱紫

接地点相连。

最后就是这样的左输入,右输出。

差模放大倍数Ad=ΔUod/ΔUid

负载在差分输出线上,就相当于中间接地。所以相当于两个输出各负载一半。就有

注意到E点就是地了。

----------------------------------------------

上面是双端输入,双端输出,还有其他三种接法。

差分放大电路的线性区比较小,输入电压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导致输出电压饱和。

这个线性区还是可以改进的。

think:这同时也就限制了输入电压。

1,双入单出:

双入双出没有共模输出。

这里RL就是输出负载。差分放大电路并不是一定要双端输出才有用。

单端输出就可以很好的抑制共模信号了,Re做大就可以抑制共模。

这是单端输出的等效电路。

2,单入双出

3,单入单出

注意到,这里Ui是单端接地的,同时右侧Rb也是接地的,所以确实是单端输入。

实际就等效于

左侧是Ui,也就是-Ui/2 - Ui/2

右侧接地,为0,也就是-Ui/2 + Ui/2。

所以就等于双入双出的共模加差模。

共模在双出时被抵消,所以就剩下和双入双出一样的差模输出。

同样,单入单出,就和双入单出一样。

-----------------------------------------------

刚才说,Re是愈大,对共模抑制越强。但是又不能短,甚至不能很大,因为他在CE线路上,实际上决定了CE线路能通过的最大电流。太大时,CE的饱和电流就很低。

考虑电流元,电阻很大,同时又有电流供电能力。电流源不太好做出来,但是可以模拟出电流源的性质。满足这个性质就是电阻很大。

现在我们用三极管做了一个电流源,放在Re的位置。

Ie3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值,和上面基本没关系。

下面的Rce是一个很大的值,因为Vc变化时,Ic变化很小。

这样既满足了大的Re,又满足了可以有一个电流。

----------------------------------------------------

输出:

我想输出内阻比较小,需要射集输出器。但是有问题,放大输出其实有好几种。

甲类输出效率很低,没有放大信号时,所有功率都用来发热。有放大时,效率还高一点。最高效率也就50%。

乙类,一半时间导通。可以提高到接近80%。

但是波形会变形。怎么实现既可提高效率,又可以波形不变。

就可以使用互补的思想,负半周期用另一套电路放大。

正半周用上面导通放大,负半周用下面导通放大。

但是有死区,在0点附近会失真。

所以正负半周都要加压,实现一个甲乙类的放大。

这是一种思路。Ui的电源压就被二极管锁死。

这是另一种思路。

如果I1 和I2远远大于Ib。那么可以认为I1=I2。这时,b1,b2的电压是(R3+R4)/R4。

R4又是Ube所以,b1,b2两端电压是Ube的倍数。这个调节就非常的方便。

----------------------------------------------

这里是上面的发展,注意到后面的复合放大电路是发射极输出,所以是射集跟随器,为的是让负载不影响放大倍数。

--------------------------------------------

最左边是一个双入单出的放大电路。

到T3,T4是一个达林顿管,而在这个复合管Rc处,是一个电流源,所以电阻非常大。这样对于电压来说,电压的放大倍数就非常的大。

然后输出给T5可调放大,最后射集跟随,减小输出电阻。

这个放大电路,整体效果就很好。输入电阻很大,输出电阻很小,放大倍数极大,受环境影响极小。

-------------------------------------------------

集成运算放大器

可以实现模拟信号的加减乘除,可以实现微分积分,可以实现滤波,波形变换,波形生成。几乎无所不能。

实际上就是一个方法倍数非常高的放大电路。这样一个电路可以用来做什么?

贝尔公司遇到的难题,就是放大倍数被温度的影响。进而考虑用无源器件来决定放大倍数。

这里就想到了负反馈来实现放大,无源器件决定放大倍数Af。但是前提是设计一个放大倍数非常大的放大器。

最开始是用电子管做的,直到1965年,仙童公司做出了一个商业应用成功的集成运算放大器μA709,当然只是成功应用了,其实还有很多缺点,需要补偿,而且不是很稳定,直到下一代产品μA741问世,到现在还在用。

------------------------------------------------------

概述:

