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1对1的环境中帮助天津孤独症孩子建立常规?
有没有那么一种困惑,我的孩子能说会道,但是只说不做;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建立一定的规则,可是我无从下手;我觉得我的孩子有些懒散但是也没太大问题,但是老师怎么就说我们的常规不好呢;我给我的孩子订了很多的规则,可是孩子并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建立常规对于我们孩子的好处有哪些呢?帮助儿童理解学习环境及他人要求。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有组织有次序地完成工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儿童的情绪稳定。既然常规那么重要,那么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常规?
常规就是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习惯及规律。既能方便自己,又能方便他人或外部环境。

我们孩子的特点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感官偏好,会自己设定一些常规,这些常规常常不能体现出环境要求和社交习惯,这些常规通常是无意义的。
那么我们如何在1对1的环境中帮助我们的孩子去建立常规呢?
1.首先我们得提前想好要给孩子建立的规则有哪些,并且把它列出来作为这一段时间需要进行练习的目标,需要记住的是不适合太多。最初给孩子选择的在1-2条最主要的即可。
例如:1.上课的过程中小手要放好。2.上课过程中下座位之前要提前告知代课老师。3.点名环节要站在小点上。4.每次只能拿一个玩具。我们制定的目标要具体可执行。

2.建立做事先后顺序常规。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影响着环境,帮助他们理解自己与外部事物之间是有关联的,有次序的。例如:先做任务后玩耍。
3.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
通过训练让儿童建立起工作是会完成的,完成工作后就会有奖励或报酬的概念,以此来促使儿童努力完成任务。
建立完成工作的常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给出确定的任务。例如:我们要跳100个蹦床。②当某项工作的工序全部完成之后,把物件放到特定的地方即表示工作完成。例如:我们读完卡片把卡片装到袋子里,这个任务就完成了。③用形象化的时间作提示。有的工作或活动无法以量化的形式来表示结束,便可以用一种信号(视觉或听觉)来表示。例如:拍拍手,下课了。

4.学会看个人时间表。
要求儿童开始下一项工作时,先看看自己的工作时间表。对于我们目前接触的孩子来说因为他们年龄比较小,因此我们可以把日常做成行事历的形式,让孩子以图片的形式去明白自己的工作时间表。例如:我们这一节课的流程是:搭积木、看卡片、手指谣模仿、捏橡皮泥、吹泡泡、配对卡片、收玩具。我们可以把每个环节拍成图片,让孩子对自己的任务安排清晰明确。
在给孩子建立常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一致性,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课上,都要遵守同样的常规环境及生活节奏。并且这个常规不是随意更改的。培养孩子常规意识好处多多,赶快操练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