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思考教育:警惕家长的这些行为正在培养一个又一个“熊孩子”

2023-03-22 18:05 作者:心思考家庭教育  | 我要投稿

现在的家庭对孩子越来越重视,总希望自己能给孩子100%的爱,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过度的爱很可能会变成溺爱。虽然大家都知道不能溺爱孩子,但是心思考发现,很多家长并不能分清爱孩子和溺爱孩子的界限,很多家庭常常陷在“溺爱”的迷雾中却不自知。

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热衷于搞破坏……很多孩子便是在家庭无条件的溺爱中变成了“熊孩子”。如果存在以下行为,一定要警惕,你可能正在溺爱孩子!

一、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家长溺爱孩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不管孩子想要什么都给孩子买,很多家长可能觉得,孩子想要玩具,想吃零食,是很正常的,小孩子有这些想法没什么,想要就给他买,这并不是无理的需求。

可是回头看看家里,是不是同款的飞机、卡车模型都有好几个?买来的大堆零食总是这个吃一口、那个吃一口就浪费掉了?

要知道,越被溺爱的小孩子,他越不懂得爱。不管孩子想要的东西合不合理,他都能轻易得到,自然也更容易轻易丢弃。孩子会觉得自己获得什么都是应该的,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一味索取,一不如意就会哭闹撒泼,不懂得付出,更不会懂得珍惜。

二、袒护孩子,过度保护

在网上经常会看到很多人吐槽自己遇到“熊孩子”的经历,去亲戚家弄坏别人的化妆品、手办,在地铁上高声尖叫、大声吵闹,前段时间更是有熊孩子钻进电动三轮车内点火的新闻,看见火光后他们的反应不是惊慌失措,而是哈哈大笑。作为熊孩子的父母,说的最多的话便是“他还只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熊孩子的出现,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溺爱的结果。

对于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总是非常格外的宽容,允许孩子吃饭撒的到处都是,允许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孩子犯错了从不舍得管教,以一句孩子还小糊弄过去,在孩子和同龄人玩耍起冲突时,父母总是不管对错,第一时间“站队”孩子这边,孩子跟别人有吵架,也认为都是别人有问题,别人不对,一味袒护孩子,为其开脱。甚至帮助孩子指责、打骂别人。

 

三、 以学习的名义不让孩子做任何劳动

虽然很多家长不承认,但是确实存在不少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忽视孩子其他方面教育的情况,家务活更是舍不得让孩子沾一点,觉得干活太辛苦、太麻烦,会累着孩子。有时候孩子想主动帮忙,都会被父母以“小孩子这么小,不会做事,过来帮忙跟捣乱没区别”为理由制止。

首先,学习和家务劳动本身是并不冲突的,在学习的时间之外让孩子体验劳动并不会耽误孩子学习,以学习的名义让孩子不进行劳动更像是为溺爱孩子找借口。而让孩子参与劳动的目的也并不是真的让他必须完成劳动、把卫生打扫干净,而是让孩子在劳动中懂得劳动的不易,哪怕是一周、一个月做一次打扫也好过让孩子完全不参与劳动。

孩子从小就“十指不沾阳春水”,只知道享受,没有体验过劳动,自然也不知劳动的辛苦,更不会去体谅父母,理解他人。

四、包办一切,什么都为孩子做好

有的父母会包揽孩子的所有生活事务、喂饭、穿衣、洗澡、背书包、整理房间等全部都自己去做,而不是让孩子动手,这些本来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父母一起做了,当下觉得没有什么,但时间一长,孩子习惯了依靠他人,自理能力不足,一旦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就什么也做不了。


孩子和种子一样,只有历经风霜和雨雪、挫折和挑战,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替孩子包办一切,面对已经“宠坏了”的孩子,心思考认为,家长应该从以下方面做调整,避免继续溺爱他们。

 一、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是困难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就冲上来为孩子解决,不如先观望一下,看孩子会怎么做。比如,当孩子想要帮忙做家务时,可以鼓励孩子去试试,自己在身边陪伴着,保护孩子的安全,当孩子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主动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父母在从旁协助,帮助孩子再完成家务也不迟。孩子能自己体验过做家务的不轻松,自然也会明白父母的辛苦与不容易。

二、坦然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初为父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负面情绪都束手无措,一旦孩子因为无理取闹而感到生气愤怒,开始哭了。父母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就会满足孩子的需求,不管这个需求是否合理。孩子是很聪明的,他们能察觉到这一点,会利用父母不愿意看见自己吵闹这点做武器。有时候在街上都能看见有些孩子因为父母不给自己买心爱的玩具或者想吃的零食,就直接躺在地上撒泼耍赖。而父母因为怕丢脸、或是为了哄孩子开心往往选择妥协,孩子觉得这一招奏效,便会继续使用,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心思考教育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负面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父母不要去盲目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如静静陪在孩子身边就好,等孩子哭完了、消化完了情绪,再和他一起解决问题。这样既是在了解孩子,也是在让孩子知道爱是有理性、有底线、有边界的。

三、对于孩子错误的行为,及时引导、纠正

当孩子被责怪时,没有家长是不心疼的。所以当出现他人与自己的孩子起冲突时候,家长心疼孩子,第一反应想要保护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保护应建立在孩子没有做错的基础上,孩子犯了错,家长却袒护孩子,根本不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在面对同样的情况,孩子依然会犯错,恶性循环下去,总有父母保护不到的时候,届时孩子便要一个人承担犯错的后果,对于从没受过挫的孩子而言,这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随便一个小小的打击便能将他击垮。

作为家长,在孩子犯错时应该及时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说用蛮横的武力去解决问题,很多缺乏耐心的家长总是才有孩子做错了就来一顿“竹笋炒肉”解决问题同样不可取,这样只会让孩子害怕、畏惧父母,并不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想想,自己最心爱的东西被别人弄坏了是不是也会不高兴、会很难过?让孩子学会去理解他人,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爱,应当是学会放手,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心思考教育:警惕家长的这些行为正在培养一个又一个“熊孩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