高增益,温度稳定性高,输出能力强,输入电阻大。

一般设计为这样的结构

第一级很重要,一旦受到干扰,温漂,这些信号都会在后级被放大。

最好的显然是差分放大电路,所以可以看到第一级有两个输入。

中间需要比较大的放大倍数,所以用共射放大电路。为了放大倍数很大,Rc越大越好。

输出功率已经比较大,采用甲类放大,就会导致发热很高。所以采用甲乙类,在正负半周期分别放大,实现互补输出,即在正负半周期用两个射极输出器实现互补输出。

偏置电路是在电路中让三极管或者MOS管工作在正向放大状态下的一个直流电源。在集成运放中设计的时候很讲究。

希望Rc大,Re大,但是实际电压又不能很大。所以干脆用电流源。

这里就先来重点讨论一下电流源如何构成。

1,集成运放的结构特点

不适合用电容,等等。

2,运放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3,电压传输特性

即Uo和Up-Un的关系。

所以实际增益区很窄,很容易饱和。

think:这个电路就比较适合用来做机器学习中的sigmoid函数。或者tanh函数。

1,线性工作区,Uo = Aod(Up-Un)

Aod是差模开环放大倍数,非常大。几乎就是Up>Un时,正向饱和。Un>Up时,反向饱和。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如果真的这个运放工作在线性工作区了,那说明Up约等于Un。

能让运放工作在线性放大区的方法就是加入负反馈。所以加入负反馈,让电路工作在线性放大区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就是Up约等于Un。而且可以看出Aod越大,Up,Un越是相等。

这个Up约等于Un在后面称之为虚短。

2,非线性工作区

可以用作电压比较器,很简单的判断Up,Un谁大。Up大输出正电压,Un大输出负电压。

think:可以用来制作太阳能跟随电路。

3,输入电阻非常大

Up和Un可以近似没有电流,这又称之为虚断。

注意,虚断始终存在,因为输入电阻就是很大。而虚短的前提是运放工作在线性放大区。

----------------------------------------------------

电流源电路

在这里就遇到过,但是这个不便于控制,电阻也会加大功耗,所以需要修改。

------------------------------------------------------

改进型电流源电路

之所以这么射极,是因为三极管放大倍数受温度影响,所以直接控制基极电流的三极管恒流源是不靠谱的,电流会随温度变化。

而设计成电流镜,Ir约等于Ic0,放大倍数越大,越是如此。而Ib0=Ib1,所以Ic0=Ic1。而Ic0随着温度变化只会在接近Ir和更接近Ir的小范围内变化,所以Ic1也就很稳定。

镜像电流源电路。

改进型电流源电路,加一个射极输出器(放大电流)

这样Ib2占的比例就更小,所以Ir就更接近Ic0,所以就更稳定。

Think:现在的问题就是Ir上的电压是恒定的么?其实未必,三极管Uce的电压并不能保证一定吧。

更好的改进:威尔逊电流源

Ic2是输出,温度稳定更好。

根据这个路径就可以求出R上的电压,等于Vcc减去两个PN结压降。也就求得了Ur,继而求得Ir。

作为镜像Ic0就等于Ic,继而求得Ie2。继而求得Ib2,最终可以求得Ir=Ic2.

他可以解决β值比较小的时候,Ir和Ic2的近似相等问题。其次对于T2,射极是一个电流源,所以温度稳定性更好。

-----------------------------------------

多路电流源:一个控制控制一堆输出电流。

Ic1,Ic2,Ic3,为输出电流。

这是通过集电极区不同的面积,产生不同的电流输出。这实际就是一个多集电极电流源,当然这里还没有处理温度问题。

think:把Vcc换成电流源,应该就可以温度稳定了吧。而如果是电压源,Ir基本稳定,那么输出Icn就会随着放大倍数的变化而波动。Vcc换成电流源后,这就是威尔逊电流源。

mos管,使用类似的结构也可以作出电流源

----------------------------------------------

以电流源为有源负载。

这个电路,下半部分是一个共射放大电路。但是上半部分少了Rc和Vcc。这里Rc和Vcc都由直流源来提供。于是Rc相当于非常大。

可以注意到,在共射放大部分,Ic1受Rb控制,在电流源来看,Ic1又受到Ir镜像控制。所以这两边要匹配。而Rc和电压放大倍数有关,所以这里就可以实现一个很高的电压放大倍数。

---------------------------------------

下面是差放,上面是电流源。Io作为单边输出。

Ui的输入,+是同向端,-是反向端。

分析后会发现用镜像电流元做这里的Rc负载,Io输出会增加一倍。

---------------------------------------------------

F007电路

很复杂,左中右分别是输入,中间,输出。现在来分析一下。仔细分析,会发现后级是互补堆成的功放,中间是复合管共射放大,初级是电流源供电的差分放大电路。

到这里会发现,已经基本能够读图了。

----------------------------------------------

反馈的概念

虚短,虚断。

工作在线性放大区时:

Uo=Aod(Up-Un)

Up就是U+,Un就是U-

所以Up-Un = Uo/Aod

Aod趋向于无穷,所以Up-Un趋向于0.

