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电影史——十七年电影(1949-1966)

2023-03-07 17:28 作者:万式皆可洛  | 我要投稿

参照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
第七章 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
第一节 概述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电影也进入了划时代的社
会主义,在国家的生产规模、管理体制、意识形态、题材与内容方面以及电影的
视听语言等诸多方面,等待的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这时候的电影的创作主要围
绕着三大电影制片厂,这三大电影制片厂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历两这其中也也有
其他小的电影制片厂。
新中国电影体制的建立
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系和计划经济模式,
电影局统一进行提拆规划,各电影制片厂承接具体的拍摄任务,在发行方面
由电影局进行统购统销。总之此时的电影的生产管理与营销高度集中。
1954-1957 年,电影制片厂先由划归地方管理,但最后由于种种的管理
弊端电影局又将各电影制片厂进行收回。此时电影的制作和销售完全按照计
划经济的模式下进行,此时虽然保证了制作经费,但是却违背了电影艺术的
创作规律。并因此产生了诸多问题。
电影观念的转变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电影不在被作为特殊的文化商品而是作为党的事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是政治宣传工具。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
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成为指导电影创作的纲领性文件。
此时拍摄工农兵电影、清楚好莱坞电影在华的影响是电影界的主要任务,并
作出如下措施:
1、在发行放映方面减少美国电影的放映日数。
2、成立了 2000 多支流动放映队,弥补电影院数量少、分布城市集中的
缺憾。
从而使得接受群体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影也日益成为工农兵大众文化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主流观念的影像下电影的影像风格、影像题材遵从主流意识,并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与之前整体风貌不同的发展
1、塑造作为历史主体“工农兵”形象是电影的首要任务
2、 新中国团结少数名族的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影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
展,在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 伴随中国传统的戏曲的大规模继承与革新,电影戏曲片成为标志时
代特征的片种。
4、 儿童片动画、木偶片受到重视。
5、 戏剧片完成了从讽刺戏剧向歌颂喜剧和轻喜剧的转型。
6、 名著改编片获得较高的艺术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创作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电影的主题内容方面受到制约,电影的内容并不是
有感而发。电影的创作似一种“命题作文”,由于此时的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
批评,尤其是《武训传》的事件。为保证连续的电影创作此时的电影创作着
秉持的“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原则。
在这主要提及 1959 年的电影创作,其他时期的电影创作情况将在之后
的几节内容中进行介绍。1959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 10 周年,举办了新片展
览月活动,将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推向了高峰。早在 1958 年文化部就召开各
制片厂厂长会议,贯彻中央拍摄献礼片的指示精神,夏衍也在相关会议上指
示大家解放思想,增加品种。
1959 年出品的电影的四大特征:
1、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现红色记忆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占据主
流,影片多、质量好。
2、 现实生活影片,在艺术水平上有较大提高。
3、 歌颂喜剧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风格样式趋于成熟。
4、 名著改编影片和历史传记片以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成熟的镜头语言,
标志着新中国电影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上半期,由于国家的电影政策的再此调整,该时
期的电影创作进入了最后的一个繁荣期和成熟期。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1、革命历史与革命战争影片续写辉煌,镜头语言更加丰富成熟。
2、 现实生活题材的影片各有特色,人物的情感刻画更加的细腻。
3、 喜剧片转向轻喜剧
4、 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延续以往的特点
第二节 “长影”集体
1949 年该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并创作了拍摄了被誉为“第一部描写作为
新社会主人翁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影片”《桥》
王滨(1912-1960)
《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又把鬼变成人”
朱文顺(1920-1995)、林农(1919-2002)
《神秘的旅伴》
苏里(1917-2005)
《平原游击队》
郭维
《董存瑞》
沙蒙(1907-1964)
《上甘岭》
吕班(1913-1976)
《新局长到来之前》
王炎
《战火中的青春》(1959)、《独立大队》(1964)
王家乙(1919-1988)
《五朵金花》
第三节 “北影”集体
该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主要是“北影四大帅”和“二谢”以及金山
水华
《林家铺子》(1959)
成荫(1917-1984)
《南征北战》(1952)
崔(1912-1979)
《青春之歌》(1952)
凌子风(1917-1999)
《红旗谱》(1960)
谢铁()
《早春二月》
谢添(1914-2003)
《锦上添花》(1962)
金山()
《十三陵水库》(1958)、《风暴》(1959)
第四节 “上影”集体
该电影制片厂的导演主要来自国统区,分为老一代导演和新一代导演的创作。
汤晓丹
《渡江侦察记》(1954)、《红日》(1963)、《不夜城》(1957)
郑君里
《宋景诗》(1954)、《林则徐》(1959)、《枯木逢春》(1961)
史东山
《新儿女英雄传》(1951)
沈浮
《李时珍》(1956)、《老兵新传》(1959)
张骏祥
《翠岗红旗》(1951)、《白求恩大夫》(1964)
桑弧
《祝福》()
刘琼(1913-2002)
谢晋
《红色娘子军》(1961)、《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舞台节目》(1964)

《李双双》(1962)
第五节 “八一”集体及其他电影厂的创作
王苹(1916-1990)
《柳堡的故事》(1957)、《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
李俊
《农奴》(1963)
严寄洲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
四、其他电影制片厂的创作


中国电影史——十七年电影(1949-1966)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