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1期】实践团队一日小记(~ ̄▽ ̄)~

2023-08-02 22:20 作者:凤山求源  | 我要投稿


我们的暑期实践调研正式启动啦!我们也会随着任务的推进实时更新项目进程,做称职的日更up(尽力)还请大家密切关注、多多互动哦(*^▽^*)

那么请看!

                                                                       01

                                                           拜访凤山村村委会

“财政困难,很多文化的东西很难保护。”

与胡镇长与凤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合照

初次踏上秦安县凤山村的土地,周围的一切都稍显陌生。而在抵达秦安、开展实践任务的的第一天,我们便感受到了凤山人民的热情和支持。暑期实践的第一项行程,我们拜访了凤山村村委会,感谢他们在前期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并了解凤山村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铺垫。

在拜访胡镇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凤山村虽然有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建筑资源,但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并不很强,相比起保护遗址遗产,改善一下家人的居住环境可能来的更实在。此外,凤山村的旅游资源——拥有雄厚历史气息的4A级国家风景区凤山景区,吸引客源的能力较为低下,更多地成为为当地人所熟知、周边老人孩子散步的森林公园。

团队成员:我们之前了解到,咱们凤山村是甘肃的历史文化名村,村里也有许多历史价值较高的古建筑民居。那么,咱们凤山村一共有几家古建筑民居?现状如何?

胡镇长:我们现有的古建筑民居共有五家,其中三家成立了保护单位,其他几家虽然是有古建筑的,但村民的保护意愿不是很大。首先是村民保护意识淡薄。村民更加看重建筑的实用性,虽然这些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美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去了居住功能,因此即使政府一直在大力宣传保护古建筑,也仍无法令村民重视起来。比如说前段时间几家保护单位对古民居进行数字建模,因为影响到了村民的生活方便,遭到了村民的不配合和反对。其次便是资金问题,资金的短缺也成为古建筑保护的一大困扰,因此目前古建筑保护程度还比较低。

团队成员向胡镇长了解凤山村现状

经过胡镇长的讲述,我们大抵了解了凤山村当前面临的发展窘况:古迹难以转化为是指经济效益,老房子只能变为老一辈向青年人讲述的口中谈资,而不能为短期内改善村民的生活加以助力,所以村民的保留意愿和保护意识不强。凤山景区知名度的欠缺也使得“由文到旅,由旅到文”的转化受阻。团队决意,在后期以“保护+宣传”两线并进的方针展开实践活动,为有“陇上小邹鲁”美誉的凤山村的乡村振兴尽献一份绵薄之力。

村委会办公室所呈放的证书

下一站:凤山景区—

                                                                       02

                                                初探凤山景区

大老犹称小邹鲁

新人已换旧山川

据无量殿胡缵宗所书“太玄之殿”考证,明嘉靖年以前凤山上就有庙宇,现存大多为清代建筑,依山附势,规整紧凑。拾级而上,盘曲石径相通连。建有东岳天齐庙、泰山庙、蓬莱阁、洞宾庙、无量殿、仓颉庙、玉皇庙、伏羲大殿等。其中,泰山庙古建筑群建于清同治年间,是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山不在高,凤山景区融儒释道文化、楹联文化、古典建筑艺术等于一体,堪称陇上邹鲁。

蓬莱阁

泰山庙

泰山庙位于凤山风景区中段,为祭祀东岳天齐仁圣大帝之所,民间因其主殿之位常常将凤山景区称为泰山庙。泰山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园林式建筑,重建于清同治年间。主殿上悬一蓝面金字牌匾,上书“护国佑民”。这块匾额由秦安县生人、有“陇上铁汉”之誉的清代谏官安维竣亲笔题写。身为一介六品京官,在清末主战派尽显颓势、国家危急存亡之际,安维竣毅然站出来批驳当朝主和的达官显贵,写下了鼎鼎大名的《力阻和议疏》,被鲁迅先生称为“民族的脊梁”。牌匾上书的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入木三分,一笔一画都诉说着百年前出身于秦安的仁人志士对家国黎民安泰永昌的美好愿景,成为凤山一份宝贵的历史记忆。“护国佑民”匾额下悬的一对篆体联为当代秦安县书法家、篆刻家所刻。古今辉映,时空相接,这间坐落于凤山的小小庙宇,盛放着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数希冀。

三清殿
蓬莱阁

                                                                     03

                                                     传统民居调研

在与胡镇长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村里的建筑是一些比较典型的天水风格的建筑,前些年国家的农村民居改造中镇政府对村中的房子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这些年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几乎保持原样。在这几年政府对古民居古文化等进行了重点保护,在村里只能进行宣传工作。有些村民文化程度比较高,经济条件比较好,便会自主对房屋进行保护和审美方面的改造,但是每家每户情况不同,大部分村民意愿不高。事实上,在明清时期村民有经商当官的祖先会在家中修建具有特色文化的建筑,但是很多因为后辈的没落没能流传下来,只有少部分依然存在,成为特色古代文化建筑。因此目前凤山村的多数建筑主要还是以居住功能为主。

经由胡镇长的点拨后,我们去考察了村落内一处古代民居——侯氏民居。

正堂坐南朝北,正对第二个门,一般为家里长辈所居住并当做客厅。随堂旁边的附属屋可以用来摆放杂物。

在各个屋室的空间功能分区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汉族社会的信仰和传统,如其中的正堂的核心位置以及正堂里门最远的方位,体现了儒家中内外有别,敬重长者的文化逻辑等等。从南至北,从门到正堂的整体的空间便是外与内、陌生与熟悉、世俗与神圣的过渡。

                                                                   小结

凤山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对此的挖掘、保护和宣传却远远不够,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方面的短缺,另一方面也因为文化意识的不足,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在调研其他景区的同时,继续深入挖掘凤山村那些“隐秘的”历史与故事。

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的后续动态哦( ̄▽ ̄)/

也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获取实时资讯!!






【第1期】实践团队一日小记(~ ̄▽ ̄)~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