所以Up-Un趋向于相等。

所以想使用虚短的概念,就得把运算放大器用在线性工作区。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负反馈。

什么是反馈。什么是电路中的反馈。首先输入会影响输出。我们回过来让输出影响输入,这就是反馈。整个流程变成一个环。

输入Xi 经过放大A,产生输出Xo,A就是传递函数。

对这样一个系统,没有反馈。

Xi作为输入,Xi' 作为尽输入。没有反馈时,输入就是等于尽输入。

我们把输出,经过一个电路处理后返回输入端。返回的信号Xf = F(Xo)

那么现在实际的尽输入X‘i就是Xi + Xf 这两个输入的代数和。从而又去影响输出。从而形成一个环路。

-------------------------------------------

反馈的概念:

输出的一部引回输入端,影响原来的输入量。

在运放中,Up-Un就是尽输入量。

正反馈:反馈量增强了尽输入量。

输出量增加,反馈量也增加,继而净输入量也增加。

对于放大电路,净输入量增大,输出量继续增大,从而越来越大。在电路中,输出不可能无限增大,所以很容易饱和。

正反馈可以自给自足,一般用在自激震荡中。

---------------------------------------

负反馈:反馈量削弱了尽输入量。

净输入量 = 输入量 - 反馈量

Xi’ = Xi - Xf

这样Xi‘上升,会导致Xo上升,导致Xf上升,导致Xi’下降一些。最终Xi‘还是会上升,但是不会那么大。

最终产生这样的结果,趋向于稳定。

--------------------------------------------

对反馈信号来说,还分为直流和交流。

直流反馈:反馈信号是直流。

交流反馈:反馈信号是交流。

用交直流通路来判断。

在电路中,就是看直流通路存在反馈,那么就是直流反馈。

如果交流通路存在反馈,那么就是交流反馈。

-------------------------------------------

1,存在性判断:

(1)原则:输入和输出存在通路。输出是否影响了输入。

think:在射频电路中,即便表面不存在通路,但是S12的存在也表明输出会影响输入。

(2)瞬时极性法:

假设输入量增加一个瞬时的正增量,然后一路分析,回到反馈量的变化,继而到净输入量。

如果反馈量为0,那就是没有反馈。

如果导致净输入量增加,就是正反馈。

如果导致净输入量减少,就是负反馈。

使用瞬时极性法,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尽输入量。

--------------------------------------------

1,首先需要找到净输入端子。

对于运放,净输入端就是P和N端口,值就是Up-Un。

对于晶体三极管,Ube就是净输入端。

think:Ib和Ube都可以认为是净输入,取决于分析什么问题。但是Ib作为输入,很难找到反向输入端,也就是说很难进行负反馈。

对于场效应管,Ugs就是净输入端。

(前提是都在放大区)

2,增量加入进行瞬时正极性分析:

对于运放,P极输入一个正增量,输出增加,反馈到N,N增加了。P- N就会减小。所以是负反馈。

如果增量是负呢?分析时需要注意,P未必比N大,分析时,可以假设P和N是相同的,作为起始点。

抓住净输入点,就可以很容易判断(通过净输入点的增加来判断反馈)

对于三极管,也一样,可以分析。但是负增量时要注意,ce端是有一个基础电流。所以负增量产生的反向电流,也是加在这个基础电流之上,实际的电流还是CE方向的。

3,反馈信号存在性判断时。

相当于把输出看成是独立信号源。输入置0,看看能不能在某个输入端子上产生信号。

think:S21正常来说不会影响输入本身,因为不会从输入端流入。但是如果在输入端不连续点,就会产生反射,把S21的信号反射回输入,从而影响输入。

--------------------------------------------

think:在上面的课程中,通过负反馈的思想,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已经尝试)出,反馈网络只需要是一个分压电路,就可以很容易的实现定值放大。

反馈判断练习:

