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此封建非彼封建

进入中世纪之后,我们终于接触到了“封建主义(Feudalism)”这个词。
“封建”这个词,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这个词最早也是起源于中国。柳宗元《封建论》就使用了这个词。而封建制的施行更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各诸侯封土建国。而这个词被用来翻译“feudalism”这个英文词,则是日本人的贡献。“封建”这个词传到日本之后,在日本开始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之时被使用。而当时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比如严复先生等,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就引入了我国的翻译中。于是“封建”这个词就与“feudalism”画上了等号。
但“封建”这个词,随着历史的推进,也衍生出了不同的意思。
“封建”首先指一种政治制度。西周开始封土建国,就是最早的“封建”。各诸侯除了名义上对周天子有应尽的义务之外,对自己的土地是有非常大的管辖权的。而到了西周末期,天子式微,诸侯各自为政,也就有了后世所谓的“春秋战国”时代。最终秦始皇一统六国,废封建而设郡县,封建制度在中国就此终结。这也是主流史学家的观点。不过汉朝初期也封王国,唐在边境设节度使,元朝本来就是蒙古几大汗国中的一部分,清朝也曾设立藩国。可以说自秦朝之后,中国的主流政体不再是封建制,但封建制依然是统治阶级常用的“分赃”手段。而对于西方,史学界一般认为公元8-15世纪(也就是中世纪)是西方封建制时期,因为各“封地”与“领主”与我国分诸侯王是相同形式。但当年罗马帝国设立行省制,其实比秦朝设郡县制也就晚个一两百年。西方中世纪“封建时期”,对应到我国也有五代十国、东晋十六国等等小王国各自为政的事情,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封土建国”。因此中国的,或者说西方的“封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而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封建”,则是我想聊聊的,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游戏(以及这个世界)。事实上“feudal”这个词出现于17世纪。亚当·斯密用这个词指代旧式的农业生产关系,与他想发展的新式商业生产关系进行对比。而“feudalism”这个词出现的就更晚了,到大概19世纪才出现,用来指代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关于“feudalism”的现代定义,学界似乎至今还有争论。但本质上,“feudalism”也好,“封建”也好,都牵扯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土地。因此下文中我会统一用“封建”这个词来指代这种生产关系。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封建社会”存在于“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是人类发展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而每一种生产关系相对于它的前一种,都是先进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游戏中,我们总结出了一条生产力逻辑链条:粮食-人口-土地-生产力。有了粮食,以及存储粮食的技术和容器(这也是为什么“pottery”和”granary”是科技书的首端),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就能在更大的土地上工作,耕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形成一个循环。而多出来的人口还可以进行别的工作,比如作为工匠或者士兵,又或者搞科学或者文化,使得本文明可以长足发展。因此,这一链条里的核心是“人口”,而背后的推动力则是“粮食”。

对于早期社会,这一链条里最缺的就是人口,因此奴隶制社会的好处就在于能把各种生产力“散户”以奴隶的形式集结起来,供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工作。而受限于生产力水平(或者简单的说,粮食生产水平),奴隶制的国家都是一些小城邦(比如希腊的那一堆)。而中国周朝的分封制,我猜想内里也是同样的逻辑:周天子没能力养活一个天下的人(毕竟说是周朝,其实也就是个诸侯联盟,周自己不过是个相对大一点的诸侯),不如分给各诸侯让他们自己养活,然后周天子和各诸侯之间签个契约,每年拿点贡品就得了。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明从依靠周围自然资源(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阶段,转为主动改造自然,开始大面积耕种的阶段(毕竟农业社会的粮食产出最为稳定)。因此,生产力链条里的主要矛盾从人口变成了土地,也就是大规模农业生产与小国寡民情况下耕地不足之间的矛盾。此时,一些相对强盛的城邦已经不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了(或者说,人口多了装不下),于是开始了兼并战争,希望能获得更大的土地,从而让自己的文明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随着主要矛盾从“人口”变成“土地”,统治阶级也想出来新的生产关系来维持统治地位:拥有“土地”而非“人口”。当地主拥有大片可耕作土地,那么农民为了粮食和产出只能附庸于地主,管理起来更省事;而同时大片耕地带来的规模化粮食产量又比散户小农要更高。在俄罗斯,“农奴制”也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了把农民捆绑在土地上劳作。因此,在当时,“封建主义”确实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而至于封建主义是如何从先进变为落后乃至被资本主义取代,之后有机会再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