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文这口锅,天临背不动——本科生非得写论文吗?

2023-02-27 16:54 作者:学术志-官方  | 我要投稿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

作者:挣它一个亿

寒假一过,最后一道隔绝毕业压力的屏障也没了。


很多本科生近日来为此食不甘味,夜不能寐,陷入无边的痛苦与焦虑之中。


不难预料,即便“天临事件”已经过去四年了,它仍旧会成为毕业季的高频词语,时不时地被怨气冲天的毕业生们提上一嘴




“天临事件”或许直接促成了以限制查重率为主要手段的严把毕业关运动,但这终究是技术层面——写成什么样的问题,并未触及“毕业难”的根本——要不要写、能不能写的问题


论文,本科生真的非得写吗?



1、本科生写论文的真实图景


曾经,论文主要是令硕博研究生们头疼不已的难题,如今,本科生们却也为论文愁肠百结,甚至连专科生都要拿出一篇“像样子”的论文才能毕业。




空前加重的压力使得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不得不尽早地提上日程,甚至很多指导教师明令要求年前年后必须提交初稿,否则后果自负


本科生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心念念的假期不仅没有往年的欢乐,反而充满了压抑和焦躁的情绪。毕竟,这两年本科生真的有延毕了



怎么办呢?除了少数对于论文写作游刃有余且早已准备的学生外,大部分人其实是突击派,就像考前突击一样,他们企图利用最短的时间搞出一篇论文来。


在未经训练、缺乏指导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甚至很多学生的导师从未有过指导、学生的论文题目都还没有确定,在短短的十几天甚至几天内写出一篇论文可能吗?不难想象会“写”成什么样子!


用他们自嘲的话来说便是:取人精华,合成糟粕


有些人,在短时间内昼夜奋战,奋笔疾书,能够熬出一篇来,总要应付一下deadline,可不敢惹急了导师。


有些人,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那就只能先抄了,采取拼凑应对的办法,找到相关文献复制粘贴。至于降重,走一步看一步吧。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导师不导,只能寻求网上的辅导资源,甚至直接找人代写,苦叹自己实在走投无路。



毫无疑问,这对学生确实是一种“倒逼”和“锤炼”,他们会紧张,会着急,会熬夜打字,会有危机感,会奔走呼号,会货比三家……


能够锻炼品质、提升能力吗?能!但是不多,而且也似乎不是最佳的选择。总不能将毕业考核异化成提升学生的拼凑、抄袭和支付能力吧。学生需要在克服困难中成长,而不是在应对为难中投机


我们应该想一想,什么是论文?他们能写得出来论文吗?写不出来还必须得写能不出问题吗?紧赶慢赶写出来了就等于有质量了吗?


论文,是一种研究成果的产出形式,它建立在学术训练、资源投入和思考创作的基础上,它强调广泛阅读、长期积累和原创观点或结论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这个本义出发,连硕博生们都未必能达到产出论文的标准,遑论毫无学术训练基础的本科生、专科生。


若定要“取卵”,那必然“杀鸡”。



本专科生们写的论文令一众导师们哭笑不得,然而该被笑话的真是学生吗?他们只是表现出了真实水平,相比之下,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不更令人哭笑不得吗?

2、写论文何以泛滥成灾?


事实上,严把毕业关是没有问题的,这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题中之义。


然而,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什么是质量?什么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如果一切考核评价标准脱离了真实的质量发生情境,那么这样的标准就需要反思和重构。


“天临事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育部严把质量关的行动,但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也不是根本所在。


2018年以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由政策走向实践,以让学生忙起来、要求严起来等为核心主张的政策文本不断出台,各高校自上而下地贯彻政策精神,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严控程度空前提升。


在现有体制下,政府部门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层层加码甚至执行偏差的问题。不少高校为了表明自己积极推进一流本科建设,不惜为程序而程序,设置层层答辩;为字数而字数,本科论文字数不断加码;为延毕而延毕,“原则上”必须要有人延毕或不通过答辩,以此显示自身的“质量建设”。



2019年(天临元年)毕业季,笔者的母校有学生论文送外审结果存在异议,按照学校制度,学生可以申请再次送审,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再次送审往往是能够通过的,这对学生毕业求职意义极大!


