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样的司他,同样的肾损伤!

2022-01-01 05:27 作者:凯喜博士  | 我要投稿

我们再次对小白鼠灌胃托匹司他,持续给药11天。剂量分别为1mg/kg、3.5mg/kg以及7mg/kg,相当于体重70kg的成年人每天服用5.8mg、20mg以及40mg,使用代谢笼收集24小时尿液,并检测相关指标。

尿液检测结果显示,1mg/kg、3.5mg/kg以及7mg/kg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尿量分别增加了0.2%、53.1%以及77.4%;肌酐的浓度分别下降了2.9%、35.5%和61.4%;尿酸的浓度分别下降了6.4%、64.6%以及89.5%;黄嘌呤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4.6、33.3以及22.3倍;次黄嘌呤浓度分别升高了280.4%、149.2%以及39.0%。

这三个给药组的尿液中,次黄嘌呤的总排泄量分别增加了307.5%、317.0%以及66.6%,黄嘌呤的总排泄量增加37.8、51.8以及36.8倍。

血生化检测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这两项肝功能指标,灌胃托匹司他各剂量组的检测值与正常组基本接近。后续的解剖观察没有发现肝脏有肉眼可见的异常。

血肌酐(CRE)指标,HPLC检测结果显示,灌胃7mg/kg剂量组明显高于正常组;结合尿肌酐数据,说明该剂量组的小鼠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存在明显的肾损伤趋势。

与正常组相比,灌胃托匹司他1mg/kg、3.5mg/kg以及7mg/kg组的血清尿酸浓度分别降低了94.0%、99.7%以及97.1%,次黄嘌呤升高了16.4倍、19.2倍以及21.1倍;黄嘌呤分别升高了3.9倍、5.2倍和7.7倍。

解剖结果显示,灌胃剂量越高,肉眼可见病变肾脏的发生概率也越大,1mg/kg剂量为1/10;3.5mg/kg剂量为10/10;7mg/kg剂量是9/9(死亡1只),而且病变程度也呈剂量依赖关系。

小鼠的死亡率随着灌胃托匹司他药剂量减小而降低。结合以往的经验,托匹司他给药组的小鼠排尿量增加,血液和尿液中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浓度大幅升高,这两种嘌呤的总排泄量也增加。再加上肌酐清除率明显降低,肾脏出现肉眼可见的病变,可以初步判断,病变肾脏中也出现了黄嘌呤沉积,并导致了肾脏损伤,实验过程中7mg/kg给药组有一只小鼠死亡,很可能与之相关。

接下来,还要对肾脏进行病理切片,部分肾脏进行匀浆检测黄嘌呤等物质的含量,观察肾脏受损情况。

先看病理切片,毒理学家的读片结论是:

7mg/kg剂量组的肾脏切片中,可以看到的病理特征包括: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萎缩,近端肾小管结构消失、远端肾小管继续扩张,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化,还有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到管腔中。

3.5mg/kg剂量组的肾脏切片中,可以看到:肾间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肾小管扩张、管腔增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内部刷状缘结构消失等病理特征。

1mg/kg剂量组的肾脏切片中,可以看到:部分肾小管扩张,部分肾小管管腔有些阻塞,可见颗粒管型等病理特征。

正常的肾脏组织切片,是这样的——肾小球大小,形态正常,边界清晰。肾间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内部刷状缘结构完整,无明显异常。

切片结果证明,肾脏的病变程度,与给药样品之间呈剂量依赖关系,随着剂量的增加,肾脏的受损程度增强。

肾脏匀浆检测结果显示,灌胃托匹司他1mg/kg、3.5mg/kg以及7mg/kg组与正常组相比,次黄嘌呤的含量分别升高了38.7%、22.5%和24.7%;3.5mg/kg和7mg/kg剂量组的肾脏黄嘌呤含量分别升高了9.1倍和57.0倍,而1mg/kg组与正常组接近。

可以明显看出,与灌胃托匹司他3.5mg/kg剂量组相比,7mg/kg剂量组的小鼠,因为黄嘌呤大量沉积而堵塞肾小管,导致黄嘌呤和次黄嘌呤排泄受阻,尿液中的排泄量不升反降。小鼠灌胃托匹司他仅11天,血液、尿液中黄嘌呤大幅升高,并且肾脏中出现了黄嘌呤沉积,导致了肾脏损伤。

灌胃剂量为3.5mg/kg和7mg/kg,分别相当于体重70kg的成年人每天服用20mg和40mg,已经低于临床指导剂量,但仍存在肉眼可见的肾脏病变以及黄嘌呤沉积。看来,托匹司他并不像宣传中的那样,肾脏毒性更低。这个药物降尿酸的原理,决定了它与非布司他、别嘌醇是一样的,都无法避免黄嘌呤沉积引发的肾脏毒性。

在人类身上的具体表现与动物实验中的现象会有所不同,但是原理完全相同,差异只在程度的强弱。用药剂量和时间,以及患者本身的具体情况,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本次分享就到这里, Bye Bye!


同样的司他,同样的肾损伤!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