总结: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在同一端子上,极性相反,就是负反馈,极性相同就是正反馈。

think:因为最简单的反馈网络输入输出必然是同增同减的。而运放的负端,是反向放大端,所以最简单的反向放大电路就是负端输入,反馈电路是分压电路的反向放大电路。

最后这个例子,这是一个正反馈放大电路。

think:通过这样的式子来判断就会更简单

Un下降,导致Uo上升,进而导致Up上升。所i有Up也上升,-Un也上升,输入是增加的。

总结2:反馈信号在相异端子上,极性相反是正反馈,极性相同是正反馈。

------------------------------------------------

分析这个电路的反馈。Ube是输入 是Ub-Ue,Ub瞬时增加,Ib也就增加,Ue也就瞬时增加,e是反向端,所以这就是一个负反馈电路。

另外,Ib增加时,Ic增加,Vcc不动,Uc极输出下降。

多级放大电路的极间反馈。一级一级分析,会发现,这里R3是一个级间负反馈。

-----------------------------------

由于电容存在,上面R5是一个直流反馈,交流没有反馈。

看下这个电路,对于交流,负端相当于接地,所以没有反馈。而直流存在反馈。

这个只存在交流反馈,直流无反馈。因为直流断开,无通路了。

第一级内部无反馈,第二到第一极,有个极间反馈,负反馈。

第二级内部,有一个负反馈。

都是使用判断回来的反馈是增强还是削弱输入来判断的。

------------------------------------------------

我们研究最多的是交流负反馈。

输入有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

输出也是有电流信号和电压信号。

实际电路中经常需要用到电流和电压的转换。

电压信号向外传输时,电压信号受干扰影响很大,所以想抗干扰能力强,都会转换成电流信号。

这就要要把电压变为电流。

组合起来共有四种可能:

电压放大电压,电压放大电流,电流放大电压,电流放大电流。

这四种转换也可以通过(交流)负反馈来做。

这里的输出电压还是输出电流,是指输出本身是更接近电压源还是更接近电流源。

那么这里就可以通过负反馈来实现,负反馈就像是一个监控系统,我的反馈网络监控的是什么,后面输出的就是什么。

think:这个思想也很不得了。想使用反馈网络去稳定什么输出也就瞬间明了。

一,电流,电压负反馈

1,电流 Xf取自于电流。

2,电压 Xf取自于电压。

-----------------------------------------------

反馈的形式是

Xi-Xf=Xo

这就说明这三种应该是同一个单位,因为电压不可能和电流加减。所以也就意味着三个值单位是一样的。

那么电压和电压叠加,肯定是要成串联形式。电流就需要是并联。

1,串联形式的负反馈,意味着输入信号是电压源。

2,并联的负反馈,意味着输入信号是电流源。

电压电流,并联串联,共有四种可能。另外四种组态是四种放大模式,正反馈不是放大电路,所以不这么分。

对于输出的两端,直接取两端电压返回,所以是电压反馈。

输入输入电压 Ui = Ui‘ + Uf (上下都是上正下负,所以是相加,所以是这是串联,电压求和的关系。)

所以Ui' = Ui - Uf。

首先从输入负端直接取电流。

所以反馈的是电流。但是在输入端,进行的是串联叠加。

输出端反馈的是电压。在输入端,是并联关系( Ii = Ii’+If )

组态的判别:

电压电流反馈:

如果把输出电压置0,其实就是短接。反馈信号Xf变成0了,就是电压反馈,反之就是电流反馈。

串并联,如果反馈点和输入点在一个端子上,就是并联,反之就是串联。

分析时会发现,这两条准则非常有用。

-------------------------------------------------------

对于单一的反馈环,要不是电压反馈,要不是电流反馈。只能二选一,对于多反馈环,可以实现多内容反馈。

取的是电压,反馈后连接到输入的同一个端子上,所以是并联电压反馈。

另外,U-端输入一个瞬时正值ΔU,Uo就是一个负值,反馈回来,消弱ΔU在正方向的变化。所以是负反馈。

如果输入是电压源,实际上是没有反馈的。因为并联过来,不会影响输入电压。

输入端还是并联,负反馈。输出端置零,也就是短路后,得到

输入端为正时,输出端为负。所以R1上的电流是从左到右的,R2地始终为0,所以I2是从下向上的。电流如图所示。按照上面的笔记,输出电压置0,依然有反馈,所以是电流反馈。

think:但是往往电流反馈也相当于形成分压电路,也会影响电压。只有当输入电压为0,完全不会影响反馈电流的时候。


分析,正负反馈,电压电流,并联串联。数学分析,测试电阻变化,看看稳定的是电压还是电流。

--------------------------------------------------

反馈组态练习:

