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30万人刷屏的敦煌特展,背后还有这故事?

2022-06-22 16:13 作者:大势智慧  | 我要投稿

最近,“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被火热刷屏。
当游客在馆内抬头凝望,可以看到佛像与周边壁画细小入微的纹理与色彩细节,甚至连斑驳掉落之处都能够清晰可见。

“万里千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现场


对于游客而言,花费短短数小时,放眼望去便可将敦煌之美尽收眼底。但对于文物数字化工作者来说,却是十几年如一日的信念坚持与技术“攻关”。

在数字保护中追寻国产化软件突破


敦煌数字化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李德仁院士与朱宜萱教授带领武大科研队伍多次前往敦煌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但早期由于精密测量仪器的匮乏及国外软件技术的限制,敦煌数字化保护进程几度受阻。

为早日实现敦煌数字化,这支敦煌数字化保护团队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攻坚克难,“与黄沙斗智斗勇,卷起袖子埋头干”,甚至有成员削发明志,力图打破国外软件限制,最终用3个月时间成功研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贴图软件,为敦煌数字化保护迈出了关键一步。


朱宜萱教授正在给莫高窟“九层楼”立面测量

经过两代武大师生的传承与接力,纹理贴图、三维重建等技术逐步突破与运用,精美的佛像、壁画得以高精度、高保真、永久性的保存在数字空间。

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带领武大科研团队参与敦煌数字化保护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以及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成果为此次敦煌文物跨越“万里千年”,从莫高窟来到珞珈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也让此次特展成为用“科技让文物活起来”的鲜活样本。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在数字空间永生


文物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弥足珍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然而文物具有消逝性,文物保护的进度远远无法赶上文物消失的速度。据第三次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达到766722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但距离上一次文物普查短短30年间,已经有4.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


敦煌“涅槃”卧佛数字化成果


采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保护,能够很大程度上延缓这一过程。当前,倾斜摄影、激光扫描、三维重建等技术的升级与发展在文物数字化保护层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贡献,行业内重建大师、贴图大师等自主可控的国产化三维数字化产品,能为文物数字化提供最便携的文物数据采集、高精度文物数据生成与处理能力,为文物数字化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小型文物数字化成果

目前,从不可移动文物长远保护的需求来看,“空地融合、室内外一体化、洞窟联测、壁画修复、文物病害标注与识别”等技术的突破也将成为解决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难题的关键技术。

创意性传播让文物在保护中得以传承


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不少文物保护者逐渐意识到,文物保护的工作除了对本体的修复与数字化留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让文物从“留下来”到“活起来”,到传递给老百姓,才能从根本上传承文物保护的真谛。
从这一角度出发,数字化技术不仅能够记录文物信息,数字化成果也便于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为文物的展示传播提供有力支撑,有助于挖掘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深入展现文物背后的故事。


当下5G、互联网技术让传播变得便捷,数字化利用作为一种强大的资源,更能让文物得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有效传播和呈现。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H-GIS时空演变系统


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中,我们看到馆内采用了H-GIS时空演变系统,为革命文物与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播与展示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H-GIS时空演变系统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保护工程,依靠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对革命前辈留存的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的同时,将历史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紧密融合,开创虚拟与现实交汇的动态叙事空间,以动态化、叙事化的展示方式教会观众“重走革命路”的真实意义,做到了观赏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融合统一,让文化传播变得鲜活又立体。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可以说,文物数字化保护既是对历史遗存的记录和数字化留存,更是对一个又一个历史文明的传承。我们期望通过科技,增强文化传播效果,推动文化遗产的多元共享。

被30万人刷屏的敦煌特展,背后还有这故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