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小舍得》:卷得窒息,却无法停下来|30个新中产家庭鸡娃故事

2021-04-29 19:02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鸡娃,是近些年开始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指从孩子小时候就安排各种培训学习,用打鸡血的方式教育孩子。


以鸡娃为代表的教育话题,轻易就能牵动家长们的神经。最近聚焦于“小升初”的现实题材剧《小舍得》,开播就引起广大父母的关注:如何才能从升学焦虑中找到出口,是当下每一个养育者的难题。


《小舍得》上线的两周,借由社交平台上的动态信息,管中窥豹了一番教育竞赛下的鸡娃生活:有的娃叫苦不迭、有的家长焦虑万分、有的成年人反怪父母当初为什么不鸡自己一把……


在鸡娃和被鸡之间,娃和父母是否忽略了成长中更为珍贵的东西?也许,我们能从这些动态中找到一点线索。



上了发条的生活


@Joey_

累啊,累已经是普遍现象了,我的闹钟一天各个时间段闹个不停,都是怕忘记了娃的时间表,现在的娃都是掐着时间,不能耽搁的。


@southern

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补文化全科,现在读六年级,已经和重点中学签了约。但是朋友的孩子没有一点轻松,小学放学之后,晚上和周末上初中的所有科目,包括初二初三学的物理和化学。我问朋友,现在学了,进入初中上课干什么?


他说又听啥,万一现在有不懂的,以后可以搞懂。现在明白了,以后就提高。


@kkio

我上小学的时候已经是17年前了,小学的时光是暗无天日的,以至于我刚上初中的时候觉得初中比小学轻松。


平日如此,周末还得上补习班。我记到周六上午学奥数,下午学英语,周日上午学钢琴,下午做周末作业。可能没有那些鸡娃拼,但是在我的记忆里,真的每天都过得很痛苦,对未来没有希望。


@Anna

我家小孩坐标四线城市四年级,就读的应该是市里最好的小学之一,平时学校里面的作业只能说跟得上,不算牛娃。平时周末需要上主持,美术,羽毛球课程,偶尔参加比赛或者表演就得压缩学习时间。


@Joey_

每天6:30起床,5:30到家,运动30分钟,6:00作业,7:00外婆家吃饭,8:00回家洗澡8:20上床;


要是以上时间娃有点磨蹭,就到9:00了,学校要求8:30睡,毕竟才一年级,时间观念全靠大人催,本来计划的睡前阅读在各种挤占中一周能有个两三天实现就不错了。


本人还要上班,7:00才能到家,靠老人帮忙才能把这一切玩转。现在才一年级,以后大了学业更多,怎么办?卷的窒息!



被迫的卷入


@JJ_PCY

坐标成都。我80后,本科。老公70后,985。我们一直觉得我们要让孩子健康成长,不鸡娃,不鸡娃,不鸡娃。但是真的到了这一刻。我们确实做不到。


@FFFire

我在海淀里算是垫底的菜鸡 就比如我的一位在读清华附的小学同学 她初一的时候托福110 词汇量一万二 我初一的时候只是在背托福单词 词汇量才一万TAT 她还是舞蹈生超级好看气质超强学习超牛QAQ


麻了 历史和语文都没写 去复习了(跑


@Diver_sity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件事是,我们本院医生带孩子来找我看病,一个小女孩儿,九岁半。主要是走路两条腿感觉不一样沉,颈肩一块老是酸痛,严重起来一直得让妈妈捏捏才能好一会儿。


9岁,10岁犯颈椎病的孩子越来越多了。除此之外还有脊椎侧弯。教育改革改了这么多年,结果就是孩子负担越来越重,犯颈椎病的越来越多,脊椎侧弯的越来越多,从小学就开始进入亚健康状态...何其悲哀...


@DDDDelegation

我爱人跟欢欢爸爸一样,培学陪玩陪看一样不落。他甚至去修了教育学,我也为了闺女去考了教师证。还没开始卷,我们已经累的心力交碎,真不敢想开始卷以后,我俩估计只能活到五十……


@Holiday

我们在学的篮球、书法,坚持有一年多的时间。周围不管是学校的同学,还是邻居的小朋友,没听说没有兴趣班的。都有,只是多少的区别。



花钱如流水


@Zimt

EF一年2万,每周末2小时;美术1.2万,周末1小时;昂立Stem网课8K,周末1小时;精锐幼升小,数学2万多,语文2万多。


@GGGina

我同事孩子才一岁已经进培训班了,机构里甚至有3个月的孩子。培训乐感数感逻辑和小主持人在三四线城市,一年费用工资倒挂,全靠两边爸妈补。理由是一个小区的孩子都报了,她家不报就融入不了,小孩子没朋友。太卷了。


@Spouse

基本一周早上睡不了懒觉,周六周日八点前也要起床。累吗?累。


但是我问了一圈,周围一样大的孩子,都在外面上课,基本以英语课,外教课,机器人,乐高课等等为主。就算不在外面上的,线上课程也是必有的,什么某马,某猴,某ABC,某而思......