分析组态,主要区分,电压反馈还是电流反馈,输入串联还是输入并联,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本图电压反馈,串联。瞬时输入正,输出正,推高负输入端,消弱输入,负反馈。

串联负反馈,但是注意,RL是负载。输入的是RL两端电压。RL两端置0,就是RL短接,依然有反馈。是电流负反馈,而且是非常不错的电流串联负反馈。

串联,负反馈。Uo置0,对反馈基本没影响,电流反馈。

----------------------------------------------

Ui是输入,Uo是输出。T1反向放大,T2,反向的反向成正向。Uo是一个正向放大。

同时T2输出反馈回T1的e,推高T1的负输入端,消弱输入产生负反馈。

并且,由于输入在正端,反馈在负端,所以是串联。U0短路,反馈就回消失,所以是电压反馈。

首先分析电流方向。在反馈左边是抽。直接连接到B,是负反馈。接的同向端是并联。2K欧作为输出,那么置0后,输出还在,所以是电流反馈。

是正反馈

--------------------------------------------

深度负反馈:输出对输入的放大倍数,不再由放大器决定,而是由反馈网络决定。

这里Af是带反馈网络的放大倍数。

Xo = Xi' * A

Xi' = Xi - Xf

Xi'是直接输入。

Xf = F*Xo

=A*F*Xi'

所以

所以

Xi‘ 约掉,就是A/(1+A*F)

其中1+AF就是反馈深度,远大于1时就是深度负反馈。(1+A*F>>1就是深度负反馈的条件)

这时1可以忽略,就有

Af称为闭环放大系数。A消失了,而且A越大,越是会消失。

结果就是稳定性大大提高。

这里注意,深度负反馈下,放大倍数是负反馈系数的导数,是一个重要条件!

-----------------------------------------------

反馈网络

电压串联放大电路

对于这样一个网络

Auu = Uo/Ui'

Fmm = Uf/Uo

Afuu(闭环放大系数)=Uo/Ui

是把一个电压放大为另一个电压。

---------------------------------------------

电流串联放大电路

把一个电压放大为一个电流

Aiu = Io/Ui

Fui = Uf/Io 为什么呢?

因为输入是电压,只有电压串联组合。所以反馈的结果需要是电压。

Afiu = Io/Ui 是把电压放大为电流。

----------------------------------------

电压并联

是把电流变为电压

Aui = Uo/Ui’

Fiu = Ii/Uo

注意下标都是输入在后面,输出在前面。

Afui = Uo/Ii

-------------------------------------------

电流并联

Aii = Io/Ii‘

Fii = If/Io

Afii = Io/Ii

---------------------------------------------

Fuu=Uf/Uo = R1/(R1+R2)

那么Auuf = Uo'/Ui‘ = Uo/Uf

因为,Uo’=Uo。在输入端,由于放大器的虚短。所以Uf‘=Uf

所以Auuf = 1/Fuu

所以这样一个串联电压反馈电路的放大倍数就是(R1+R2)/R1。此时实际方法倍数完全由反馈网络决定。

可以尝试实验。

----------------------------------------------------------

电流串联。

Fui = Uf/Io

F定义始终是反馈和输出的比值。反馈的是什么,分母就是输出的什么。输入是什么,分子就是反馈的什么。

Aiuf = Io/Ui

其中Io是同一个,而Uf和Ui再次因为虚短必然相等。

所以Aiuf = 1/Fui

其中,Io的电流只通过RL,经过R到底。由于虚断,不会流进放大器。所以Uf = Io*R = Ui

所以Aiuf = 1/R.