然而,这年所有申请再审的意见都被学校打回了,直接表明:不通过。


难道说,不通过这些人的论文,本科教育的质量就是高的吗?按照制度再审这些人的论文就真的通不过吗?到底是在做数据还是在办教育,真的值得深思。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本科毕业才显得愈发艰难,而论文评价的大行其道与广泛推行主要是对这一工具的误解和误用所致。


第一,以效率代替效果。


面对规模巨大的本专科毕业生群体,毕业论文被作为有效的评价工具被广泛使用,这样的好处就在于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毕业考核、信息整理等工作的效率会得到保障,审计逻辑及其具备的数字化优势便于院校积累表现性的“政绩”。



然而,统一的量化标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是很明显的,一刀切的标准并不适用于各院校、各专业、各学生,更多的学校是应用型的,很多专业不适合写论文,有的学生不想搞研究。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院校、专业和学生没有质量,因为质量,尤其本科教育质量不是靠写论文能够衡量的,写论文不一定能考察所有本科生的质量,也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第二,以有用代替合用。


诸多研究表明,本科生科研、学术性教学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都具有正向功能。通过科研,本科生可以强化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批判分析能力,对于学术规范以及写作工具的使用都会有所了解。同时,这种探索未知的创造性活动还会开蒙心智、锻炼品性。


不过,虽然学者会通过做饭提升烹饪水平,厨子也会通过阅读了解学术知识,但这终究不是适合的发展之道


更为重要的是,学术探究的功能的发挥是以研究者的实质投入和参与为前提的,就当前大部分本专科生写作论文的实际行为来看,科研的深度作用显然是无法产生的。


从某种程度上看,现在的本科生写论文更像是一种“折腾”和“表演”。与积极提倡与规模化推行研讨对话、小组教学、合作学习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一样,这也受到了研究性教学等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传统的考试、讲授等方法被片面地视为落后且无效的方法。事实上,教育教学没有万能之法,一切因情境而定,而最终的评价依据就是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位Top2的教授跟我说:现在总让本科生写论文,每门课程都写论文。论文需要创新点,需要长期思考,怎么可能一个学期写好几篇,本科生能写吗,写出来能看吗?我的课就是基础课,就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基本的理论知识,所以我还是倾向于闭卷考试。


有利于学生的习得和长久发展,那就是合用的方式。本科生既缺乏学术训练基础,很多人也不从事科研事业,其需求更多是实用性的,与自己的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强加一个不切实际论文标准不仅会让他们无所适从,甚至会“铤而走险”,反而不利于身心和谐发展。


所以,在无力改变评价标准的情况下,他们纷纷化身“技术流”,复制粘贴,狂“卷”字数,以此表明自己的“工作量”,费尽心思降低查重率,语句改得面目全非。而这,早已背离了学术论文写作的本义与实质。


他们在“演”,注定了这种工作的“虚”,也注定了在以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难有作用。彼此为难,或只是一场“折腾”


第三,以为己代替育人。


大学教师普遍具有学术偏好,也倾向于将学生培养成学术人才。很多二本或专科院校的老师,可能平时没有机会指导硕博生,竟莫名其妙地在指导和评价本科论文时刷起了“学术工作者”的“存在感”,跟本科生大谈特谈学术研究,这显然就脱离实际了。


且不说这些老师自身的学术根基牢固与否,就单说其评价标准,对于本科生谈研究深度着实有些强人所难了。教育之道不是学术逻辑,本科生也不是研究生,老师最终要为学生谋发展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在指导本科生上过一把硕导、博导的瘾是自私的,也是极不现实的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很多指导教师尸位素餐,空挂指导之名,而无指导之实,本科教育及本科生在当前大学中是一种尴尬的存在。在量化学术评价体制下,很多教师将科研视为一等事业,将培养研究生列为二等工作,因为能够为其所用,而本科教育教学则是其不愿做也很难兼顾的任务


再者,他们本身就看不上本科生的学术水平,而本科生在写作论文中的表现则进一步固化了他们的认知,又进一步强化了对本科教育及指导本科论文的反感。坊间笑言:不看本科论文,保命要紧。于是,他们很多人把这项工作交给研究生,而研究生也纷纷表示:真的看不下去。


