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用于备忘的推理分析——关于抢话筒事件

2023-02-22 12:41 作者:沉睡蒸蛋雨村  | 我要投稿

最近网络上公布的关于青少年的事件,有之前的高中男生自缢案件,还有最近发生抢话筒事件。但是现实不像动画片里的那样几乎每次案件都会有死神及时到场并阻止事态变得更加严重,因为动画片是简化的现实。如果那位男生身边有像柯南一样的人物的话,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言归正传,本篇内容主要针对抢话筒事件里的教授做一些推理分析,但过于确凿的描述则无法给出,我没有参与调查也没有这方面的话语权。

首先我们可以从短短的视频里看到,当学生抢过话筒后,教授的总体的态度是无奈的,他说了一句关键性的话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这句话以及他的低俗话语是本篇进行推理的唯一线索。有人会问,就这几句话能说明什么呢,其实不然,因为就是这几句话再联系各种理论和实际就能得出很多结果。

第一种推理是根据一种话术。自古有流传一种话术叫做激将法,其本质原理就是激励的人必须先朝着反方向讲话,把好的讲成坏的,把坏的讲成好的,然后让听的人自发地进入激动的情绪,并主动反驳你的观点,以达到激励人的本意。我们姑且假设教授是抱着激将法的念头,故意说一些功利性强、低俗的话语,那么这样一来,有学生上台抢话筒反驳自然也在他的预料之内,此时的他应该是非常得意而且高兴的,他心想:终于有人站出来反驳了。那么这样一来就和实际上他说的无奈之语构成矛盾,这也就否定了教授是本着激将法的念头进行说教的。这里我要排除一种可能性,就是教授作为激励的人,固然要扮成一个说反话的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发现了教授在使用激将法,那么激将法就会失去效果,从这一点来看教授或许有洗白的可能,但是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太可能,没有人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讲这些话,因为这些思想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学生没发觉教授讲的是出于激将目的,那么学生就会真的对教授的话信以为真。综上推理可得,教授的本意就是希望学生们成为他口中的模样,他并没有让学生思辨他讲话的任何迹象,故可排除使用激将法的可能性。

第二种推理是根据形势。自古就有“顺势”、“逆势”说法,作为个体,我们没法或者很难改变形势,顺着形势自然能够使自己一帆风顺,逆着形势固然会遇到重重困难。“识时务者为俊杰”也是上述这个道理,但是有时候这句话有一定的贬义,它可以指人圆滑、投机取巧、妥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有他“方”的一面,也有他“圆”的一面。那么我们再来看事件中谁是顺势、谁是逆势呢?答案很清楚,教授是顺势的而学生是逆势的,因为这个问题只有两个答案,另外一种不可能所以只能是上述这个答案。事件中,教授是顺势的、是圆滑的。抢话筒的学生是逆势的、是方的,他不知道教授背后的人脉和利害关系。那为什么能够从顺逆形势能够推理出教授的真实意图呢?考虑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教授可能是在为他自己发言,另外也可能是在为学生发言。如果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就不会当众讲读书为了赚钱或者为了其它什么的,直接推销自己,说自己很牛的不就好了。如果说教授是为学生发言,我是不太信的,我的理由是教授的优势以及教授的金钱观,教授有如此好的势头为什么不顺势而行反而要把真正的忠言告诉学生呢?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而且如果他是真心为了学生的话,就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更不应该把菌恩和金钱讲到一块。菌恩我下一段会讲,金钱是人万念所聚集的地方,微观经济反应人性,一个人如果常把金钱挂在嘴边,老实讲,任何无法无天的事情他都做得出来。那么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以后剩下的就是真相,为了不让自己进橘子(^_^),我不直接说出来了。

老实说,我很难相信一个岁数这么大的人还会对菌恩持有这样的想法;关于菌恩,老实说我确实信过,但是只在初中的时候,因为那时听了一些视力治疗的工作人员的话才信的,那时她说近视会遗传的,那我就信了,于是我出了一个念头,既然怎么治疗视力都不好,那可以找个视力好的人结婚解决视力差的问题。如今我现在对此还是半信半疑,因为这种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生命有限的人能够说清楚的,但是如今我有一个信条来打败这种念头,这个信条是从一位贵人的话里再经过读书经历自己体悟出来的,就是说一个人通过读书,努力到有模有样之后,视力虽然会有所下降,但是会令你打开第三只眼睛,这个眼睛就是所谓的想象力,它能够让你轻松地看清任何东西的本质,从而完全改变整个人的气质以及命运,就如同传说中的二郎神一样。教授使用了无法证伪的菌恩为话题,就像之前治疗视力的工作人员为了让我成为用户,就拿菌恩来说例子,我又不可能反驳,这根本没法反驳,在菌恩面前,确实年龄越高的人越有话语权,但就是因为这样,还请各位年轻朋友时刻留意生活中常把菌恩挂在嘴边的年长人。

非凡的古人创造了无数经典名句,但是他们没有说人不同是因为菌恩,而是留下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同之言。显然,教授把它忘得一干二净。综上,从“使用菌恩”、“被反驳后的无奈”、“没有让学生进行思辨的教授”、“讲话与家喻户晓的警句背道而驰的教授”这些种种迹象表明,教授的意图是非常可疑的。最后问诸位,如何回复“尔等想尝尝吾的宝剑锋利与否”?


用于备忘的推理分析——关于抢话筒事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