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提升】社交训练的真相。社交陷阱。VOL.05、06社交(一)(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L411i7yB/?vd_source=2988c9a22dea3a43b545d3a0c7df61aa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u411Y7g3/?vd_source=2988c9a22dea3a43b545d3a0c7df61aa
咱们孩子有个明显不同就是社交能力弱。那么社会性康复理论有没有社交呢,社交重要吗?社交训练的真相是什么?
先说大白话,后面分析原因。
社会性不仅有社交,而且非常重要。但最推荐去训练的是工具性社交,不是情感性社交,工具这个词不好听,孩子是人不是工具,那么什么是工具性社交呢?
在学校、商场、医院、公园知道相应的规则,和人交往时能遵守规则,在学校知道和同学友好相处、听从老师安排、发生矛盾时知道怎么沟通解决、求助。去餐馆知道找服务员拿号,点餐,坐好吃饭,找人买单。拉臭,找不到厕所、裤子脱不下来了、没带纸怎么办,在学校应该找谁帮忙,怎么说,在家里、大街上又应该找谁帮忙,怎么说。
理解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是儿女,在学校是学生、同学,在商店是顾客,在公园是游客、陌生人,知道角色的行为和责任,不无缘无故打人,理解接受不同观点,能根据别人的表情、动作判断对方的感受、态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有从众行为,有荣辱感等等还有很多。
那么这些就很好听了,为了满足生存需求,必备的社交能力,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个能力,就会出现社交问题,无法融入社会。比如没有从众行为和荣辱感,就无法理解班级的一些规范和活动,先知后行,知都没有,更难说行,也就是无法遵守。
什么是情感性社交和游戏社交呢?
指通过社交训练,满足低级和高级情感的需求,高级情感是除了喜怒哀惧外的,尊重、羡慕、共情、思念、期待、紧张等等情绪。游戏社交是在游戏中,特定规则下,让NT孩子适应特定规则,进行互动交流,以提升孩子情感和社交能力。
社交训练的真相是什么呢?那就是在真实情景、真实规则、真实动机下,改变咱们孩子,去适应现实,并感知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先从排斥到平行,情况好的孩子再到接纳和融入。
怎么做呢,比如在学校无缘无故打人,老师和家长就跟他讲,不能打人,为什么不能随便打人,理解他的角色和责任,引导同学去给予反馈,你不随便打人,我才跟你一起玩,打人就不想跟你玩,引导观察其他小朋友如何相处,并模仿,形成荣辱观。引导孩子出现矛盾怎么去做,去找老师求助,找同学沟通。
又比如在公园,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出现争执、吵闹,就跟他讲要怎么做,要等待、谁先拿到谁先玩,愿意时也可以分享,问问对方能否分享一起玩,不能分享那就等待,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前因后果和里面的关系,公用设施嘛,大家都可以玩。
还有出去吃饭,学会跟服务员点菜,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社交沟通,如问路、找厕所、找垃圾桶。
深层次分析,甄老师书里关于社会功能写到,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功能至少包括:第一生活自理,第二就是社交,还有自我调节和承担角色。

一个人要理解和遵守群体行为规范,能够被群体接纳,人在社会生活中,必然产生个体与个体的联系及个体与群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是通过各种规则来维系的,个体行为只有符合群体约定的交往规则,人与人之间只有按照社会规则交流、沟通,个体才能被群体接纳。分工、合作、竞争、分享,每个社会人都处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因此,执行交往的一般规则,遵守群体规范,就成了社会人的重要功能。学会与人顺畅沟通,与人协调互动。
所以社会性康复理论是非常重视社交的,着重在生死存亡必备的工具性社交。

一个正常人际环境中经过长期磨练的孤独症儿童,其社会功能获得的康复程度,远远好于障碍程度相当,但只接受过隔离式教育的孤独症儿童。康复绝不是离开真实人际环境,这个大前提,仅仅依靠一个具体的、时尚的“好方法”就能够实现的。
所以我个人不推荐情感性社交和游戏社交训练,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情感性社交和NT差距会越来越大,特别难提升,程度严重时甚至高级情感也是缺失的,如果没有高级情感作为动机,没有社会认知作为基础,那么情感性社交训练就只能流于表面,甚至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其他重要功能的训练时间。
