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天才许晨阳,六年间弃美回国又返美,留下三句话引人深思
2018年,北大数学系天才学霸许晨阳在美国学习几年后,以博士后的身份放弃在美国的发展,毅然决然踏上了返乡的道路。受到广大网友的一众好评,然而在国内兢兢业业工作了六年的许晨阳,突然再次选择前往美国发展,网友对此行为竟表示理解,这其中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原因?

一、三句话令人深思
许晨阳在返美之前,曾留下三句话解释了他放弃在国内发展,选择返美的原因。
第一句,资历是学术发展的绊脚石。在我国学术界,论资排辈的现象十分严重,年轻往往并不意味着更多可能性,而是成为学术路上的绊脚石。年纪轻更多意味着资历浅,经验不足,即便是在学术领域有一些成果,想要申请学术界奖项,也会被各种理由否决。
“年轻人以后有的是机会。”
“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资历老的人吧。”
“年轻人还是先多沉淀沉淀,多积累一些经验,不要浮躁。”

这种职场PUA让“年轻就是资本”从某种意义上成为反讽,反正年轻人有的是资本,现在就把机会让给不年轻的吧。
这样的后果,带来的是研究经费的减少,研究课题的停滞,研究项目的无法开展。这对一心想要在研究领域做出贡献的许晨阳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第二句,学术风气不正。太多学术界的人并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做学问,而是过早的追求名利,在学术道路上急于求成,本末倒置。
许晨阳曾说,国内太多人已经忘记了做学问的初衷,搞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名,为了钱,反而在学术上缺乏严谨与论证,稍微有一点成果,未经过更深层的论证和大量实验就讲论文发表在学术界各大知名论坛上。

要真实数据没有,要论证依据没有,反而抱着一种侥幸心态:论文只要发布出去就好,没人会真正关心实际实验数据是什么。
这种学术界的浮躁风气让整个学术界乌烟瘴气,成为主流,一些原本潜心搞研究的科研人员,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稍微意志不坚定就被带偏,对学术界产生的不利影响十分巨大。

第三句,学术造假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从大学生到学术界大佬屡见不鲜,有些人为了能够获得领域内奖项,一篇论文被拆解无数遍,抄袭加模仿,各种实验数据也用的虚假数据,只要为了名利,什么手段都能用。
许晨阳就曾发现,同样的数据图出现在不同的论文里。这种现象更是让他感到无奈和绝望。

许多学术界大佬身上的光环很多,发表过的文章也很多,但里面究竟掺杂了多少水分,有多少真真切切实际的东西,那就不得而知了。
教授尚且如此,更别提学生了。互联网发展至今,新生产业层出不穷,LW代写也让许多人实现了财富自由。
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通过各个渠道找到代写LW的写手,为自己完成作业,而写手通过贩卖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看似双赢,实际上对学术界来说并不是好事。

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在学术界,各行各业都有。翻看网络上的各种征文大赛,获奖的有几个人是真真正正自己写的?
国内学术界的乱想和一些潜规则,让许晨阳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同时,也开始怀念在美国做学问的日子,两相比较之下,让他做出了宁愿背上骂名,也要返美的决定。

二、无法遏制的人才流失
“航天之父”钱学森在晚年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如何培养出更多的科研人才,这在现下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困难的事情在于,如何在培养出这些人才之后,把他们留下来。”
可见,中国人才的流失已经不是个例,更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一直以来值得深思的问题。
除了最令人不齿的“崇洋媚外”的思想之外,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外学术界的风气确实比国内要规范一些。

不光如此,大部分国外人都有一种“慕强心理”,有能力者居上,只要你有能力,有真才实学,就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而这种最基本的尊重,恰恰是国内所缺乏的。
也许只是文字并不能让人直观感受到我国人才流失的严重性,但从接下来的数据中就能发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一直存在。

根据教育部官网的统计数据来看,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有581万人,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有365万人,余下的人才,要么继续待在国外深造,要么选择留在国外发展。
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的有66万人,国家公派3万人,单位公派接近4万人,自费留学的接近60万人,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只有51万人,还有15万人留在国外。
这15万人里,有国家公派的5000人,单位公派的1万人,这些人放弃了国内的事业,放弃了培养他们的国家和单位,选择留在国外,为别国效力。