Io = Ui/R

其实总结,串联输入都是Ui = Uf,因为放大器输入端口间没有电压。

因为,Uo = RL*Io 且 Afiu = Io/Ui = 1/R

所以:这里的Afuu = RL/R

------------------------------------------------------

电压并联

Fiu = If/Uo

Aiuf = Uo/Ii

U- 一端的输入口,由于虚短,电压必然和U+一端一样,也是0V。所以R上的电压就是Uo。

所以If = - Uo/R。

所以Fiu = -1/R。

又因为虚断,输入电流只能走R。所以Ii = If

所以Aiuf = Uo/(Uo/R)= R。

Uo = R*Ii

-------------------------------------------------

并联电流反馈

Fii = If/Io

If是R1上的电流。而Io是R1上的电流+R2上的电流。

射R1,R2另一端的电压是U。

If = U/R1

lo = U/R1+U/R2

所以Fii = (1/R1)/(1/R1+1/R2)

=R2/(R1+R2)

Aiif = Io/Ii

Ii = If 还是因为虚断,所以

Io =(R1+R2)/R2 *Ii 对于电流也是放大的。

一定注意,R2不能省略。一旦省略,直接就成了正反馈电路。

R1也不能省略,一旦省略,反馈的负端等于直接接地,也就没有反馈了。

所以R2方向上实际上就是没有反馈的,只是作为分流之用。

-----------------------------------------------------

在深度负反馈下,A= 1/F 这个总成立。

注意,这个Uo是RL上的电压,短路RL明显对电路反馈没有影响。

think:这理论上是电流反馈,但是模拟器测试,发现首先只能放大正半周期,其次稳定的是电压。

现在,我希望求这个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先求反馈系数:

注意,这里其实不太好求。

就有:

输出电压等于输出电流乘负载电阻。

所以:

最终:

--------------------------------------------------------

不用负反馈,这个电路的方法倍数很难求。

1.首先,瞬时极性,第一级差放输出的是下降,第二级三极管首先注意到是PNP型三极管。

PNP型三极管,B端下降,注意到EB的电流是增加的。那么流过三极管的被放大电流也就是增加的,所以C端电压会上升。这个上升的电压反馈到负端,那么就是负反馈。

2,反馈在不同端子上,是串联负反馈。

3,一旦输出置0,输出点电压被锁死。而就在输出点直接反馈,所以反馈也就没有了。

是电压串联负反馈。

那么分析Uo/Ui就很简单了。看下Fuu

T2的B级输出很小,所以可以认为Uo直接被R4,R2分压,所以Fuu = R2/(R2+R4)

Auuf = (R2+R4)/R2

---------------------------------------------

比较容易分析:

负反馈,串联,对于交流通路,电压反馈。

还是一样的分压方式。

think:这里不太对吧,Re1上的电流和Rf上的电流不一样啊。是只考虑反馈的影响么?

------------------------------

之前的放大倍数带有估算性质。

开环状态下,放大倍数是A,在外界影响下,放大倍数产生变化ΔA。那么放大变化率就是ΔA/A。

在负反馈状态下,放大倍数是Af,在外界影响下,放大倍数产生变化ΔAf。那么放大变化率就是ΔAf/Af。

现在就是考虑这个变化率是否缩小。

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让ΔA变小,就会变成微分。

利用公式Af = A/(1 + A*F)

就有dAf/dA 等于后面数的导数,然后再移项。

最终可以知道(已求),新的变化率是原变化率的1/(1+AF) 倍。

说明反馈深度越深,稳定度越好。

------------------------------------

负反馈对Ri,Ro的影响。

1,对Ri,串联会提升输入电阻。所以输入就更加是看电压,电阻越大,功率越小。

就有

反馈后的输入电阻显然是反馈后的总电压除总电流。

所以是Ui’/Ii‘。Ui’是原电压和反馈电压求和。

而反馈电压是先放大A倍再过反馈网络F。

所以就有Ui‘ +A*F*Ui’ 所以电阻变为(1+AF)倍。

2,对Ri,并联会降低电阻。前端是电流源,所以输入电阻越小功率越小。

对于电流做上面类似操作,这个式子成立的前提就是放大的是电流。

所以并联输入电阻是下降反馈圣都倍。(1+AF)

---------------------------------------

输出电阻:

电压反馈:必然是减小输出电阻,才能接近电压源。减小了(1+AF)倍。没有推理过程。

电流反馈:输出电阻增大,增加了(1+AF)倍。

注意,不在环路内的电阻,不会影响反馈深度,比如这里的Rb。

----------------------------------------

增大输入电阻,引入串联反馈。

稳定输出电压,引入电压反馈。

反之引入并联反馈,电流反馈。

负反馈的稳定性和频带待改善都放在放大电路的频率相应中分析。

----------------------------------

深度负反馈下,输出只和反馈有关。实际上就是忽略了净输入,表现就是虚短。

Up=Un

虚断:in = ip = 0

对于放大电路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两点。

首先Uo = f(Ui)

对于输入电压Up = f1(Uo,Ui) 即同向端电压是uo和ui的叠加产生的函数。

同样对于Un = f2(Uo,Ui).

