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常态,但我们可以躲进文学里!

《如何面对孤独呢?》
【序言】
是走入热闹的人群;还是退入深浓的暮色;是戴上耳机的单曲循环;还是解锁屏幕的视频滑动;是卷入忙碌;还是肆意放空;是倾诉亦或是沉默。
孤独无处不在,不只是我们,还有前任人,还有古人。
孤独是生命的常态,亦是永恒的存在。
【正文】
看前人如何面对孤独?

作者:海子(查海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解读】
他把所有的计划都写在了明天。
大概是因为他今天并不幸福。
今天也不想关心粮食和蔬菜。
今天也不想和任何人通信。
所有人都记住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
海子给了每一个人陌生人祝福,
但陌生人很少去猜想诗人或许极致孤独,
孤独到他已经不想等到明天了。
同年的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
海子把孤独藏在了春暖花开的背面,
又把面对孤独的答案写进了诗里。
那就是有计划的去忙碌。

1927年7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
“心里颇不宁静”“便沿着荷塘在月色下独行”“热闹是属于蛙蝉的,他什么也没有”
【解读】
我猜想朱自清把孤独裹进了月光里,又把面对孤独的答案写进了散文,那就是独行放空。

1918年4月,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下: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
救救孩子…… ”
【解读】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鲁迅的孤独是在于别人还睡着,他却醒了。他面对着独醒的孤独,选择了呐喊。若没人听见,那就重复一遍又一遍。他的孤独用血管里的燃烧的良知来驱散,他有冷峻的与所有人,保持着心灵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下审视自己与人世。
1865年暮春,纳兰容若病逝,虚岁31。
他留下了《饮水词》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
断肠声里忆平生。
【解读】
出生显赫,前途无限光明,才情名满天下。他自然什么都有了,自然也有了孤独。
他的孤独是爱而不得。是16岁的时候,青梅竹马的姑娘被送进了宫,费尽心思进宫见了一面,彻底断了念想。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22岁时妻子亡故写下的: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29岁时,江南遇沈宛,却因为身份和血统的差别分开:

纳兰容若的孤独全部倾注于《饮水词》中,他没有给出孤独的答案。原来情深最无解。
公元1508年,王阳明得罪了权宦刘瑾。被四十廷杖打的既绝复苏,没了大半条命,又被关进了昭狱。最后在父亲王华的力保下,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站长。半路又遇上刘瑾派来的刺客劫杀,靠着投江,假死脱身,走入了弥漫着瘴疠之气,荒芜的龙场。
当地土人荒蛮且排外,本周有肺疾的王阳明,走在了生死的边缘。他请人做了口棺材放入洞穴,自己则枯坐在棺材中。死亡的孤独无法向外求,他只能向内求,让三千世界倒映在心中堪破生死的关隘。那一夜他大梦千秋,诸圣入梦来“孔子、周公、孟夫子、朱熹”王阳明问道诸圣,只是诸圣之道并不是他的破局之道。王阳明要走的是先胜从未踏足过的路,寻道注定是孤独的。陡然王阳明的内心有个声音:“守住本心”“毋向外求”这声音如同荒原上的惊雷。“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本心所向,便是圣人之道,故人人皆可成圣。王阳明走出“阳明洞”的时候,便有圣人踏足人间。孤独成为补足他内心圆满的最后一块拼图。
公元1093年,元佑党争后。北宋政坛奸佞当道,一代词冠周邦彦,转任江苏溧水。虽然飘零不偶,积兹于年。他仍然坚守自己的立场,一上任就清扫贪官污吏。宋徽宗继位后,号召臣民真诚上谏,勿有忌讳。
上书谏言,本是周邦彦最擅长的事情。但他这次沉默朝堂一片混浊,清流已成异类。
果然宋徽宗收到的全是各地天降祥瑞的呈报,形势一片大好。他想将这些祥瑞之兆广告大宋子民。于是派蔡京找到擅长写爆款文案的周邦彦润色。
周邦彦冷冷回了7个字:“某老矣,颇悔少作”
明明只要违心写篇文章讨好皇帝必有后报,他却拒绝了。在他人的眼中,周邦彦已经成为了老糊涂。
周邦彦的孤独是他在举世急功近利的浊流流中,选择清心无为。他给自己取了一个号“清真居士”写下了:
“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
面对孤独,他选择了放逐自我。这一放逐,成就了个北宋词坛集大成者,并开拓了南宋词坛之先声。