这不仅仅是学术界的问题,根据美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06年开始,中国府美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便出现了成倍的增长,从美国1957年就开始授予的博士数量来看,每年的增长率平均为3.2%,中国留学生占比第一。
仅2018年,在美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所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有6182名,有79.4%的博士生在毕业后都选择了留在美国发展。
这也能看出欧美欧美博士学位的授予也十分严格,2018年出国留学的66万人中,也仅有6000多人被授予了博士学位,然而最终愿意回国的人数却不尽人意。

这也说明,中国普通人才的流失率并不高,真正流失的是那些各个领域内含金量高的尖端人才,也是中国目前最紧缺的人才类型。
在中美关系最恶劣的时候,这些数字也是有增无减。
这种现象不得不引人深思,到底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以中国教育为基石的留学生选择抛弃祖国,不惜更改国籍也要留在美国。

三、人才流失根本原因
其实就中国目前发展现状来说,培养人才已经不是难事。中考录取率的改革,高考的制度让学习型人才每年从各个城市过关斩将,相继进入以北大清华为首的各大211,985高等学府。
毕业后,这些经过层层选拔的人才迈向社会,进入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但就社会层面来说,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在大部分时候,仍旧是用关系说话。关于人际交往学的书籍,课程层出不穷,如何识人,如何搞好关系,如何用人,在于对方交际的过程中如何将对方的利益最大化利用,是这些课程的主旋律。

甚至有时候,关系的好坏与重要性,比自身拥有的技术更有价值。
再者,在薪资待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是落后许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学业有成不一定就会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但至少应该要保证生活质量的提高。
寒窗苦读几十年,不惜留学深造,回来后却发现一年的收入还没有娱乐明星一天的收入高,对比之下,也会给这些人才心里造成动摇,国内情况如此恶劣,与之相比,国外的待遇方面却要好很多。
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
而我国目前并不缺少中低端人才,但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仍旧有所欠缺,在许多领域无法自主培养尖端人才。
这也使得许多领域只能向欧美发达国家输送人才,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够带着最前沿的知识回到祖国,为国效力,但忠诚度方面却无法保证。
还有许晨阳所说的三个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发展机会。
曾经有一名硕士生在国内发表了一篇含金量很高的论文,几名资历老的学术界大佬看过之后纷纷表示论文质量很高,纷纷猜测是哪一位泰斗的论文。
当得知发表论文的是一名硕士生时,却忽然转变态度,表示仅仅是硕士学位便能写出这种质量的论文实属不易,但不可骄傲,还需多加沉淀。
可见,这种打压式教育是中国的主流教育。受这样的大环境影响,在学术界想要有一番作为的学者,年轻时想做出一番成绩很艰难。
这种环境,让年轻一代的学者陷入恶性循环,年轻,资历浅,需要多沉淀,因此许多奖项无法参评,论文无法发表,拨到个人的研究资金也就相对较少,但没有资金支持,研究项目就无法展开,只能乖乖等上几年,熬一熬资历,平白浪费几年时间。
学历越高,认知越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规划越清晰,在见识过相对干净的,良性的学术界竞争后,再次回到不良环境中,随之而来的也就是失望与不习惯了。
结语
向许晨阳这样的天才的流失并不是个例,他们也许取得的成就没有许晨阳高,但也算是在自己那一方领域中的佼佼者。
中国的孩子内卷严重,从小便在学习的海洋里泡着,最不怕的就是钻研学习,据统计,全球材料科学影响力最高的十大科学家,其中有6名都是是在美的华人,在这六人中,5名是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而后出国留学深造的。
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综合性原因。如果把国家比做一个大的企业,把人才比作员工,那么作为员工,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在这个企业里,能不能提高个人能力,我能为企业创造怎样的价值以及企业将会给我怎样的个人回报。
当这些问题被解决,员工才能继续留存,如果诉求长时间没能得到解决,并且在企业中还遭受到打压,员工当然想要跳槽,去往环境更好,规章制度更完善,更符合自己职业预期的大企业了。
当然,我国也正在一步步改善这些现象,就拿论资排辈来说,这几年层出不穷的“中国最年轻村长”,“中国最年轻科级干部”便能说明一切,注重个人能力在前,资质靠后。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许多老一辈尖端人才也在为年轻人发生,为年轻一代的人才铺路,让路,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个又一个“许晨阳”再次学成归来,看到中国的巨大改变,一定不会再想回头去吹异国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