现在uo和ui当作独立信号源。

虚断即导致Up=Un,即可以联立出 f1,f2的关系式。从而求出Uo = f(Ui)这个关系式。

这是一个普适的计算方法。

-----------------------------------------------

比例运算

反向比例放大电路。

这里in是一个分压电路。电压的叠加定理:可以两个电压分别置零下,另一个电压源产生的电压的效果之和。即Uo看成0,Ui在N点产生的电压,和Ui看成0,Uo在N点产生的电压之和。即:

由于虚断,p点的电压就是0。Up=0。

联立Up = Un即得到,

------------------------------------------------------

另一种方法,Up = Un = 0

ir = Ui/R 由于虚断,iR的电流就等于if

所以

这里输入电阻就是R。

但是如果输入端是电压型电源,那就要求Ri很大。那么Rf就更大。

这种电路可以让Rf不用那么大,具体分析没太懂。

-------------------------------------------------------------------

同向比例放大电路:

think:正向比例放大器的输入端和反馈端不是一个端口。就意味着这是用电压来放大。

而Up就是Ui。

对于Un就是R和Rf对Uo的分压。

联立式子Up = Un,所以得到

同样,第二种方法:

Up = Un = Ui

所以Un = Ui

ir就知道了, ir =if = Ui/R。

所以:

think:这就像是杠杆,Gnd相当于杠杆的支点,输入端相当于主动端,输出端相当于被动端。同向反向都可以实现。

总结:反向端是反向比例放大,同向端是同向比例放大。

----------------------------------------------------------------------

放大电路举例:

正端Up = Ui,因为虚短。

负端Un = Uo也是因为虚断,R上无电流。

所以Up = Un,所以Uo = Ui

这个也一样,都是电压跟随器。

这是两级的放大电路。一级一级来,还是一个反向比例放大电路,好处是输入电阻很大。因为第一极是串联反馈。

------------------------------------------------

加减:

反向求和电路:

电路中的求和有叠加定理,还有电KVL,KCL。

think:这里再次看出放大电路组态的重要性。这的输入端和反馈端是同一端,所以是电流控制放大。

这里if = i1+i2+i3,这是很显然的,同时也就是KCL。

现在要Uo和Ui的关系,所以就用电阻,实现桥梁。电阻是电压和电流的比例关系。

然后,利用虚断,让N点变为电压0点。实现反向放大。

############

这里顺便讲了微积分电路的实现方法。在反向放大电路中,

输入电流和反馈电流是必然相等的。而输出的电压是通过电压,电流和电阻的比例关系得到的。

think:通过画图可以看出,由于N点电位恒定(虚短),从而让输入输出电压不会直接互相影响。又由于N点不会分电流,从而让电流直接相等。利用这个关系就可以得到微积分电路。

那么如果不用电阻,比如

输入电压和电流依然是电阻的比例关系。而输出电压和电流换成一个微积分关系。(这里用电容)这就实现了积分电路。

反之,输入用电容,输出用电阻,就实现了微分电路。

think:太巧妙了,豁然开朗。指数对数电路同理,只要找到一个器件,两端电压,电流是指数或者对数关系(二极管)。

同向求和电路:

电压可以用叠加定理分析。这里是同向相加,那么加减就可以用同向反向的组合来实现。

加减运算电路:

---------------------------------

和分析的一样。这是积分电路对电压的转换:

注意到,积分电路就是相位转90度的电路。

think:一直的想法,积分就是把频谱上所有的信号都相位转变90°,数学上也很好证明,但是这意味着另一件事:三角波和方波的频谱的模是相同的?!

另一种微分电路:逆函数型微分运算电路

可以看到,就是把反馈电路做成积分电路,输入输出调换。

think:这个也包含着比较深刻的想法,就是深度负反馈的输入输出完全由反馈电路决定。反馈电路确定两者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后。放大器就会固定这个值,而且不让其受源和负载的电阻影响。并且随便拿到一个电路,想取反都可以这么干。另外一个细节,这里积分电路是负的,所以主电路是正端输入,反馈到正端,实现负反馈。

-------------------------------------------

除法电路可以用逆电路,也可以使用对数再减法再指数。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2022秋 上交大 郑益慧主讲(模拟电路/模电 )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