@二太

姐姐没有语数外补习班,但是报了一些线下的一对一小托福类的英语学习,一周一次,一小时1200元,也有线上的一对一私教,一小时350元,英语一年花费在10万元左右。


姐姐非常喜欢跳芭蕾,一周有2次1200元/小时的课程,还有5次200元/小时的练习课程,有时候参加比赛需要连续多天特训,单次也是1200元,她在芭蕾舞上一年的花费有16万左右。最近又报了一个一对一唱歌的寒假班,未来可能一周唱一到两次。上海好的老师都比较贵,当然也有便宜一点的课程和老师,我会帮她尽可能选最好的老师。


弟弟上的课就比较多了,有奥数、英语、足球、网球、跆拳道、钢琴课,基本上每天都有,轮着上。网球一周两次,600元一次,足球一周有5次,跆拳道我们办了一个5000元包年的卡,钢琴课是每周老师来一次,陪练用线上的。往年寒暑假会有一些夏令营冬令营。


@Syndrome

花费上,我大概算了一下,私立幼儿园学费一个孩子18万。课外班上,两人学钢琴大约10万,两人画画5万,舞蹈1万多,英文3万+,围棋2万,数学班至少1-2万,各种体育两个人怎么也要3-4万,加起来总计年花费起码要60多万。这还不包括各种书籍、话剧、看展、旅行。



“新中产”的愿与忧


@GGGina

我姐把两个孩子逼得不成样,才小学一年级就单休,每天晚上补课到八九点。我说孩子压力太大了,她还生气,说难道孩子以后像我们一样考个普通大学打工一辈子吗?


@蒜了

大的娃在六小强(海淀)马上冲刺高考,小的普小冲刺小升初。鸡娃这个行为不是最近几年才有。比如我爱人用现在说法属于凤凰男,从小大字不识的妈妈一根棍子就给鸡出了村。虽然,也许他跟同龄人比不算成功但至少出来了而且也给了下一代我们的孩子更好更高的平台。我想这也许就是鸡娃得到的好处吧!


@万啥事里

有可能吧,我父亲是他大学国际法头几届的学生。说是英英字典只有系里有,他就把字典按顺序背下来了。我小学五年级刚开始学英语,他辅导我。他是真的不明白我为什么单词背不下来,双方都很痛苦。



@Qualitative

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对她和她男朋友的要求很高,我们一开始感觉完全没必要要求那么高,直到上次得知她爸是当年县高考状元[单身狗]她爸就是那种我能做到你们为什么做不到的心态


@贝勒没有爷

我和妻子都是高校教师,名副其实的学一代。虽然是高学历,但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并不高,所以我也从来不相信起跑线类的鬼话,可是周围环境如此,你不得不去卷!越是那种所谓的学一代,越容易卷,越迫不及待的去培养鸡娃,为什么??


因为财富是可以传承的,权力也可以传承,唯独这个知识和学问不可以。他的爸爸,他的妈妈就是这样一步步过来的。她的妈妈在临产前还要坚持修改论文。他的爸爸在给他洗完尿布之后还要写论文,做项目。


@Minus

昨天想了一晚上,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么焦虑逼迫孩子?因为从本质上说,我们还不是城市人口。我们大部分背着沉重的房贷。一次生病,一场灾祸,一次失业都可能让我们失去所有!想起一个励志故事,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鹰一出生便会在天上不停地飞,只是为了不让自己掉下去!


@Scapegoating

普通娃,不是天才儿童,不是自己就会好好读书的那种,就是普普通通,抓一抓就有点效果,但是老母亲没空抓,他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那种。


这是个普通家庭,普通城市,普通水平。已经很累了。加上学区房、培训、陪玩等的各种开销。只能保持娃在这个城市,他的同学里一个中不溜的水平。你说累不累,你说卷不卷?