第二个是游戏社交,情景、规则、动机是虚拟的,在此情况下训练出的效果,可能不如在真实情景、规则、动机下的训练来的直接和重要。
在这里要说明下,我说的可能是错的,特别是在利益冲突下,更不要对号入座,家长们要有自己的判断。
最后呢,社交、认知、语言、规范、自我意识等等很多功能,都是盘根错节的,比如不提升认知,只提升社交,会造成虚有其表,难以泛化和深入。不重视自我意识,只提升社交,会造成一条腿走路,是走不起来的。本期讲社交真相,下期讲社交陷阱。
【功能提升】自闭症社交陷阱。VOL.06社交(二)
这里直接引用甄老师《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里的内容进行拓展。
第一个,避开“轻视实用性社交,重视高级的情感性交往”。
大家往往愿意让孩子在打招呼、问好、交流、互动上训练,往往忽视了实用性社交,或者叫工具性社交。
比如想拉臭,找不到厕所、裤子脱不下来了、没带纸怎么办,在学校应该找谁帮忙,怎么说。在家里、大街上又应该找谁帮忙,怎么说。出去玩,产生冲突了,应该怎么解决,怎么说。去餐厅吃饭,怎么找服务员帮忙,点餐,买单。
这些社交往往被忽视了,但其中蕴藏着重要意义,看不到的智力和思维,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情感性社交,指通过社交训练,满足低级和高级情感的需求,高级情感是除了喜怒哀惧外的,尊重、羡慕、共情、思念、期待、紧张等等情绪。和NT差距会越来越大,特别难提升,程度严重时甚至高级情感也是缺失的,如果没有高级情感作为动机,没有社会认知作为基础,那么情感性社交就只能流于表面,甚至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其他重要功能的训练时间。
所以咱们以后要重视工具性社交,也就是多生活,利用动机去训练,去感知关系,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个,避开“轻视垂直交往,重视平行交往”的陷阱。
一提到社交训练,咱们家长往往想到的是找NT一起玩,或者在游戏里带着NT一起。那么大家有没有发现,难度特别大,需要协调的矛盾、解决的问题特别多,有时候特别累,效果也有限。
其实不止同伴之间有社交,大人和小孩之间也可以教很多社交能力。
大人带着小孩出去吃饭,有没有社交?当然有,找服务员拿号,点菜、吃饭,问厕所位置,埋单。大人和小孩玩,交流,有没有社交?当然也有,大人教小孩怎么做事情,怎么跟人对话,分享想念、尊重等感受。
所以咱们以后要NT和大人两手抓,不要只和NT玩了。家长带着孩子生活同样也很重要。
第三和第四个一起说,避开“重视伙伴间的情感性交往,轻视同龄人的实用性交往”的陷阱,“重视虚拟的交往游戏,轻视生活中的交往教育”的陷阱。
咱们家长很期望孩子能和普通孩子玩到一起,喜欢参加各种游戏社交训练,重视之间的情感,比如开心、难过、生气、害怕、尊重、思念等等,用虚拟的人际关系,比如特定规则下的游戏,让孩子和NT互动、交流。往往会给人一种假象,在这种规则下,孩子能和NT玩在一起,进步了!
但一个正常人际环境中经过长期磨练的孤独症儿童,其社会功能获得的康复程度,远远好于障碍程度相当,但只接受过隔离式教育的孤独症儿童。康复绝不是离开真实人际环境,这个大前提,仅仅依靠一个具体的、时尚的“好方法”就能够实现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真实生活里的规则和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内容,要在现实生活里去教社交。当然我说的可能是错的,特别是在利益冲突下,更不要对号入座,家长们要有自己的判断。
第五个,避开“交往教育脱离社会认知,脱离思维能力,脱离自我意识”的陷阱。
如果脱离了社会认知,没有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依托,这个社交训练只能流于表面,表面上好像掌握了社交技能,但缺少泛化能力,无法真正用于生活中各个情况,所以一定要全方面发展,教认知、教思维、提升自我意识,才能有更好的社交功能。世界上根本没有脱离社会认知、脱离思维能力、脱离自我意识的交往。
第六个,避开“跨越现实交往,直进电子符号交往”。
比如甄老师提到的,订餐、购物,还有微信聊天,这些都要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如果脱离了现实,只用电子符号交往,那就起不到作用。
还有呢,轻视家庭交往,重视和别人交往,咱们家庭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和睦,给孩子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不能轻视。还有对孩子其他功能的缺失视而不见,只重视社交,全攻社交,急功近利,这也是陷阱,要全面提升才有作用。
以上就是社会性康复理论提到的,社交陷阱。
我们带着孩子在海上航行,也许航向会偏离,但只要我们多学习,及时调整航向,相信孩子最终可以在正确的航道前进,达到我们一个又一个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