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学总问题的草稿(一)
本文计划超过两百节,目前写了130节,这是第一部分。
§1
认识是一串过程,无所谓起源与目的;
§2
意识是生成的整体;
§3
人的意识是伴随着语言实践生成的,并且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生产而在生产过程中逐渐生产的;
§4
人最初在生产过程中有了区分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于是诞生了最原始的语言图像(奥古斯都图像,参见《哲学研究》§1及以下几节);
§5
对肉体与非肉体的区分是的人在语言实践中第一次 意识到“意识”——作为范畴或“意义的实存物”;
§6
“意义的实存物”最初只是一个对符号意图指涉的具体物质对象的实指,但在至今仍然残留在我们语言之中的神话里,它们却意指向了一个空洞的抽象范畴;
§7
它的必要性很快随着抽象能力(一般而言,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实质上不再必要,但它长久以来仍然作为一个迷信(神话),作为欺骗的手段遗留于我们的语言之中;
§8
认为空洞的抽象范畴无法理解,是一种欺骗性的同义反复;((参见康德,“物自体”))
§9
符号的使用方式,自身就已经显示了它在我们的语言中是如何被“理解”的,所以,我们说,语词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谈论某语句的意义就是谈论它的使用;
§10
语言实践恰好随着生产实践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语言的变化是相对滞后的,当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后,须待其在社会总的生产方式中占据一定范围的统治地位后(或,凝固为一个确切形态后),才形成新的、普遍使用的、可区别于先前语言的语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变化是时时刻刻的(事实上,即时在这个表述里面,已经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了,关于意识形态相关的表述,我们之后会提到);
§11
((福柯的谱系学研究,就像在语言变动不居的世界线上取出几道切片(物理学意义上的类比,用相对论的语言确切来说,一般用“事件”一词,暗示其表面的偶生性),发现其同一与差异,以图描绘语言实践中体现的社会变迁,这的确是一条可能的历史建构路径(因为我们不可能拿到一个时代所有的史料),但必须注意不能忘记,语言是栖居于生产时间 、生活方式的历史与现实之内的,换句话说,语言不可能脱离现实,否则就会落入“神话”的陷阱而沦为不自觉的意识形态家。));
§12
((“好的”唯物主义,为我们揭露我们语言中秘而不宣的许多神话))
§13
我们将在不同语词的比较中发现的类比联系称为“家族相似性”,语词之间构成由训练维系的相关性联想链条,当我们将这些交错的链条具体考察时,我们发现,它们组成了“语法之网”;
§14
辨认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要弄清,这个语词在语法之网上的位置;
§15
人的意识结构就是这样一张网,并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16
人的语法之网的边界,就是人的意识的边界(可以参考“有界无限”的物理学模型理解),这里意识的曲折边界线,反映了生产方式的社会组织情况,尽管是经过许多层中介之后的扭曲形象;
§17
我的论述是一种类比,它最多只能指出研究的方向;
§18
“无意识”并不是一种“非意识”,无意识是意识过程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意识只能意识到自身;
§19
不存在不能被语言表达的意识,换言之,语言实践构成了意识的全部过程,“前”语言的思维,这样的表达就如同在初等几何视野下谈论“方的圆”或者谈论“黄色的对数”一样荒谬;
§20
语词之间联想关系,是通过具体的训练生成且固化的,这里可以看到,这个现象实际上构成了意识形态机器的基本功能的基础;
§21
人们通过训练理解一门语言,这种训练通过重复加强一种联想关系;((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差异与重复”的核心所在。))
§22
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机器是无处不在的,并且时时刻刻发挥它的功能,这就是说,任何生活在社会里的人,都时时刻刻在训练自己语言的使用;
§23
由训练推动的联想关系的趋同,也就是意识过程方向的趋同,在社会性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我们通常称为“民族精神”或“文化特征”的“集体性意识”(尽管不是严格意义上我们所说的意识),并且归根结底,所谓社会性的语言实践是在一个社会内部相似的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不是一个经验材料获得的关系);
§24
意识形态的神话与迷信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训练过程中也得到加强,我们进行哲学研究的目的是抢占这个阵地,揭露这些神话,并且试图不塑造任何新的神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哲学里必须实现对我们各种语言游戏的综观(这个努力是长期的并且没有终点的,虽然我们可以随时中止,但中止就意味着脱节);
§25
综观意味着对语法的完整显示,注意,我在这里使用“显示”,而不是某些哲学家爱使用的“去蔽”或“挖掘本质”,是因为语言的表象就是其本质,语词的使用方式在各个具体的语言游戏中已经在这里了,没有什么需要挖掘的,我们仅仅在做梳理和确认,所以“表象”和“本质”的对子在我们这里就被消解掉了;((生产的法律关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