@real_lzj

我在二线城市,今天路上和一个同事聊天。今天聊天之前我还觉得小舍得太夸张了,然后跟她说了电视剧,她没看这个电视剧,跟我说了说她家女儿小升初择校的经过,听完我就焦虑了。



一代人的可能性


@TTTom

上着4个兴趣班+1个补课班的娃的妈想说,其实也挺佛系。当然,在农村出身的朋友大姐看来,我这算鸡娃!她总说,看着娃累!


其实也并不然,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她的爱好,她自己提出要上。


@hey_juicee

我现在读大学看亲戚家的小朋友上小学我都替他们累的慌 我小时候一天就是玩 他们有上不完的课 不过人家确实多才多艺精英小孩 社会越发展家长越逼小孩 但是阶层壁垒那么容易就能突破吗


@Lovely

我儿子4岁,幼儿园小班。班里的同学们英语班/积木/游泳/马术/跳舞/钢琴/架子鼓等等几乎都报了。外教说他不认识单词,我说不急,过几年自然就会了。


前天想找同学玩,一个放学要去外教课,一个要去芭蕾,还有一个上乐高。他问我为什么他没有课上[允悲] 我打算这两天去给他报个游泳班,其他的不跟风。


@Littleluck


也有我这样比较佛系的家长,课外班有上的,但80%的钱花在体育有关的上面了,如游泳游了5年,足球学了三年,这个是在学校学的,另外收钱。文化课最少,总共花了950元钱。


@匿名

我家就属于家庭条件中等的吧,所以我跟我老公也达成共识,等孩子长大了(幼儿园大班或者一年级吧),让他去试几门兴趣班(反正试课不用多少钱,甚至免费体验),然后选择一门最感兴趣的去学就好。至于什么补习班,就免了,没这个钱来造,对孩子也并非要高分名校的期望,健康快乐就好。


@Draco

孩子小升初花钱进入我们这个城市排名前三的学校,只能读普通班。一个年级就有2500人左右,我当时想的是,如果孩子的学习还是不好,说明不是学习的料,就去读职高。但是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焦虑,对孩子只有鼓励。


没有想到的是,小学的学习习惯对他成绩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背书快,做作业速度快,从来不抄答案,有问题自己先琢磨,然后问老师。很快孩子在初中班上脱颖而出,初一半期之后就保持班上前三,最后初三冲入年级前100,保送进入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AARON


在北京海淀,我们应该属于比较佛系的家长了。身边也没有听说有特别鸡娃的。是报过很多班,但是还是需要家长督促,孩子不自觉,不爱学习,我们工作忙,也没怎么管,很多班都停了。


我们家孩子,小学之前基本什么也没有教。孩子都一直过得特别开心,三口之家,没人带孩子,孩子自己管自己,除了学习,其它都把自己管的特别好,性格和情商算是比较好的,独立性很强。以后成不成才,在他自己,感觉强求没用,身体,心理健康,有个还算快乐的童年最重要。


我们曾经还为孩子设想过,实在考不上学,就去当健身教练或者大厨。



写在最后


虽然对现在的内卷程度有所预期,但看完这些“一腔鸡血”的故事,依旧大为震撼。


《小舍得》也好,鸡娃文学也罢,都是现实世界的一个投影。我们终究是要回到真实生活中,在家庭中获取养分一点点成长,过好每一天。而过度鸡娃的行为,不仅让娃“压力山大”,也会让家长迷失自己。


一位“海淀爸爸”谈及《小舍得》时说,剧中对于教育内卷原因的展现也很到位,很多家长并非真的为孩子着想,更多是在乎自己的面子,从孩子的成绩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这种例子他身边很多,比如外地媳妇嫁到北京来,各种被婆家看不上,她们就会像剧中的田雨岚一样,通过儿子的优秀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这类家长突破家庭的边界,通过孩子的成绩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不但会给孩子带去最深的伤害,也让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过度鸡娃往往会挤占这个宝贵的空间,让孩子喘不过气来。父母需要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边界”,这个边界保证了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作为个体而存在。


好的家庭边界,应当是一个温暖而不黏连的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我们既可以与家庭保持联结从而获得亲密感,也可以培养独立人格从而拥有个体感。


一些缺乏边界意识的家长在“爱”的幌子下,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拼命鸡娃,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将自己的喜好、期待加在娃上,还要扣上一个“为你好”的帽子。



如何把“爱孩子”和“以爱为名的控制”区别开来,承认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允许孩子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可能才是当下成为父母的必选课。


如果说非要鸡一下,那么正如网上流传的那句:鸡孩子不如鸡自己。


毕竟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小舍得》:卷得窒息,却无法停下来|30个新中产家庭鸡娃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