对此,与其将槽点放在本科生的论文水平上,不如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真的把他们当成本科生了?我们又是否真的了解本科生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正如英国学者迈克尔•奥克肖特所说,一个大学老师,不要总是试图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即便有部分学生会成为这样的人


第四,以个例代替全部。


近年来,对于科研的迷思不止弥漫在学者、研究生群体之中,更大有向下级学位蔓延之势,本科生发表顶级期刊文章、本科生直博海外名校等也成为热门话题,在各种媒体的鼓噪之中形塑了我们的认知:本科生能够搞科研,本科生搞科研是最有能力且最值得称道的表现。


然而,正如英国教育学家罗纳德·巴尼特所言,本科生,即便研究生都应该算作教育而不是科研的范畴,不应该把本科生当作研究者,他们有更多的发展的可能性


尽管现在很多研究型大学在推行本科生科研、研究性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本科教育等同于研究生教育,后者主要是专门的学术训练,而前者永远是培养本科生的某种手段和方法。


当然,不排除有部分本科生有科研偏好并且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这部分学生很适合也很擅长写作论文,甚至能够取得公认的科研成果。但是,这种情况是个别性的。


大部分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大部分本科生是直面就业市场的,即便考研生里,也有相当部分是“想工作而不得”的,他们并非热爱学术。大部分本科生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是质量把控所在。


恰如很多本科生所质问的:我又不想搞科研,毕业季面临各种现实问题,我就想找个工作,真不知道这种写论文有什么意义?


正是对论文这一评价工具的此般理解和应用,使得论文写作成为普遍的本科毕业考核标准。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行与自下而上的承接贯彻相互强化,这种标准不断制度化,并且在组织趋同的效应下得以普遍推行,久而久之已成路径依赖,所有学生,毕业必言论文。


3、寻找真正的“质量发生点”


让本科生忙起来,培养要求严起来,不要沉湎于吴岩副部长所列举的打游戏、谈恋爱、喝大酒、睡懒觉等消耗光阴的事情之中是必须肯定的,强化本科生教育质量管理是极为必要和迫切的。


只是,我们需要思考,让学生忙什么,如何让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增值,这种教育质量到底指向什么?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写论文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与其在毕业之际严格计较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的标准,不如将更多的培养资源、时间与精力放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在四年本科、三年专科的教育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升资源丰富度、课业挑战度、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与锻炼,并且在毕业终端考核中要与培养过程结成一体。学什么就评什么,怎么学就怎么评,而不是平时学和最终评两张皮,学生没学过写论文,怎么可能写出好的毕业论文呢?


如何才是高质量的本科生,笔者认为,需要找到真正的“质量发生点”,这个“点”在学校培养中形成,在职业生涯中触发,与个人身心、生活等融为一体。既有无形的一面,如情感价值观等;也有有形的一面,如技能产出等。而如何平衡兼顾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精神追求,永远考较着大学从业者的智慧。


原华科校长杨叔子院士曾言,大学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质量的“点”最为重要的是形成学生健康而丰富的精神空间与心灵世界,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浸润和师生共同体之间的交往与示范。


而实用性的“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个体是不尽相同的,应该有一种多元的质量观,从而重构一种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些“点”在学生完满的大学生活中形成、成长,也会走入学生今后的生活、事业,在其人生中被“触发”,受用一生,方不负此年少岁月。


就目前来说,完全取消论文考核既无必要,也不可取,完全重构的成本太高,需要渐进式地推进。可以做的是,一方面,探索建设多元化的本科毕业考核制度,写论文不再是各专业和所有学生唯一的标准。毕业作品可以是手工的、可以是报告、可以是创业案例或实例、也可以是求职总结、还可以是教育反思、职业生涯规划等等。


另一方面,其实很多学生并非反感论文,而是苦于无人帮助。大学没有学过专门的课程,毕业之际指导教师又形同虚设,所以才无法完成论文。因此,既要在本科教育过程中设置文章写作等课程,又需要严格落实指导教师责任,推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要尽可能避免以“做加法”的方式增加教师负担,而是要在变革考核评价制度上下功夫,使教师真正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真正发挥评价制度的积极导向。


(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工具,均已进行匿名处理)

论文这口锅,天临背不动——本科生非得写论文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